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 | 婆媳关系心理学

 cat1208 2018-01-07





  问:婆媳关系相比于其他人际关系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答:从本质上说,婆媳关系不过人际关系之一种。但在亲密领域,它又有别于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或者说,它是这两种亲密关系的衍生。夫妻关系通常包含着爱情的要素,两个相濡以沫的伴侣彼此之间充满着依恋和感情支持的因素;而亲子关系更是以血缘为纽带,无论从生物学还是文化规范的角度,亲子关系都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婆媳关系则既不包含爱情的要素,也没有血缘为纽带,它不过是两个女人爱屋及乌的结果。


  婆媳关系的特殊性取决于社会文化取向。在集体主义取向的社会中,例如像中、日这样的东亚国家,婆媳关系对于家庭乃至家族的亲密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婆婆来说,干预儿子与儿媳的生活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但在个人主义取向的社会中,如美国,婆媳关系相比于其他人际关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下一辈不会干预上一辈的生活;反之亦然。


  问:为什么在很多人眼里,婆媳关系很难相处呢?


  答:这是自然。集体主义取向的社会文化中,个体与个体之间边界是模糊的,母子之间、夫妻之间都是彼此重叠在一起。因此,无论对于婆婆而言,还是媳妇而言,都没有清晰的“边界”概念,哪些是对方的生活,哪些是别人的隐私,几乎就是一本糊涂账。“我们的生活”与“父母的生活”;或者“我们的生活”与“儿子夫妇的生活”在很多方面是掺杂在一起的,当两辈人之间出现生活方式或生活价值观的分歧时,就很容易演变为冲突。其实,不仅中国式的婆媳关系难相处,甚至中国式的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常常也很难相处。前者与后者的区别就在于,因为婆媳之间缺乏血缘的纽带,所以冲突更容易公开化、激烈化;而后者往往以子女或父母的隐忍而使冲突不致升级。更何况,在中国人概念里面“血浓于水”,往往意味着亲子的冲突无论多么激烈都是“情有可原”,都不是事儿;而婆媳冲突则很容易在婆婆的蛮横和媳妇的不孝之间被扣以道德的指责,芝麻大的冲突都可以上纲上线,不依不饶。


集体主义取向的社会文化中,个体与个体之间边界是模糊的。


  问:婆媳关系一定难相处吗?


  答:未必。从心理学角度,婆媳关系无非有几种类型:A、成熟的婆婆 VS 成熟的媳妇;B、成熟的婆婆 VS 不成熟的媳妇;C、不成熟的婆婆 VS 成熟的媳妇;D、不成熟的婆婆 VS 不成熟的媳妇。婆媳关系中,只要有任一方是成熟的成年人,那么婆媳关系尽管也依然会有分歧和冲突,但不至于失控或令双方都感到沮丧。难相处的往往是婆媳双方都不是成熟的成年人,她们都缺乏建设性地消弭分歧和解决冲突的心态和能力,自我中心和意气用事是她们特征。如果是这样的情形,婆媳关系不令人沮丧都难。


  当然,尽管婆媳双方都不是成熟的成年人,其关系常常令人沮丧。但中间还有另一个变量:成熟的男人 or 不成熟的男人。男人成熟则往往能够在妻子和母亲之间斡旋,帮助澄清误会,消弭纷争。而男人如果不成熟,则更可能火上浇油,促使冲突升级,关系愈加的恶化。


男人如果不成熟,则更可能火上浇油,促使冲突升级,关系愈加的恶化。


  换言之,婆媳关系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难以相处,婆媳之间只要有任一方进退得当,能以成熟的成年人的方式应对、沟通,婆媳关系倒也不难相处。相对地,如果婆、媳以及男人三方都不能以成熟的成年人方式处理问题,并且都同样地拒绝成长。那么,婆媳关系不仅难以相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也同样难以相处。


  问:那么,成熟的成年人指的是什么?


  答:这里谈到的“成熟的成年人”是借用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的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理论的观念。在TA中,把人们之间的沟通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父母型(P)、儿童型(C)和成年人型(A),而这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反映了个体的人格发展以及类型。PAC三种沟通类型中,无论P还是C都是不成熟的类型,前者往往自我中心,支配性强,不尊重对方权利亦较少考虑对方的感受;后者则似乎完全放弃的自我,消极被动,将个人期望寄托于对方的垂怜或开恩,难以表达真实的自我。一个不成熟的婆婆在屈从、退缩的媳妇面前可能是一个P,但在一个刁蛮、刚烈的媳妇面前又可能成为一个C;反之亦然。但无论是P还是C,面对分歧和冲突时都缺乏建设性解决问题的心态和能力,所以常常事与愿违,最终令双方感到沮丧和痛苦。


在TA中,把人们之间的沟通分为三种基本的类型,父母型(P)、儿童型(C)和成年人型(A),而这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反映了个体的人格发展以及类型。


  而沟通分析里的A,则是一种成熟的人格和沟通类型,他们在应对分歧和冲突时,能坚持自我,但同时也体恤对方;表达自我的意愿的同时,也尊重并留有对方腾挪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做到就事论事,不拘泥,不任性,根据事态的变化选择最有利的方式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当沟通双方中有一方为A,那么另一方无论是P还是C,都不大可能会令问题失控。生活中很多冲突的升级都源于双方互不相让,各自往火里添柴;只要有一方不做傻事,即使分析不能及时消弭,但也不致进一步恶化、变质。


  问:在婆媳关系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未过门时,准婆婆通情达理;而一旦过门,婆婆就似乎变了一个人,变得刻薄、蛮横。这种情况如何破?


  答:这也是一种很正常的情况。一个些人因为人格发展或社会性发展的某些问题,使他们发展出在陌生人(外人)面前变现为退缩和隐忍的特质,但在亲人面前则相反。中国社会在1950~1970年代扭曲的社会环境下成长的人,很容易表现出类似的人格特质。他们严重不信任“外人”,因此表现得退缩而谨慎;但在社会中遭遇挫折所积累的愤怒往往习惯在亲人面前宣泄。当然,现在社会主流的80后婚姻遭遇的婆婆,大多是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群体,她们相比于其他时代的婆婆更难以相处,倒也不难理解。


  对这种情形至于如何“破”,关键是看小两口是否成熟或至少愿意让自己心智成熟。50后的婆婆因为青春期和青年期成长在一个扭曲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再苛求她们成为成熟的成年人恐怕即不切实际也不近情理,所以,婆媳关系的钥匙持在小两口手里。小两口主动担当,在家庭沟通中能以成熟的成年人的方式应对和解决冲突,那么家庭秩序就不会失控。当然,如果媳妇或者儿子总是以一种C的心态和方式来应对,不愿意担当,也拒绝成长,那么他们的婆媳关系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现在社会主流的80后婚姻遭遇的婆婆,大多是这个年代成长起来的群体,她们相比于其他时代的婆婆更难以相处,倒也不难理解。


  问:婆媳关系中的婆婆和媳妇都需要成长吗?


  答:当然。无论对婆婆还是媳妇,在现时代双方而言通常都是新的角色。没有小两口的婚姻,就没有“婆婆”也没有“媳妇”,是年轻人的婚姻使一个“女儿”要置身在别人的“太太”和别人的“儿媳”新角色中,同样地,也使一个“母亲”要置身在别人的“婆婆”新角色中。由于现时代主流的80后婚姻双方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婆媳双方都没有既然的经验来处理新角色带来的新问题。所以,媳妇要学会如何做一个媳妇;婆婆也要学会如何做一个婆婆。这就要求双方都要致力于在新的角色关系中的成长。


  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个体的成长绝没有一个终点(如果硬要说有,那终点就只能是死亡)。在任何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中,我们都要,也必然会习得新的经验,这本质上就是成长的过程。同时,婆媳关系和任何别的人际关系一样,最终形成的关系模式取决于双方,以及三方(加上儿子)的互动。互动过程中,每个角色都要也必然会自然而然地发展、适应以及固化特定的模式。如果关系中双方的互动是建设性的,那么形成的关系模式就更可能令双方满意;否则就可能令双方或其中一方感到沮丧。


  普通的人际关系中,如果一方或双方感到沮丧,那么这段关系自然就会减弱或者中断。但婆媳关系因为牵扯到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而后两种关系都建立在同一个男人身上,婆媳关系就无法潇洒地说不爽就中断这么简单。既然要长期相处,那么感到沮丧时就更需要致力于成长。


婆媳关系就无法潇洒地说不爽就中断这么简单。既然要长期相处,那么感到沮丧时就更需要致力于成长。


  问:婆媳关系中谁更需要成长?


  答:前面也谈到了,当然是媳妇一方更需要成长。婆婆由于年届老年,或者干脆就处于更年期,她们主动成长和发展的意愿和迫切性都不那么强烈;而年轻太太则本身就需要不断地成长和自我发展。不仅是媳妇,而且儿子一方也同样需要更积极主动的成长。实际上,随着儿子的成年,母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说,未成年的儿子与母亲之间的亲子关系是以母亲为主导,那么成年后的儿子与母亲的亲子关系就应该也必须以儿子为主导。如果成年后的儿子不能承担起主导亲子关系的角色,那么亲子、婆媳之间出现频繁和升级的摩擦和冲突也就毫不奇怪。


  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婆媳关系的主导方应该是媳妇,而不应该是婆婆。尽管对新媳妇而言,婆婆在传统文化规范下的威严和长辈的角色难以使年轻人能意识到他们应当担当的角色;但在持续的相处中,儿子应当主导亲子关系;媳妇应当主导婆媳关系就猜应当是一个合理的趋势。显然,既然年轻夫妇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主导的角色,那么他们在关系中就有更迫切也必须承担的积极成长。


  问:虽然年轻人更应当承担起成长的责任和义务,但有时候婆婆无论年轻人怎么做都依然挑剔、刻薄甚至恶毒,那又该如何破?


  答:前面讲了那么多都是基于婆媳都是正常的个体,但如果婆婆一方存在明显甚至严重的心理问题,如偏执型人格障碍,那么这就不是日常的成长或经验的积累就可以当然解决的问题。这涉及到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特别地,对50后婆婆,如果她在童年以及青少年期有不堪的成长历程,一些人格障碍实际上也难以通过心理咨询或辅导得到有效的矫正。这对年轻夫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困难,特别对儿子来说,他实际上已经承受一个偏执型的母亲很多年。在这种情况下,媳妇一定要知道婆婆是需要特别关照和体恤的“病人”,这样尽孝的同时不致令自己身心疲惫,心力憔悴。这种情形就好比年轻夫妇要面对和承担一个卧病偏瘫的老人是同样的概念,只是婆婆的“病症”不是身体,而是心理和精神层面。


在这种情况下,媳妇一定要知道婆婆是需要特别关照和体恤的“病人”,这样尽孝的同时不致令自己身心疲惫,心力憔悴。


  问:如果相亲交往,如何预测和选择一个好相处的未来婆婆呢?


  答:如果你爱一个男人,再挑剔他的父母是不恰当也不适宜的。当然相亲另当别论,在投入感情之前多谨慎一些无可厚非。


  从心理学角度,如下一些指标或能帮助甄别出一个可能好相处的未来婆婆:


  首先是对方母亲的生活状态。她的社交生活如果过于偏狭,甚至几乎就没有什么家庭之外的社交生活,那么她就更可能是一个干预儿子生活的婆婆。如果对方母亲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固定的社交圈子,那么她就不大可能在儿子婚后过多干预儿子的生活。


  其次,看对方父母是否相爱,或是否有自己的感情生活。寡居或独身的母亲很容易把自己的情感错误地寄托在儿子身上,甚至发展出那以言说的恋子情结,这样的母亲很容易把二媳妇视为“情敌”。一个有着自己幸福感情生活的母亲,更可能成为一个通情达理的婆婆,因为生活教会了她什么是幸福,所以她就更能理解和尊重年轻人的生活。


  再者,看对方母亲性格是否极端。任何极端的性格都是人际交往的“毒药”,婆媳关系也不例外。更重要的是,一个性格极端的母亲,更可能导致儿子成长发展过程的性格缺陷。过于暴躁、过于偏执、过于自恋、道德感过于强烈,等等,都意味着令人不愉快的磨合和沮丧的经验。


  最后,如果可能,跟对方母亲聊聊。话不投机往往意味着三观冲突;能聊到一块,以后相处也多半不会有问题。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相亲相的是一个男人,而不是婆婆。


当然,最重要的是,你相亲相的是一个男人,而不是婆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