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欺骗

 书蠹之家315 2018-01-06

 欺骗是语言和事实的不对等。这种语音的不对等,有点是出自无知,有的是出于故意。有的欺骗是在文字中,有的欺骗是在历史中,有的欺骗是在现实中,有的欺骗是在感情中,有点欺骗是在理智中,有的欺骗是在对象的判断中,有的欺骗是在对自我的判断中。

人生充满了欺骗。

第一是出自父母的欺骗。父母欺骗孩子是司空见惯的。这就是“哄孩子”,孩子就是哄大的,从最早的教育中,孩子是诚实的,即使是对父母的欺骗也是相信的,最后,孩子长大就默认了父母是如何欺骗自己的,这笔帐,孩子都是在理智中不和父母去算。孩子也因为自己欺骗父母而抵消了这笔帐。

第二是出自老师的欺骗。老师的欺骗比父母更加威严,真实度高。因为历史是带着教育家的姿态而欺骗的,老师传导了错误的知识,传导了错误的人生观念,把自我的阅历的阴暗面传导给孩子。这样老师就成为欺骗者,至少没有常常说实话的老师。

第三是社会的欺骗。社会欺骗是各种现象的不对等。言论和现实的不对等,事实和结论的不对等,原因和结果的不对等。内容和形式的不对等。各种不对等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之一。社会按照本来是“真实”的标准而建立的,而现实社会是各种各样的不对等。出现在社会中的欺骗,又是为了欺骗感情,有点是为了骗取钱财,有点为了骗取名声,沽名钓誉,有的是为了各种各样的利益。

第四是夫妻的互相欺骗。夫妻本来是有最初的真实而走到一起的,但是所有的夫妻都会欺骗对方,有的是善意的,有点是恶意的。最大的就是家庭财产的欺骗,感情的欺骗。偷情和谎言,现代夫妻已经进入互不相信的阶段,而谁也不去说破对方的谎言,因为自己也是撒谎者,自己也是感情的不忠实者,就无法指责对方的欺骗。这种关系的模式实际上对等的,谁也没有吃亏。用谎言回答谎言。

第五是朋友的欺骗。没有真正的朋友,就像没有真正的敌人一样,朋友只是暂时的,朋友相处只是一种利益关系,这就是出于利益的朋友。当利益丧失后朋友也丧失。一种是共同爱好组成的朋友,当爱好转变后朋友丧失。异性朋友或者因为性的吸引,当尝试了之后,没有意思也就是分道扬镳。没有真正的朋友。

第六是自我欺骗。自我欺骗是最普遍的,第一就是无知冒充有知识,穷人冒充富人,软弱冒充坚强,心怀鬼胎冒充一本正经。男盗女娼冒充道貌岸然。自卑冒充自信,无耻冒充自尊。具有各种谎言,欺骗的历史而拒不承认。具有色情,偷盗,谎言。。。的历史而冒充好人。无能冒充底气十足。无耻冒充道德模范。无知冒充无所不知。

第七是出自书本的欺骗。书本的欺骗是最普遍的,读书不仅仅的开卷有益,还有害。就是被书本欺骗。书本也是人的谎言的另一个形式,是正经八百的欺骗,是盖着手印和各种见证的欺骗,是达到了什么国际标准而惯行欺世盗名的欺骗。就像三鹿奶粉。经济活动就很难分清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所以有无数的经济欺骗。这种欺骗都是有“合同”的欺骗。都是出自法律条文的欺骗。其次是政治欺骗。文化欺骗。考古欺骗,新闻欺骗,广告欺骗,。。这些都是白纸黑字的欺骗。

第八是话语的欺骗。日常话语的欺骗人们已经习惯,就是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就是随时随地的言语和事实的不对等。现实中语言的不对等是随时被击破的,所以无数的撒谎者感到心里七上八下的,既要骗人又要保持正人君子的风范,这就是人生之“累”,是自我的真实性和欺骗性的互相矛盾。这种矛盾折磨着人的灵魂。

第九是自我言语和行为的违背。自欺欺人。有点自欺出于无知,有的自欺出于故意。故意自欺已经成为普遍的,因为人们对自己的无知已经达到了无耻,就是对真理的污蔑,对真实的掩盖,睁着眼睛说瞎话,已经司空见惯。就是说,自欺惯了的人已经不会说真话了。这种人已经找不到自己,因为时时在躲避自己的真实,良知,这种人的眼睛是躲躲闪闪的,不敢正视人,就拿玩手机遮遮掩掩。自欺是“害羞的活着”“自杀是蒙羞的死”,自欺者苟且偷生,似乎一辈子没有取得生活的任何合理性的权利一样,在人生的边上溜着,最后也害羞地死了。

第十是感情的欺骗。感情的朦朦胧胧,使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爱谁还是不爱谁,这样对谁也是不真实的,就是对自己也是虚晃的。出于文化的习惯,自我阅历的习惯,人们习惯于感情的欺骗。尤其是爱情的欺骗。爱情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是稀有资源,由于人们的欺骗是普遍的,爱情就是稀少的,所以人们更加重视突如其来的爱情。随便一个人不会被一拳打倒,但是随便一个人会被爱情的语言打到。因为爱情是稀缺资源,所以人们更加重视。为了这种虚情假意的爱情而走上不归路,这就是出现在网络和现代婚介所的爱情谎言。无数的人们带着侥幸之心被骗的干干净净。

第十一,如何识别欺骗。既然欺骗是故意和无意的,主观和客观的,人们就首先是自我真实。对感情和理智的梳理就是回归真实的自我。不要希望任何侥幸的事情,不要希望获得没有根据的爱情,不要相信自己的智慧,不要相信别人的谎言,不要和陌生人打交道。这样出谎言而未受骗,如同出污泥而不染。人们的侥幸之心是自欺欺人的根本。小人侥幸以行险,君子居安以待变。孔子把骗子叫做小人。小人是围绕着利益而疲于奔命的人,是谎言的制作者,也是谎言的受骗者。君子出于自我的真实,也拒绝相信小人的欺骗。从道德层面分析,欺骗是道德范畴的,自欺欺人都是出自道德的不诚实,如果一个人是诚实的,也就对自己诚实,对别人诚实,对什么事情诚实,这样即完成了道德,也避免自欺欺人。

总结;欺骗是道德范畴的。自欺欺人者都是无道德的,无知还是其次的。所以欺骗主要是无耻,而不是无知。无知是受骗的,而不是骗人的。对于欺骗,曹雪芹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自欺欺人都不得善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