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寄语 | 8年了,我们坚守在课堂,让好课堂重塑学习信仰

 xulangmang 2018-01-06

 

让好课堂重塑学习信仰,成就美好人生!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2018年全新改版,在这里,走进新时代的好课堂现场。来看看主编寄语~

走进新时代筑梦好课堂


现代课堂周刊主编  韩世文


教师引领希望,课堂承载未来!


这是《中国教师报》始终不变的信念。我们关注教师、聚焦课堂,在专业服务中零距离贴近教师,在改革推进中高站位引领课堂。


这是《现代课堂周刊》扎根教育界的根本。没有“新教师”的引领,就没有好课堂的丰盈,也没有新课改的希望;没有“新课堂”的孕育,就没有好人生的奠基,也没有新时代的未来。


因此,8年来我们一直坚守课堂,在激荡的时代变革中守护教育,在鲜活的课堂实践中筑梦未来。


思想启迪人生,行动改变教育!


当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那些浅层次、低效益的实践,将逐渐被综合性、系统化的改革探索取代;那些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教育思想、人生哲学,将成为启迪智慧、养护心灵的真正力量。


当社会发展走进新时代,教育要有新作为,课改人要有新行动。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关注当下的课堂,更要关注教育的未来;不仅要专注于“课堂革命”的行动,更要清晰地找准现代课堂的新定位。


因此,面向未来的我们,更要以时代发展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在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中,走好新时代的课改路。


面向未来的《现代课堂周刊》,将继续深耕课堂,在常识的捍卫中探寻教育真相,在价值的引领中重塑课堂文化;在当下真实问题的探究中建设课堂智库,在未来改革方向的纠偏中拓展学习深度。让“纸上、线上”的教育与教室里、生命中的课堂融为一体,成就更丰富、更立体的现代课堂;让思想理论中的课改主张与实践探索里的课堂教学相互印证,成就更生动、更人性的未来教育。


面向未来的“现代课堂”,将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核心技术的融合中探索新课堂培植的新方法;在核心素养的落实中求解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成就新公民培育的新事业。从知识走向智慧、从方法走向素养、从能力走向品格、从学会走向创造、从个体走向组织、从自主走向自觉。从已知的知识走向未知的创造,在更丰盈的生命历程中筑梦课堂;从有限的场域走向无限的世界,在更广阔的空间探索未来。


走进新时代,不忘初心,回归原点,让好教育养护心灵、守卫童真;直面未来,勇于担当,让好课堂重塑学习信仰,成就美好人生!


积极投稿哦~

《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征稿


【我见】这是教育人平凡思想的交锋场,个性主张的汇聚地,教学智慧的熔化炉。我们给您提供发表评论的平台,那些关于课改的新思考,课堂现状的新看法,尽可以在这里展示。希望您关注的问题有深度,文章有观点性,观点有建设性。每篇1500字左右。


【课事】好课堂里出故事,好故事里有教育。关注课堂发生的那些有价值、有意思的故事。“事”关学生、“事”关课堂、“事”关课改,突出课堂里的故事味,故事里的课堂味。每篇1600字以内。


【观课笔记】寻找一节课的亮点,思考如何借鉴;发现一节课的问题,思考怎样避免。透过课堂表面,挖掘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通过课堂观察,倾听核心素养落地的声音。欢迎您记录自己的观课笔记,分享自己的听课心得。1500字左右。


【课堂策】课堂建设,不仅需要理念、思想,更需要策略、方法、技术、工具。写下您的“课堂策”,分享给同行,让这些策略、技术,影响更多新教师,成就更多好课堂。每篇1600字以内。


【学生看课】问计学生,是最重要的课堂建设方略。因为学生不仅是课堂的消费者,更是课堂的建设者和评价者。学生眼中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如何通过学生视角汲取课堂教学改革的智慧?欢迎学校听取来自学生的声音。您可以将问计学生的课堂建议发给我们,也可以发动学生评价他们经历过的课堂。可以是多课一人“看”,也可以是多人同“看”一课。每篇1200字左右。

内容来源 | 中国教师报

微信编辑 | 冬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