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香港,我读了十三年女校 | 黄芷渊

 昵称815848 2018-01-07

电影《玻璃之城》剧照

我读了十三年女校。

    

近年不少以校园爱情为题材的电影上映,例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时代》等,很多人看完纷纷说有共鸣,勾起很多中学回忆。然而,对于女校生来说,这些校园式恋爱故事从未发生在我们身上,因为班上没有男生。

    

香港的学校分为男女校、男校和女校。我就读的学校——圣士提反女子中学是香港一所拥有过百年历史的传统女校,学校主楼是被评为香港法定历史古迹的西式建筑,学校小花园绿树成荫,作家萧红的部分骨灰就埋在花园一棵大树下。为了培养学生的淑女特质,学校多年来一直以蓝色旗袍作为校服。带有民国风味的设计加上贴身裁剪特色,让豆蔻年华的女孩穿起来亭亭玉立,既衬托女孩的典雅气质,又不失几许书卷气息。走在校园里,犹如漫步在一片蓝色海洋中。

    

在女校的世界,异性总是令人关心的话题。校园里除了男教师和工友,就没有其他异性了。于是学校外每一次浪漫邂逅都会成为姐妹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男女校潜移默化培养学生与异性沟通的技巧,但女校女生则缺乏这样的环境。我从小在女校就读,一直认为单性别教育是很正常的事,直到一次参加跨校交流活动,才发现自己仿佛是异类。后来和其他女校生讲起那种感受,才发现这是女校女生必经的适应阶段。

    

除了姐妹情谊,女校还有一种独特现象,就是低年级女生对高年级女生的仰慕之情。女校总有一些高年级师姐是校园风头趸,她们要么成绩特别好,要么就是有一些专长特技,例如擅长运动或在艺术音乐等领域有优秀表现,往往成为小师妹们崇拜仰慕的对象。每逢小休或午膳时间,小师妹都会躲在教室外偷看大师姐,年度运动会或学校办活动,遇上机会和仰慕的师姐合影,小师妹都会兴奋不已。

    

这是女校生那些年的小秘密,一旦离开了校园,故事就会结束。而这些故事,我们从不曾在老师面前提起。


有人说,女校毕业的女生都特别有气质。事实上,我上女校的第一节课,就是学习坐姿和待人礼仪:看到老师和师姐要鞠躬,穿裙子要注意仪态,校服裙要长至膝盖,走路要小步走,说话也要细细声。每天早上会有老师和学生长在校门口检查校服仪容,训导主任还会不定期进行抽查。学校除了重视学习成绩,还要求学生谈吐优雅、泰然自若。

    

下课钟声响起,多元的课外活动拉开帷幕。这时,不同课室开始传来乐器声,家政室的灯亮起,操场也热闹起来。我的学校注重全面发展,每个女生都要学习至少一到两种乐器,每个学期都要参加至少一项课外活动。翻看二十世纪初的资料,学校办学宗旨是“为中国年轻女性提供卓越的现代教育,在受到西方科学艺术熏陶的同时,她们也要保持本国良好的礼仪和礼节。”而往日的很多传统,一直保留至今。

    

当然,女校还有另外一面。

    

女生之间会传小纸条,从课室最南端传到最北端的纸条,内容可能就一句:“刚刚那道题好难。”师姐和师妹间会以“姐姐”和“妹妹”相称,成群结队还要手牵手去洗手间是女校常见的风景。上体育课前要换体育服,明明可以去更衣室,偏偏喜欢在课室关上灯,集体蹲在地上更衣,然后还要随时眼盯着走廊,赶在男教师经过课室前换好衣服坐回原位,再假装什么都没发生过。每天穿好校服整整齐齐上学,但一通过校门口的校服检查,进了课室就什么形象都不重要了。就算冬天穿长袖校服,热了就撸起袖子,或者直接掀起裙子搧风。上学时总嫌校服太土,想尽办法让它变短,并誓言毕业后再也不要看到它,偏偏毕业多年后还会怀念穿校服的日子。

    

女校女生总是打扮得很随意,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了,可能就是一辈子。


“女汉子”遍布女校校园。不骗你,我连跳舞都是跳男步的。

    

刚进大学时,总会听到一些女生说:“这粗重活应该由男生来做!”“怎么搬搬抬抬不让男生帮忙呢?”“你真笨,暗示一下男生过来帮忙,很多事就不用自己做了。”那时总觉得很不习惯,后来发现“凡事自己解决”是女校生的共同特点。

    

男女校的女生一般比同龄男生成熟,但却没有男生活跃,反之,女校因为清一色女生,学生一般会有更多不同机会,而女校女生也会比男女校的女生更为独立,仿佛力气都特别大。

    

以前在学校办活动,搬桌子、搬椅子、运物资、做决策等,全部都由女生自行解决。不是说女校女生能力特别强,只是我们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一般都不好意思麻烦别人,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凡事尽量靠自己的习惯。

    

高中时学习社交舞,体育老师让我们两人一组,扮演一男一女练习。我长得高,拍班照总是站最后一排,于是理所当然被分派学习跳男步。当年体育课跳社交舞考试还得了个A,结果毕业后参加舞会,第一次和男生跳舞就接连和对方撞舞步,不是我把他踩着就是我俩互撞,尴尬得对方都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女生了。

    

而“女汉子”的很多苦衷,只有女校生才能体会。


而且我还做过“男校女生”。

    

男校和女校总给人神秘的感觉,为了让单性学校的学生体验异性学校的生活,香港一些传统男校和女校每年都会举办为期一星期的学生交换计划,两校的学生穿着自己的校服,到对方学校学习一星期。

    

中六那年,我被选中参与和拔萃男书院的交换计划,那是香港另一所拥有过百年历史的传统名校,孙中山先生也曾在该校就读。记得在出发前,老师特地召集我们几个女生“训话”,大概内容就是让我们背熟校训,还有看见男生该怎样表现得大方得体,总之就是不失礼。

    

突然到了一个新环境,而且被大量男生包围,起初我们几个女生都很不习惯,于是紧紧挨在一起,进出课室或去洗手间都要集体行动。后来我知道,其实班上的男生比我们还要紧张,他们尽可能专心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反正就想给我们留下良好的印象。

    

女生在男校上课,上体育课会被围观,走在校园前面的男生会自动让路,举手回答问题,全班男生都会聚精会神盯着你。交换生要遵守对方学校的校规、作息及上课安排,还要体验他们的生活,包括校风、教学法等等。

    

而与此同时,他们学校也有几个男生来了我们女校做交换生。我们学校的交换生由老师点名筛选,他们则是先自行报名再经面试。后来一个男生告诉我,原本六至八个交换名额,他们的报名人数多达六七十人,结果要经过两轮面试“过五关斩六将”才选出最后几个交换生。

    

那是男校和女校的青葱岁月,也是真实版“男校女生”和“女校男生”的故事。

    

我读了十三年女校,这些都是我们那些年的故事。


本文刊2018年1月7日《文汇报 笔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