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升麻汤方证分析与应用

 柴桂苓 2018-01-07
方证分析
1.原文内容( 356条) :提示了厥阴病误下而成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之变证及证治。
2.方药组成:共14味,包括有桂枝汤、越婢汤、黄芩汤、苓桂术甘汤、干姜甘草汤等等,可谓组七法之大方。
3.治疗作用:具有滋阴养血、清上温下、发越阳郁的作用,合补泻寒热为一剂,并使其相助而不相悖。
4.方药主治分析:①麻黄、石膏、甘草为越婢汤之主药,能发越内郁之阳气;②桂枝、芍药、甘草为桂枝汤之主药,善调和营卫、祛邪和表里;③升麻、黄芩、天门冬主清上热、利咽喉;④茯苓、白术配桂枝、甘草为苓桂术甘汤,能温下寒、利湿邪;⑤当归、葳蕤、芍药、天门冬滋阴养血为扶正之品,又能防止发越太过之弊。
通过以上分析,足见麻黄升麻汤具有滋阴养血、清上温下、发越阳郁之功效。

病案①气阴两虚、上热下寒证案
柳某,女,59岁。患者经常腰以上热,腰以下冷,手热足冷。虽在炎热酷夏,仍着毛裤厚袜,时至严寒,不欲穿棉上衣,头眩耳鸣,面烘热多汗,短气心悸,夜寐不安,口干少津,伴有口疮糜烂,舌根部麻辣感,项背部板滞不舒。病史已8年之久。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老年性口腔炎,颈椎病。经中西医多方诊治,未见显效,甚为苦恼。于1981年7月来诊。
诊脉寸关弦滑,尺脉沉细而弱,舌质嫩红尖赤,中有脱苔,面色不华,两颧潮红。证见一派阴虚火旺之象,遂投予知柏地黄汤,少佐肉桂,滋阴清热,引火下行。服药3剂后,上焦烦热更甚,腰以下寒冷如故,余症有增无减,且增大便溏泻,日2—3行,胃中痞满,不思饮食,脉舌同前。因思前方滋阴清热,引火下行,似属对证之治,何以不效,反使病情增剧?仔细推敲,此证乃阴虚火旺之上热,元气不足而下寒,总的病机系气阴两虚、上热下寒证。在此虚实寒热夹杂情况下,若只顾滋阴降火,则下寒不去,虚火难平,反使气阴受挫;单纯补气扶阳,犹恐助火生热。前方知柏地黄汤,滋阴降火有余,但少补气扶阳之品。方中虽佐肉桂“ 引火下行” ,然在酸苦甘寒药中,难收预期效果,反使中阳受伤,清阳下陷,因而产生胃呆痞满,便溏等症,下焦更虚寒,上焦更虚热。在此复杂情况下,亟宜升阳和中、补益气阴、调和寒热为法,拟麻黄升麻汤化裁,变宣达郁阳、和营养阴之剂,为升宣清阳、辛开苦降、益气养阴、清上温下之法。
拟方:炙麻黄3g,干姜3g,升麻15g,桂枝15g,白芍15g,知母15g,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玉竹15g,姜半夏10g,黄芩10g,当归10g,甘草6g。水煎服,3剂。
再诊:药后泻止胃开,痞满已除,上热下寒证大见好转。面烘烦热、汗出口干、手热足寒、口腔糜烂、舌根麻辣等症均减,舌上有微薄苔生长,脉弦小数。药已对证,原方去半夏、黄芩,加黄芪15g,百合15g,续服6剂。剥脱苔消失,舌红润,苔白薄,脉转弱滑,诸症痊愈。嘱服三才汤( 天冬、党参、熟地黄) 熬膏常服以善其后,辅以按摩、体疗以治颈椎病。随访半年,康复如常。


②表邪内郁,寒热错杂证案
韩某,女,50岁。以往健康,经水尚未断绝。近6年来,经常头昏脑胀,面部烘热汗出,口燥咽干,但不欲饮,口舌时有糜烂溃疡,胸闷烦热,心神不安,少寐多梦。半月前外感风寒,冷热交作,头痛,身痛,服羚翘解毒丸等药,表不解,且增咽痛,泛恶欲吐,大便溏薄,日二三行。曾就诊于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肌注青霉素,口服解热片、镇静剂等不愈,迁延3周不解。于1981年12月1日来诊。
诊脉两寸弦大,关尺细弱,舌红尖赤,根部苔白腻,咽红而不肿,体温37.8℃,血压17.3/12.O kPa(140/90m m Hg),白细胞总数12.8× 109/L,余无异常。脉症合参,证属素有阴虚火旺,复感风寒外邪,表邪郁久不解,内外合邪,以致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治以外宣郁阳、内调寒热、益气养阴、清上温下兼顾之法,方用麻黄升麻汤加减。
拟方:炙麻黄6g,升麻6g,干姜5g,桂枝15g,白芍15g,白术15g,党参15g,天冬15g,玉竹15g,生石膏25g,知母10g,甘草10g。水煎服,3剂。
复诊:药后冷热、咽痛、头痛、身痛等症皆除,仍有面烘热汗出、胸中烦热、夜不安寐、咽干口苦、泛恶不欲饮食等。体温37.2℃,舌红略干,腻苔已退,脉转浮滑。此为郁阳已宣,寒热小和,尚有余热未清、阴虚火旺之证,继以清热和胃、益气养阴法,拟小剂竹叶石膏汤加知母、青蒿,3剂而安。后用百合地黄汤加知母、生牡蛎十余剂,面烘烦热、汗出口干诸症相继消失。嘱服二至丸以善后,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按):麻黄升麻汤方载于《伤寒论》厥阴篇第356条,原治厥阴误下而致上热下寒、虚实互见、阴阳错杂之证。验之临床,凡具有清阳被郁、虚火妄动而见上热下寒诸症者,随症加减,常有奇效。考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升阳散火诸方,亦从此方衍化而出。不过东垣方着重补脾胃、升阳气而泻阴火;仲景方重在宣达郁阳、和营养阴、清上温下,是其不同之处。而升阳散火其义类同,实无争论必要,当以临证用之有效为准。从麻黄升麻汤的组成看,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正是仲景立法处方之常法。当师古法而不拘泥于古方,随证变通,古方今用,方符合辩证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