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户外保暖的原理与技巧:如何在寒冷的山野 穿上一身暖!

 好了明理 2018-01-06

时序迈入寒冬,对许多爱好户外活动的驴友来说,冬季的低温多令人想躲在家中温暖的被窝睡懒觉,或看电视、玩手机打发,但事实上冬季却是很值得外出的季节!

冬季的气候型态,没有夏季的雷阵雨干扰;高山上视野良好,且不像夏季时中午过后就云雾缭绕;寒冷气温也带来山区植物的变装秀,将大自然装扮着各式各样的缤纷色彩。

若是低气压或寒流来袭,加以足够湿度或雨水,高山可能在一夕间白头,纯白无瑕的积雪覆盖在山上,正式为大自然换上冬妆,此刻山上遗世独立的美景,更显风华绝代,所以冬季更是驴友要好好把握的时节。然而冰天雪地的美景中,也暗藏着冻伤、失温等许多危机,所以必须熟习保持体温及保暖技巧。寒冬户外衣着,普遍为户外玩家采用的是「排汗层」、「保暖层」及「防风防雨层」,即三层穿着法。

户外装备的历史,有关保暖层衣物的选用,从早期的毛线衣、羊毛衣,到羽绒衣,然后演进到抓绒布料,再加上近来人造超细纤维填充料的掘起,已展现多元化种类,对从事户外活动的人,如何在玲琅满目的保暖层衣物中,选择最适合自己活动方式的?

寒冷感觉的来源-风寒、高度、潮湿

关于户外保暖的原理与技巧:如何在寒冷的山野 穿上一身暖!

潮湿也是造成寒冷的因素之一,尤其在冬季、入夜后的山林中更为明显。

人类对外在大气环境的温度变化,主要依赖皮肤感觉。当身处在无风环境中,皮肤表层的空气会被体温加热,形成一层接近体温的气层,所以不会直接感到大气的实际温度。但空气流动形成风时,则将人体四周形成的气层吹散,此时皮肤就会直接接触环境温度,且必须不断产生热源,维持体表的温度。

当风持续不停的吹袭,会使皮肤温度急速下降而产生很冷的感觉,这就是所谓的「风寒效应」。长时间的风寒效应会造成体内温度迅速下降,产生失温及冻伤的危险。例如气温摄氏五度的状况,当风速达到30公里/小时,人体皮肤就会感到像是在摄氏0度的环境中。

除了风寒效应,另一个让人感觉寒冷的因子,就是气温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逐渐递减。据统计,海拔高度每上升一百米,气温平均下降摄氏0.6度,所以平地气温为十五度时,若在海拔高度三千米的高山,温度则会降到近零下五度。

此外,潮湿也会对体感温度造成影响。湿的衣物接触在皮肤表面,令体表的温度不断被湿气带走,人体必须耗费更多热能,将潮湿的水分蒸发为湿气,这当中吸收的热量,会造成体内更多热能散失。

关于户外保暖的原理与技巧:如何在寒冷的山野 穿上一身暖!

在都市中,骑着电动车就是最直接能感受到风寒效应的机会,随着风速的增加体感温度也会随之下降。

关于户外保暖的原理与技巧:如何在寒冷的山野 穿上一身暖!

随着海拔的升高每上升一百米,气温平均下降摄氏0.6度,此外,纬度也是影响气温的因素之一。

失温的状态与保温原理

若无法维持体温,将会引起一连串的生理反应,如先是感觉到极度寒冷,末梢神经的四肢苍白冰冷,并产生剧烈且无法控制的颤抖(即俗称的打寒颤);然后开始言语含糊不清、反应迟钝,再逐渐脉搏减缓、失去意识,体温无法维持恒温,并逐渐降低至三十五度以下。然后会发生冻伤、失温等状况,此即典型的「低体温症」(Hypothermia)。

基于上述人体感觉寒冷及低体温症的发生原因,可归纳出保温最重要的事项。

关于户外保暖的原理与技巧:如何在寒冷的山野 穿上一身暖!

准备一个保温瓶或水壶,放入热水后以毛巾包裹,在山区入夜后了自制的暖包或怀炉。

1、寻找避风处躲避:依据风寒效应原理,要保持体内温度,最重要的就是选择避风场所休息及宿营。

2、穿着防风衣物:防风衣物可抵挡强风吹袭,将强风隔绝在衣物外,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寒风,也可协助皮肤表层形成热气隔绝层。

3、避免穿着潮湿衣物:潮湿衣物不但使体表感觉寒冷,水分蒸发时也会耗费大量体热。穿着湿衣在行进间,由于运动不断产生热能,还不会有立即失温的危险。但到达营地后,在体力过耗的状态下,须立刻将潮湿衣物换去,才能避免失温。有些人将湿衣物穿入睡袋,想由体温烘干衣物,往往会弄巧成拙,将自己陷入失温的危机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