分享

河源传统小吃竟然有这么多?!|舌尖上的河源

 一葉一如来 2018-01-06





一种小吃,代表了一座城市,甚至一个族群的人们的记忆。在小巷深处的小摊档上,可以找到河源久远的城市历史。在工业化浪潮席卷一切的时代,纯手工制作,传承百年以上的城乡传统小吃,再度成为人们找寻的家园味道,成为他们记忆中的乡愁。


本期报道,将带着读者找到传统做法的蛋卷和料花,回溯二十多年前消失的老字号饼店历史,找回老河源的味道,找回承载在味蕾里的槎城记忆。


槎城传统小吃品类大全



油炸类(21项)

蛋散、煎堆、咸糍、油条、油果、炸扭、羊耳、麻枣、麻条、咸水角、麦豆团、黄豆团、糖榄、糖环、麻片、角仔、南乳花生、咸煎饼、铁勺喇、扭枣、狗耳饼


烘烤类(18项)

蛋卷、料花、薄脆、花豆、麻糕、米糕、咸切酥、鸡仔饼、白糖饼、炒米饼、地豆糕、炒麦豆、炒花生、咸花生、咸酥花生、油酥花生、炒风栗、合桃酥


糖类(7项)

麦芽糖、姜糖、猪油糖、薄荷糖、陈皮糖、柚皮糖、山楂糖


面食类(11项)

猪油包、豆沙包、莲蓉包、鲜肉包、叉烧包、大包、云吞、炒面条、汤面条、煎面饼、手工面


糕本(粄)类(30项)

灸粽、咸粽、糕本、水粄、船粄、汤糍、煮粄、艾粄、软糕、年糕、大笼粄、牛筋糕、三角粽、九重皮、马头轩、芋头糕、萝卜糕、老鼠粉、红薯粄、鲤鱼粄、眉豆粄、马蹄糕、锅边粄、黄糖松糕、白糖双糕、红发酵粄、红寿桃粄、乌凉水粄、硬饭头粄、粟米粄


粥饭类(26项)

猪红粥、及第粥、鱼生粥、牛肉粥、猪杂粥、瘦肉粥、皮蛋粥、白果粥、菜干粥、艇仔粥、鸡肉粥、田鸡粥、黄鳝粥、柴鱼花生粥、墙角水粥、岭北熏粥、啊嫲粥、八宝饭、麦豆饭、萝卜饭、芥菜饭、腊味饭、海味饭、糯米饭、黄豆蛇肉饭、芥公饭


粉食类(20项)

瘦肉炒河粉、猪杂炒河粉、牛肉炒河粉、田鸡炒河粉、牛腩炒河粉、瘦肉汤河粉、猪杂汤河粉、牛肉汤河粉、瘦肉炒米丝、牛肉炒米丝、瘦肉汤米丝、猪杂汤米丝、牛肉汤米丝、猪肠粉、蛋肠粉、斋肠粉、牛肉肠粉、蒸米粉、八刀汤、猪脚粉


肉食类(9项)

肉丸猪脚汤、东江酿豆腐丸汤、牛腩串、牛杂串、卤猪脚、卤鸭掌、卤鹅掌、卤猪耳、东江盐焗鸡


甜品类(15项)

红豆沙、绿豆沙、杏仁糊、芝麻糊、豆腐花、豆浆、甜汤丸、糖水油糍、莲子百合糖水、清补凉糖水、白木耳糖水、竹蔗毛根水、老光茎水、冬至萝卜干水、柚果糖水


腌酸类(11项)

腌萝卜、腌菜梗、腌豆角、腌蒜头、腌芋头、腌晶头、腌糕粄豆、腌木瓜、腌笋、腌李、腌梅


月饼类(9项)

咸甜肉月、叉烧肉月、五仁肉月、火腿肉月、莲蓉月、豆沙月、豉油饼、月光饼、千月饼


(注:这是源城区教育局退休干部张志伟整理的一份传统小吃名单,共11大类,180多个项目。欢迎读者补充。)


蛋卷与河源人的童年记忆




“我要8个蛋卷!”小梅站在妈妈面前,伸着十个指头儿嚷。

她妈妈打开锡桶,给小梅5个。

小梅把一个个蛋卷套在小手指上,“还要3个!”她死乞白赖地伸着空的手指头儿嚷。她“得逞”了,除了两个大拇指,其他手指头儿都是空心的蛋卷。

她的吃法有两三种。她横着将蛋卷皮一点点咬掉,吃到最后一层,蛋卷还能套在手指上。另一种吃法,就是自上而下吃。不管哪种吃法,那蛋卷都是入口即酥,又甜又香。

20多年过去了,小梅已为人母。过年时,她买的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元朗”蛋卷,看着儿子将那黄色厚且长的蛋卷吃得满地都是,没有她小时候吃蛋卷的乐趣,味道也远远不及河源蛋卷。
“我想去买,可是今年过年没买到。”小梅说。以往她都在太平街买蛋卷,但今年太平街还没完成改造,她便不知上哪去买了。

平时想吃蛋卷,她也没法子,因为河源本土蛋卷有很强的季节性,过年前才会大量上市,平时少见“芳踪”,对不爱逛街的小梅来说,她不知道上哪找去。

像小梅一样,在寻找河源传统小吃的新老河源人很多。河源专有的光滑的食指长、中空、直径大约1.5厘米的蛋卷和料花,是最有代表性的两种小吃,成为河源人的乡愁。


当年的东南饼家,是用专门的炭炉制作蛋卷的。

炭火烧红后,不能直接把锅架在上面烤的,还得在炭火上铺一层灰,这样,火力不会太猛,大约是150摄氏度,而且也持久。
做蛋卷得用平底锅。

陈树坤说,那锅,都是用生铁浇筑的,直径大约有80厘米。不过,到陈志发做蛋卷的时候,就有了一种改良的蛋卷锅,或者用铁板也成。


做蛋卷的流程,相较于料花而言,是非常简单的。


做蛋卷的主要材料是面粉,用什么样的面粉,也是有讲究的。陈志发说,用标面蛋卷师傅窠做,蛋卷硬心快;精面好吃,但不易干,更考手艺。

蛋卷用到的原材料很少,陈志发提供的配方:1斤面粉、1斤白糖、5钱花生油、2个鸡蛋,用热开水将这些材料搅和到一起,搅成浆糊状。

然后,烧红炭火,架好平底锅或铁板,用个小扫子将面浆扫成薄薄一层,看见蛋卷皮要干了,赶紧用一个竹筒或木筒把蛋卷皮卷起来,一个蛋卷就做成了。“就这么简单?”听者瞪大了好奇的眼睛。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的。”陈志发笑道,“要眼疾手快,需要长时间形成的经验。”


扫蛋卷皮时,若是扫不均匀,蛋卷皮就会起泡。扫厚了,蛋卷不易熟。卷蛋卷皮时,更是需要巧劲,不能压得太死,蛋卷皮层之间还得有一些缝隙,这样才不会硬作一团,且更酥化松脆。

最好的情形,是两个经验丰富的人一起做,一个人扫蛋卷皮,一个人卷蛋卷。


真材实料的蛋卷,根本不用放任何添加剂,就又酥又脆。一斤面粉,可以做85个蛋卷,薄厚适中,入口即酥,稍不小心一放,就会碎掉。要是一斤面粉只做60多个,就厚,口感就不够好。

因为流程不复杂,当年河源城大多数人都会做蛋卷,“只要你不怕热”。但时至今日,能坚持下来的,如今只有几家人。

年初、年中很少有人做蛋卷,到年底,中心市场那几家仍在坚持做蛋卷的作坊,生意好得很,订单如同雪片飞来,光是熟人的订单,就做到手软。他们使用改良的电炉,而效率低又麻烦的炭炉不用了。


因为都是纯手工制作,小小的蛋卷做一个容易,做几千个的话,对蛋卷师傅来说,就是个体力、眼力和耐力的大考验。

陈志发家里有一个元朗蛋卷罐子,虽然没有自己做,但陈家还是喜欢吃点儿蛋卷。那么,河源蛋卷能不能做成礼盒,方便人们馈赠亲友呢?

记者在淘宝网上搜索“河源蛋卷”,只发现一两家卖河源蛋卷的,而属于本文所描写的蛋卷的店铺,只有一家。

百眼芋做料花



相形于蛋卷,料花的做法非常讲究和复杂。

料花长得胖胖的,鼓槌形,蜂窝状糖心,金黄色的表皮,上有一层白芝麻,一口咬下去,外糯里松,皮甜瓤酥,非常好吃,是河源人过年必备佳品。

“选料必须认真。”陈志发说。要上好的大糯米,不能掺其他的米。要用河源本产的百眼芋,不是水芋、香芋或其他芋。

“为什么一定要百眼芋?百眼芋长啥样子呢?”已经对这些传统食物没什么印象的90后小伙子眨巴着眼睛问。


“你应该看见过‘返新屋’(迁新居),和柏叶什么的吊在大门中间的那芋,就是百眼芋了。”陈树坤说。“90后”恍然大悟,原来小时常跟着父母去参加“返新屋”仪式吃汤圆时见到的那些芋,就是百眼芋啊。

“许多小芋仔围着大芋头长的,就是百眼芋,象征百子千孙。”陈树坤说。


除了象征意义,这种芋头也很好吃,更是做料花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百眼芋去皮,生磨成浆。


一斤面粉,配二两芋浆。一斤料花坯,可以做出8斤料花来。

做料花的工序,大约有二十多道。选料、淘洗、浸泡、沥干、磨粉、蒸料,和面、擀片、搓条、煮糍、制坯、晒干、贮存、发坯、油浸、炸制、煮糖、滚糖、粘麻等20道工序制成。一般在冬季制作。

把上乘大糯米浸泡一周,洗净、沥干,磨粉。在没有辗粉机的年代,还得手工舂粉。磨好后,用水和面和好后,用手握一个个面团,像下汤圆一样,煮糍。煮好后,用油勺捞起,放入一个大木盆,用锄头柄粗的木棍戳面团,戳到一定程度,用棍子将面团撩起甩下,再戳,一直戳到面团有劲道、韧了才作罢。

“现在这道工序,很多人会用搅拌机来做了。”看着“90后”小伙子惊奇的眼睛,陈志发笑道。


和好面后,放到木板或其他容器上晒,晒到能切的时候,切成一厘米厚、5厘米左右长的方形,这就是料花坯。


这个时候,糖油就得准备好。煮糖油是个技术活,把白糖加些水用文水煮到产生泡泡,拿只箸(即筷子)挑一起,放到冷水里,若是煮好了的,就会像龙眼果肉一样,用手可以拈得起来的,就是足火候了。

白芝麻要先炒熟,若是偷懒用生的,就容易吃得人拉肚子。


料花坯炸好后,就放到糖油里滚一下,然后又扔白芝麻堆里打个滚,一条上佳的料花就做成了。


待料花放凉,一口咬去,内里白肉如蛛网,如棉花糖,外面糖油芝麻表皮,还可以拉丝。那种好滋味,真是不消说了。

在老河源,一般是国庆节之后才开始做,不然天气太热,糖油会化掉。


在网上搜索时,记者发现,陕西也有“蓼花”,但他们不是用百眼芋,而是用黄豆。陈志发也听说了现在河源有新做法是用黄豆的,他感觉还是百眼芋香,黄豆也不错。


在淘宝网,卖料花的河源商家也屈指可数。

陈树坤等认为,河源可以将蛋卷、料花等以往深受欢迎的传统食品包装成河源旅游特色产品,丰富河源旅游特产品种。


东南饼家浮沉记


追求舌尖上的美味的人们,重新爱上传统手工制作的食物,所以,对于在坚持制作蛋卷等河源传统小吃的手工艺人来说,每到过年过节,都是他们最忙的时候。


但在平时,蛋卷手艺人都很闲。这也是河源人一直以来的习惯,平时吃得少,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抢着要。而且,“平时小吃太多了,任君选择。”


现年74岁的陈树坤、69岁的陈志发,他们就闲坐着,泡着一壶茶,聊着天。他们都与河源城著名的“东南饼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1936年左右,河源城居民陈祥、刘廉苟、陈彭3家人,在酒饼巷尾、十字街路口合伙开了一家饼店。饼店的名字很响亮:“东南饼家”。


那个时候,河源城有3家饼店:怡利芬、品玉和东南。品玉饼家是东莞人开的。


近70岁的黎美发,仍记得小时候路过十字街东南饼家时的印象:7字形的柜台,白色的月光饼吊得满店都是。小小的孩童,看着散发着诱人香味的糖饼,馋得把食指咬住,流下许多涎水来。


要问店里都有些啥糖饼?种类可多了。


东南饼家三股东之一,陈彭的儿子陈树坤记得,20多平方米的店铺里,有蛋卷、料花、鸡仔饼、大凤饼、月饼、月光饼(白月)、薄脆等。其中,鸡仔饼、大凤饼都是一种饼,只是大小不同,鸡仔饼又称小凤饼,现在风行于广府地区。


这些饼一般都是论斤称,月饼之类按个卖。


可惜东南饼家开张后不久,日寇入侵河源城,城里屡遭炸弹袭击。东南饼家早已做好准备,用船载着糖、粉,顺东江往义合驶去。


东南饼家生意最旺的时候,是1946年至1949年期间。除了过年、中秋、端午等大节日,平时的生意也红红火火。最多的时候,请了七八个附近的居民做雇员。“要知道,解放前的河源城,人口不过三万多人。”陈树坤说。


这几年下来,三家人合赚了一笔钱,想建起楼房,把“公司”搬进去。但事情还在谋划时,时局动荡。新中国成立后,万象迎新,建楼房的事就搁下来了。


那时候,大凤饼5分钱一个,小凤饼2分。他们从浙江金华进的金华火腿,一块多一只。而他们当时的工资,每月不过28元。


1954年开始,河源私营商业公私合营,东南饼家也不可避免地被并入了集体企业,陈树坤的父亲也进入了河源县城镇糖果厂。这个糖果厂,主要“成分”是城里的三家饼店。


什么叫公私合营?这个说来话长,得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说起。


《源城文史资料》第二辑《河源私营商业公私合营前后》,把这段历史说得很清楚。解放前,由于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曾经不同程度参加了革命或采取中立态度等特性,国家确定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改造的方针:利用、限制、改造。其步骤是:第一步,鼓励私营工商业者守法经营,接受政府管理及国营企业、工人的监督,取得合理的利润,然后进入中级形式,即代购、代销,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再进入高级形式,即公私合营,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实行逐步的“赎买”。


全城大小商号有288间,以及一些小商小贩,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东南饼家,也在被改造的行列。它的股东们,被评为“小商”、资本家,后来都成了糖果厂的职工。糖果厂里,有豆腐社、凉果车间、饼干车间等。


熬过“文革”十年,糖果厂又存在了一二十年,直至河源建市后才最终解散。这时候,河源城已经出现了新式面包店。


但是,这种传统的糕饼店,在老城,已很难见到。逢年过节时,在老城的太平街、中心市场、卫星市场等地,还能看见推着板车的小贩,用透明塑料袋装着各式槎城传统小点心售卖。




来源 | 河源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