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击鞠与驴鞠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8-01-07

观复博物馆所藏这组藏品为陶制唐代彩绘马球俑像,从造型各异的陶俑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男女马球手在运动时的神态特征。


唐代  彩绘马球俑一组

观复博物馆藏


击鞠现在通俗形象的命名为“马球(POLO)”,史称“打毬”、“击毬”、“击球”等,是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杖拍击木球的运动。所用的球状小如拳,早期是用质轻而又坚韧的木材制成,中间镂空,外面涂上各种颜色或雕饰图案,又被称为'彩球'、'七宝球'等,也有用皮缝制的,内部添充毛发、丝绵等物,也称“软球”。元人熊梦祥在《析津志》中写道:“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毬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毯杖争接之'。


马球用球杖击打,球杖长数尺,用于击打的头部如半月形,形状有点像今天的冰球杆,杖身往往雕上精美纹彩,常被称为'画杖'、'月杖'等。


马球运动以草原、旷野为场地,长约千步。地面要求土层坚实,游戏者乘马分两队,手持球杖,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鼎盛时期分为单、双门两种玩法,门的设置是在木板墙下部开一尺大小的小洞,在洞后布网,以进球多少定胜负。


关于马球的起源发展,目前尚没有确切的说法,一说是由汉代的足球(蹴鞠)发展而来,所以又称'击鞠',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


另唐代诗人蔡孚著名的《打球篇》中提到的德阳宫即为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的宫殿。“德阳宫北苑东头,云作高台月作楼。金锤玉蓥[yíng]千金地,宝杖雕文七宝球。共道用兵如断蔗,俱能走马入长楸[qiū]。”


还有一种外来说,是说唐初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所以称“波罗球”,后传入蒙古和吐蕃(西藏)等地,唐初时由藏蒙等地传入长安。成为唐代非常流行的一项马上游戏和运动项目。而英文Polo或源于藏语Pulu的音译,意即“球”。


唐太宗李世民是马球运动的倡导者,《新唐书·兵志》记载,自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高宗麟德年间的40年里,唐朝的军马多达706000匹。马球运动是训练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的最好手段。由于这一军事目的,在统治者的提倡下,更促进了马球运动的发展,风行一时。


到唐中宗时,马球运动不仅风靡于宫廷、显贵和军队中,也成为唐代社会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宋元两代依旧盛行,而明代商喜所作《明宣宗行乐图》也有局部呈现打马球场景图,至清代则主要流行于宫廷、军队及贵族。在进入清代后期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马球逐渐地湮没了。


明代  商喜《明宣宗行乐图》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回过头再看观复博物馆的这组藏品,女性人物发型和妆容是唐代流行的百合髻或鹦鹉发髻及桃花妆。除了特色的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在唐朝那个相对富足和开放的朝代,它同时暗含了女性地位的提升,可谓充分反映了唐代妇女参与新事物的同时勇于追求时尚的可贵精神。后蜀花蕊夫人曾在《宫词》一诗中生动描绘了女子击球的矫健身姿:“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


唐代  彩绘马球俑

观复博物馆藏


其实唐代的女性除了利用马作为活动的载体,当时还有借用体型略小的驴来打球的例子,名为“驴鞠”。驴相对来说体型小,跑得也慢,在活动趣味性依旧保留的同时安全性则大大提高。在当时女子的体育运动中,驴鞠深受妇女的喜爱。《旧唐书·郭英乂传》中记载唐代宗时唐朝将领郭英乂[yì]就很喜欢观赏女子驴鞠,曾“聚女人骑驴击鞠”,从而开始了“驴鞠之风气”。敬宗时,宫中教坊也组织伎女“分朋驴鞠”,以供皇帝观看取乐。这种驴鞠在宋代的宫中依然存在,被称做“小打”,以区别于骑马打球的“大打”。


无论是“击鞠”亦或是“驴鞠”,难能可贵的是一个文明时期全民运动的影响力和创新力。


而今,如若你走进观复博物馆,站在这样一组形态、神韵兼备的藏品前面,走进那个时代的运动场景,你又能想到什么呢?


参考文献:

唐豪  中国古代的马球运动·东汉到六朝的马球

熊丽萍  从唐代女子骑马俑说起


  往期文章链接:解密

 

特展“嘟嘟”里的故事——观复文物秀,期待您的到来!

展览时间:2017年12月14日—2018年4月15日

展览地点:观复博物馆·北京馆(工艺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