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囊团】高金德:要做到“教是为了不教”,那要看你教的是不是知识的“根”!

 独坐酒巷 2018-01-06

高金德,中学一级教师,初中数学根系课堂创生者,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现任教于山东省临沂青河实验学校。

 

在你的学校中,教师是否还因一直进行固化教学模式而难以引领学生形成自主思维而苦恼?

 

学生是否仍然陷入题海战术而难以自拔?

 

100道数学题就能解决初中数学的所有问题,你相信吗?

 

高金德在多年的教学研究中,由树根得到启发,研精覃思,立足核心素养,独创根系教学。我们都知道当一片树林被砍伐成为一片荒原后,几年功夫就会出现一片新生的丛林。可见,根若在,生命就在,这就是大自然的运行之道。


而高金德认为,在各个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也一定存在这样的“根”——学科关键知识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思维而生发出属于自己的知识,才能有机达到三维目标。

 

高金德的“根系化”教学是借助于根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演化而来的一种教学方式,是学生依据学科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由思维而呈现出的课堂教学状态。目的是让学生借助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思维技能,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在这样的教学中,知识不再是师生关注的首要任务,而是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学生在知识的演变中体验到的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思维规律和学科价值,发现、学习和尝试使用这些规律,在新的条件下创造出新的成果,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实现人的成长、成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可见,“根系化”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根系并完善、强大这个根系的方式,是一种用学生的思维来解读学科规律的过程,是用人的生命智慧开启知识“生命”密码的过程,是将凝固的“死知识”还魂复肌注入生命活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人的生命发展与知识“生命”发展的高度协调和统一。

 



“根系化”教学到底是什么




“根系”是指学科知识间的根状结构,因为这个根状结构中的所有根之间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所以我们就借用具有生命意义的“根系”来认识这个根状结构。整个“根系”一般包括“根源、主根、侧根、须根、根尖”几个部分。它与其对应的生物学上的概念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

 

“根源”是指关键知识点,它是成就强大根系的本源


“主根”是指关键知识点在遵循某种运行之道后形成的相对独立系统知识,就像植物的种子沿着某个生长的方向而形成独立的根一样。


“侧根”是指在认识主根的基础上所衍生的又一相对独立的系统知识。


“须根”是指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个性化思考的系统知识,这个系统从属于“主根”,这是其与“侧根”的区别。


“根尖”是指将每个系统知识的研究推到相对最前沿位置而形成的系列问题,一般为高年级的知识。其中“根尖”负责研究“根系”的深度,即让根系向更深的方向扎进,以达到让“树”长得更高之目的。“侧根”、“须根”负责研究“根系”的广度,即让根系在宽度上形成更密集的扎实的结构,以达到让“树”长得更稳定之目的。

 

“根系化”教学是指围绕“根源”这样一个思考的切入点,在学生思维互动的过程中来培植强大根系,在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认识“根系化”教学思想所蕴含的哲学道理,以达到教育之目的。其表象虽然是一种教学方式,但其内涵则是一种走向成功之路的教育方式。这种做法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学生智慧学习的生成起到助推的作用,对学生个性思想的形成起到积极引领的作用。



“根系化”教学的实施



依据高金德的理论,教学中,当我们抛给学生一个关键性知识点的时候,学生要围绕这个“根源”进行思维活动,“根源”开始“生长发育”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的思维,会形成不同“主根”。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安排,在一个课时或一段时间之内分别带着学生研究不同的主根。对众多主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取舍。

 

比如,师生共同完成一部分,学生合作完成一部分,学生独立完成一部分,甚至可以再给学生以无限遐思后放弃一部分。在从x2入手的根系培植简易图中,我们把x2当作“根源”来研究的时候,如果从函数的角度来思维运行的话,则将产生关于二次函数y=x2这一知识的“主根”;如果从整式、取值范围、面积等角度来思维运行的话,则又产生形形色色的“主根”。当我们选择二次函数y=x2这一知识作为“主根”的话,必然要研究解析式的求解、函数图像的性质及应用,于是“主根”壮大了。运用类比的手法,我们则又可以生成一次函数y=kx知识系列和反比例函数y=KX知识系列,这两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系列就是两条“侧根”。在更深层次的认识上,我们可以引入y=x3、y=2x这样的将在未来探寻的函数,这就是“根尖”。另外学生的奇思妙想必定会产生更多的结论和问题,比如紧贴二次函数y=x2而想到y=x2+1、y=(x+1)2等形式,这些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个性化思考的系统知识就是“须根”。其它主根亦有这样的“生长”过程,于是,庞大的知识“根系”培植起来了。

 


从x2入手的根系培植简易图

 

当然,一个“根系”的培植,绝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好多个课时的探索才能更加完美。

 

同时,高金德还指出,在根系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循序渐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根系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之后再运行,根系教学方式的展开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演示阶段、引导和指导阶段以及放手阶段。


由于学生小学的时候没有经历和体会“根系”教学的思想,初期阶段很难接受这种学习方式。我们可以选择小学学过的关键知识点来进行培植“根系”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我们要自己演示,在演示中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小学的知识有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啊。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新的学习方式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在后续的课堂中,学生会很自然地站起来:“老师,我想说一下我想到的问题……”。这个阶段以教师的演示为主,学生的积极参与为辅,它是一个过渡阶段。

 

当学生对这种学习的方式接受了,这时就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培植“根系”的活动了。要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关键性知识点,要引导学生在思维的角度上如何做出选择,要指导学生对自我生成的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成为向“根系”的深度和广度再进展的鲜活资源。这个阶段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为辅。


当学生习惯于这种学习方式了,我们就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培植“根系“了。比如,我们要对具体某一章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抛给学生一个关键知识点,要求围绕这个关键点,将某一章的知识培植成“ 根系”。

 

二是要关注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实社会中,不同的人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认识,在家长这个群体中,好多人还是把孩子的成绩看得非常重,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避。“ 根系”教学对学生起到发展思维技能、提高思维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可带来的问题是,如果大量的时间用在“ 根系”的培植上,自然学生应试的能力要大打折扣。学生动手整理考题的步骤上或许要麻烦了,思路清晰但未必能整理出规范的答题步骤。所以,到了该检测学生成绩的时候,学生的成绩就给我们带来严峻的考验。

 

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我们就要采取培植“ 根系”的能力和应试能力相结合的做法,在学生培植“ 根系”所生成的好多问题中,我们可以精选其中典型的作为我们练习题,再将这些典型的练习题汇编整理成讲义或者试卷等形式。

 

课堂是我们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如果我们一味给孩子强调成绩成就梦想、分数决定未来这样的思想,即使孩子将来成才了,那他的灵魂深处也已经嵌入功利性的基因,因为在他的观念中,成绩和分数对他有利,有利他就要为之而努力,这样的人才岂不可怕。


要记住,我们的工作是教育工作,一切的教学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概念。教育就是我们的工作之根,一切的教学过程都要为达到教育之目的而展开。课堂的教学活动,不仅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增强、智慧得到进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根系教学方式的引领与实践中,学生除了收获传统教学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之外,还将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根系论思想,这种思想将指导他们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交际、如何干事创业等各个领域,让“ 从教学走向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



来源:校长会(xiaozhangclub)。以上图文,贵在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