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举人和秀才的地位和待遇有什么区别?

 大东村人 2018-01-07

哦。

怎么说呢?

就以明清时期为例。

举人,是科举制度成熟定型后最基础的士大夫集团成员。需在各省乡试通过。

举人享有不纳税不徭役的基本特权,中举后就是老爷,附近的小农小商会拖家带口依附,献上财产将自己降低到佃户与帮工,为的就是逃避税吏衙役的盘剥与敲诈。

同时,举人可与地方官员平等交往,因为有座师同年这一票人脉资源。因此可被推荐为基层有品小官,通常是九品巡检、司库、税目、主薄一类的小官。条件好,或者老师说话硬,资源多的举人有可能当上八品的县教喻,类似于县教育局长。也具有资格开办学校,或者为高级官员当幕僚,为今后的从政发展做出预备与人脉积累。

所以,举人相当于中级公务员考试合格,是有正式品级的预备官员。当然,举人的升迁是很慢,到老能干到六品都算幸运。而如左宗棠那样最终出将入相者,毕竟绝少,而且还是因为重大军功的原因。

秀才,是科举制度下最基础的功名。

明清制度,经过县府院三级11场考试合格的童生为秀才,也称生员,俗称读书人。优秀者可以入县学府学读书,就是进学。国家政权给予一定钱粮,以支持秀才继续学习。

中了秀才,见县官不跪,口称学生。一般案件不受刑。民间称为相公,可出任官员幕僚,或者当私塾先生,或者給大户人家做管家、掌柜之类的客卿。



古代举人和秀才都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是公开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录取的人士,但属于两个不同的功名层次。

古时的读书人,在未考取秀才之前,称为童生,俗称白衣;你看,《水浒》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既使八十岁,未考取秀才,也是童生。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经唐、宋不断完善,至明清时期,形成严密完备的公开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

明、清时,科举考试分为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式等层次考试,考取者获得不同的功名、入学、教学、出仕为官。


一.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取得入县学、府学学习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增加录取名额的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

秀才只是取得入学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谋生。

二.举人:乡试,省级举行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

举人不同于秀才,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三.贡士:会试,礼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举行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四.进士: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因故未参加殿试的贡士,可参加下科的“补殿试”;因故未参加殿试又不参加“补殿试”的贡士、会试结束至殿试期间死亡的贡士,称之“未殿试”。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五.连中三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皆中者称连中三元,历史上确曾出现过,不过极少,十几人而已。

仅供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