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学可以用科学解释吗?

 般若波罗蜜多8 2018-01-07


神学可以用科学解释吗?在此“问题”的下面还有话:“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那神学可以用科学解释吗?”

这就是两个问题了。第一个,科学的尽头是不是神学?第二个,神学可不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按照“孔圣人”的说法,凡事,“必先正名乎”。所以,不首先厘清“神学”和“科学”的基本概念,怎么聊也都可能不在一个频道上。

先来看神学,其英语是Theology,来源于古希腊语Θεολογια。西方的文化基本都来源于古希腊。

最早的发明者,据说是柏拉图(Plato,Πλάτeων, 公元前427-前347年)。他在自己的《理想国》(又译为国家篇、共和国)里讲到了“神学”(Θεολογια)这个词。其含义,是关于神的故事——神话。古希腊当时是多神共存的局面。

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罗马的巴勒斯坦省(现在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创立。公元2世纪,“神学”(Θεολογια)被基督教的护教者所采用,后来更多使用拉丁语Theologia,再后来发展为英语。当时的“神学”,是指“基督教的上帝论”——只研究和上帝相关的事情,而并非包含基督教的所有内容和学说。


(13世纪,著名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

约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Middle Ages)。因为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权,纷争割据战争不断,民不聊生,所以也被称作“Dark Ages”——黑暗世纪。此时基督教影响大增。这个时候的“神学”,被称为“关于神圣知识的领域”——所有基督教的学说都纳入到“神学”范畴之中了。

直到16世纪初,著名德国神父马丁·路德 ( Martin Luther,1483-1546) 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他把“神学”重新定义为“委身上帝所施行的救恩,以及信徒生活的完满实践”。他主张的“神学”,强调的是“信徒”救恩的实践。大约的含义是,人被神拯救,在神的工作完成后,终能为神而行善事——因为神对人“救恩”,是“为了让我们行善”。

在这前后,教皇卡利克斯特三世等也主张,“神学”可以和和信仰分离。

在西方,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大分支)影响太过强大。“神学”因此不断发展。到目前,主要有:基要神学、神性神学、教会神学、社会神学、政治神学、经济神学、法律神学、历史神学、伦理神学、革命神学、解放神学、战争神学、成功神学、失败神学、希望神学、苦难神学、幸福神学、危机神学、财富神学、女权神学、爱情神学、社交神学、自由神学、黑人神学、生态神学、辨证神学、世俗神学,等等等等。差不多遍及现代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归纳一下,“神学”可以特指与基督教相关的研究或学说——狭义“神学;也可以泛指与所有宗教相关的研究或学说——广义“神学”。

同时,“神学”可以是信徒基于信仰和践行的理论;也可以是学者基于研究和考据的学问。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信仰作为前提;后者,把搞清史实当做目的。

再来看科学,其英文为science,来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演变为scientin,再后来转化为英语。据说是日本明治时期的学者福泽瑜吉把“science”译为“科学”。 也有人说是把“Philosophy”译为“哲学”的日本学者西周翻译的。日本译者所取的是“分科的学问”之含义。1893年,康有为把“科学”一词引入国内。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著作时,也使用了“科学”这个概念。

有人说,拉丁文“scio”的含义是知识。应该不对。它的原意是“知道”,相当于英文中的“know”——这是很重要的。演变为“scientin”的时候,才有了“知识”的意思。

“科学”的历史远没有“神学”那么光鲜。

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对神的探讨(区别于后来的神学)、科学的某些内容,是混为一家的。进入中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都长时间“沦为神学的恭顺奴仆”。


(哥白尼)

“科学”真正“另立门户”,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以及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为科学“脱颖而出”创造了思想条件。大量的航海,推动了天文学、数学、力学、测量学、气象学等等学科的发展。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这两本书,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革命的开始。


(人体的构造一书)

自此,哥白尼给出了关于科学的正确的坐标系——科学的实证性——不是信仰,完全靠事实说话。伽利略则确立了实证科学的基本方法——归纳和演绎。

之后,各方面重大科学成果层出不穷。第谷的测量学和天文观测;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伽利略动力学基础;牛顿的经典力学基本理论体系;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林奈的生物分类系统;波义耳的元素和化学理论;惠更斯的光波动说;牛顿的光微粒说,等等等等。

这个时代,力学发展已经很完善,但其他科学学科尚处于收集材料阶段。

所以,达尔文在1888年,谈了他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请注意,达尔文强调了科学的两个关键点: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探寻规律,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粹臆想。由此来看,“科学”一词,源自包含有“知道”含义的拉丁文“scio”,是非常深刻的——“知道”本身,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进入了现代革命阶段。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1896和1898,贝克勒尔和居里夫妇分别发现了放射性元素,建立原子核物理;1897年,汤姆森观测到电子。迈克尔逊-莫雷测量光速,推翻了“以太”学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完成了基尔霍夫的黑体辐射实验,提出了普朗克定律;后来的海森堡、狄拉克、薛定谔又发展了普朗克、爱因斯坦、波尔的理论,创立了真正的量子物理学。

“科学”进入20世纪以后,在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等一些列领域,都实现了重大突破。特别要提到的,就是生物学发生了革命性的飞跃——分子生物学产生。进化论在1859年提出后,充实完善到了“现代综合进化论”阶段。


(爱因斯坦)

1953年,爱因斯坦在致斯威策(J.E.Switzer)的信中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他的话,也讲到了科学的两个本质——采用科学的方法和通过实验发现规律(因果关系)。

就此,可以对“科学”做个概括性描述。

科学,不是信仰,而是一种以“发现”和“知道”为出发点的社会实践活动;

科学,不靠信仰,而是靠证据说话——依靠科学的方法,收集事实,探索因果,“发现”规律;

科学的这种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

科学成果中,经过检验表明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是科学知识;

科学成果中,被证明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是科学理论。

请注意,这里提到的“被检验”和“被证明”,对于科学极端重要。没有被检验和被证明的只能是科学的“假说”。如此也就可以理解,前不久,为什么好几个国家的科学家把检测到爱因斯坦预测的“引力波”作为重大事件共同发布。

再往前推,科学“假说”也必须是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并非所有主观想象、幻想都能够称为科学“假说”。

既然是假说,就有可能与最终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就如同前面说到的普朗克对基尔霍夫的“修正”,以及薛定谔等对普朗克的“修正”。因此,“科学”本身,就包含着“悖论”,包含着“自我纠错”机制。但每一次“纠错”,都推动科学大大前进一步。“科学”的这种“性格”,包括“科学”发展的历史,都证明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前进和深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没有尽头。

回到本题,既然科学没有尽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也就无从谈起。

类似的说法有不少种,还有人说这是牛顿或者爱因斯坦讲过的。其实有更多人认真查过,实在找不出他俩人说过类似话的证据。

牛顿确实研究过“神学”,而且花了一生中大约一半的经历。据说他就此写下了不止150万字,但好像并没有研究出来或发表过任何成果。人们能够见到的,是牛顿1692-1693年给本特莱大主教的4封复信。在第四封信中,牛顿提到了他认为上帝是宇宙运动的“第一推手”。他为什么会如此?大概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及社会环境有关;也许和他的家庭影响有关(家里有两个著名神职的亲戚);还或许和他想用“科学”的方法搞清楚“第一推动力”到底是怎么回事有关。

虽然牛顿提供了一个用“科学”试图证明上帝存在的失败例证,但并不影响他的伟大。爱因斯坦在1942年纪念牛顿诞生300周年时说:“只有把他的一生,看作是为永恒真理而斗争的舞台上的一幕,才能理解他”。这个评价再准确恰当不过。

科学,和神学曾为一家。但一经分离,便成了“两股道上跑的车”。科学,并不刻意与“神学”或宗教为敌。对于还历史原貌和考据出发的“神学”研究,无疑也属于“科学家庭”中的一员。只是,科学的“发现”和“求实”的本性,使其不可能走向“神学”,更不会去证明“神学”——科学没有将其纳入自己的范围,或者说,这不是科学的任务。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