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笑,大敌当前,晚清政府不积极抵抗,反倒忙于内斗*

 飘影23号 2018-01-07

清朝后期,朝廷出现了清流派和洋务派,清流派以光绪帝恩师兼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掌管军机处和翰林院,又称为帝党,实力庞大。军机处诸公对翁同龢极为尊重,光绪帝更是“每事必问翁同龢,眷倚尤重”。

洋务派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兼宰相李鸿章为首,但清政府是不设宰相的,皇帝之下的最高机构是军机处。所以李鸿章空有宰相的虚名,他长期驻地为天津和保定,没有皇帝召见,不得擅自进京。作为清朝最高统治的慈禧,宁愿坐山观虎斗,从中捣乱,也不愿出面调解,让他们齐心,一致对外。

可笑,大敌当前,晚清政府不积极抵抗,反倒忙于内斗

李鸿章

光绪亲政后,全国都在等待慈禧交出权力,慈禧不愿放弃权力,于是提出用修建颐和园来作为交换。这样一来,摆在光绪面前的问题就成了:修好颐和园才能真正获得权力。可修颐和园时,存在的贪污腐败让人触目惊心,往往被贪污的银子超出实际工程支出的好几倍甚至十倍以上。

慈禧对这个情况心知肚明,但却不查办,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于贪污巨大,修建颐和园的花费远远超出预算,经费缺口甚至超出户部全部的存银。户部尚书阎敬铭拒绝向颐和园工程投入如此巨大的款项,于是被罢免,光绪让老师翁同龢接手户部,便于拿钱给慈禧修颐和园。由于李鸿章曾经弹劾过翁同龢的哥哥,所以他与李鸿章有仇。

可笑,大敌当前,晚清政府不积极抵抗,反倒忙于内斗

翁同龢

自从翁同龢当上户部尚书后,就把全部经费投入了颐和园,而驳回了北洋水师所有的经费申请。因为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事情无非是两件:第一,不要得罪了慈禧;第二,让自己的学生光绪尽快掌权。李鸿章作为北洋军和淮军的实际掌控者,是汉族大臣中首屈一指的实力派。在左宗棠死后,已经无人可以与他拮抗。(翁同龢也是汉族)

因为李鸿章是汉人,慈禧不信任他,而光绪信任是他老师;但是他的实力最强,也最懂洋务,慈禧和光绪又必需依靠他。对于慈禧和光绪来说,李鸿章的力量太强是不行的,这会让他们担心出现改朝换代的情况;而过度削弱李鸿章也不妥,这等于是砍掉自己的手臂。

可笑,大敌当前,晚清政府不积极抵抗,反倒忙于内斗

光绪

后来李鸿章察觉到日本正在大力发展海军,准备与北洋水师决战。而北洋水师多年没有添置和更新武器,已经渐渐落后于日本。慈禧并不清楚这一点,而且她也不相信李鸿章的奏折,她认为是李鸿章找借口扩充自己的实力。

在慈禧眼中,与日开战只有两种可能:第一:北洋水师击败日本,同时自己也受到相当的损失,这样李鸿章的实力会受到一定的削弱,退回到与各地督抚相当的水平,对自己没威胁了。第二:北洋水师轻而易举完胜日本,李鸿章的实力再次提升,皇位可能易主,自己做阶下囚。而后来发生的北洋水师被日军全歼的情况,她根本没料到。

可笑,大敌当前,晚清政府不积极抵抗,反倒忙于内斗

慈禧

所以在甲午战争开始前,慈禧有意无意的拖延李鸿章拨款的请求,目的就是防止他的实力过快增长。同时,对于户部尚书翁同龢来说,他希望李鸿章倒台,让他的实力逐步瓦解,变成一般的地方督抚,然后再罗织罪名将他击败。具体实施方案就是人为给李鸿章制造障碍,同时找准机会攻击他,而翁同龢本就是户部尚书,李鸿章想从户部拿钱就更难了。

对于李鸿章来说,北洋水师和淮军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绝对不容有失。同时,他也害怕慈禧和光绪的猜忌,所以在扩军的问题上是有顾虑的。毕竟北洋水师已经号称远东第一了,这么强大的海军,还要继续扩充,必须要有一个过硬的理由。但是很可惜,当时直接的威胁只有日本,而日本在慈禧、光绪和满朝文武的眼里就是个小邦,不值一提。

可笑,大敌当前,晚清政府不积极抵抗,反倒忙于内斗

油画《马关条约》签订

所以李鸿章除了向朝廷申请,并不敢自己去筹钱,就是因为害怕引起过多的猜忌。对于李鸿章来说,这个问题有几个解决的可能:第一:想方设法得到大量军费,扩充北洋水师,并击败日本。但是这样一来有可能等不到开战,自己的脑袋就没了。

第二:得到部分军费,维持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并与日本展开一场有限度的接触战。这对李鸿章来说是比较理想的结果。第三,得不到任何经费,避免与日军开战,保存北洋水师。这也是他最终无奈选择的方案。可惜慈禧光绪和满朝文武并不了解情况,并逼迫他接受了第四种方案:得不到军费,仍然与日本进行决战,北洋水师被全歼。

可笑,大敌当前,晚清政府不积极抵抗,反倒忙于内斗

甲午海战

在对日宣战前,帝党重要成员张謇就向翁同龢建议,将李鸿章调往威海前线,而以湘系大臣接手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俾分淮系而制约之”。出于对李鸿章和淮军的疑忌,调湘军北来以分淮军之势,借以巩固京畿,而防内变,成为帝党一致的观点,抑淮崇湘也就成了帝党的一贯主张。

这样做直接导致了甲午战争的前期变成了淮军单独对抗日本全部军队的现象,李鸿章对此产生了一定的抵抗情绪。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于是1894年,光绪皇帝下旨,斥责李鸿章,令其将北洋的全部军队送上前线,准备作战。

可笑,大敌当前,晚清政府不积极抵抗,反倒忙于内斗

邓世昌

从朝鲜战场到丰岛海战,淮军和北洋水师胜少负多,招来了清廷中的清流派一浪高过一浪的责骂,斥责在朝鲜的淮军统领叶志超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称其为“残丁败叶”;并再次指责李鸿章“贪生怕死”。1894年,清流派听闻有日舰出现在渤海海域,立即慌了手脚。光绪帝下令:北洋要隘,大沽门户,海军各舰应在此往来梭巡,严防死守,不得远离,勿令一船(日舰)闯入,若有疏虞,定将丁汝昌从重治罪!本来还在渤海外围巡防的北洋水师,就这样被死死的锁在了渤海湾内。

为了攻讦北洋军事集团,帝党的清流派言官们不惜用夸大事实甚至造谣中伤,栽赃陷害的手段攻击李鸿章及其下属的北洋将领。为了攻讦李鸿章,连李鸿章之子李经方让儿子当了日本“驸马”这种“故事”都能写进奏折,以至于连帝党首领翁同龢看了这篇奏折后都评价:语绝奇。

可笑,大敌当前,晚清政府不积极抵抗,反倒忙于内斗

丁汝昌

为了限制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的权利,清流派奏请光绪帝,调来了和李鸿章有矛盾的李秉衡出任山东巡抚。李秉衡,辽宁人,和翁同龢是挚友,亦属于清流言官,甲午战争时期,处处和李鸿章作对,各种奇葩的借口不发援军,以至于刘公岛成为一座孤岛,在经历了悲壮的抵抗后,最终陷落。

甲午战败,北洋全灭,在这场政治较量中,输得最彻底的是李鸿章,他失去了最大的筹码北洋水师,并背负了丧师辱国的骂名,由于其后他被派去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李鸿章又背上了汉奸的骂名。从此无论实力还是威望都一蹶不振。

可笑,大敌当前,晚清政府不积极抵抗,反倒忙于内斗

对于慈禧来说,她成功的解除了来自李鸿章的威胁。从此李鸿章由一只老虎变成了一条狗,完全受慈禧的驱策。同时她还收获了一个意外之喜,就是光绪的威望也因为战败遭到了打击,使得她继续掌权的阻力大幅度降低了。

对于光绪,甲午战败,他政治上输的很惨,亲政基础被破坏,使得群臣对他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让慈禧继续掌权的理由更充分了,所以到了戊戌变法时,满朝文武大臣都在吃瓜子,看他跟慈禧斗,除了他恩师,没人原意帮他。

可笑,大敌当前,晚清政府不积极抵抗,反倒忙于内斗

致远舰

至于翁同龢,他暂时收获了属于他的胜利,意外的得到了最好的结果,直接撬翻了李鸿章。但是很遗憾,他没弄明白,他的全部政治资本都来自光绪,光绪没了他也没了。清廷内部的这番较量,要说真正的胜利者,也许只有日本。日本从此告别了孱弱而死气沉沉的亚洲,取代了大清,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亚洲第一强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