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建军、张三夕︱历史地图GIS与古典文学研究

 古典文学我最爱 2018-01-07

作者简介:

毛建军,现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传学院教授;张三夕,’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摘要:历史地图GIS辅助古典文学研究是近十年来新起的研究议题。国内外开发建置的大量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为人文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历史地图GIS与古典文学研究已有成功案例。《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王兆鹏)和《唐宋诗词作者及作品分布地理信息系统》(罗凤珠)取得了较为成熟的应用和实践。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历史地图GIS将会被广泛运用到古典文学研究之中。

关键词:历史地图GIS;古典文学;GIS

                                                                            

一、引言


文学创作的内容与风格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中国文学的发展既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特征,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就是地域性很强的作品。”[1]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地理”的观念。[2] 20世纪初,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汪辟疆《近代诗坛与地域》等著述开始用西方现代学术方法将中国文学地理的片断言说条理化。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1982年)一书开新时期地图与文学研究之先河。陈正祥教授还绘制了《唐宋诗词作者籍贯分布地图》和《明代诗人的籍贯分布地图》。近10年来,文学地域性与文学家地理分布的研究已经逐渐受到关注,已有近百种文学地理的实证研究专著问世,“为文学与地图的交叉研究打开了多方位探索的路,文学地理学理论的建构也日趋成熟。”[3]2011年11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广州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研讨会,首次明确界定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学理依据。[4]2012年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标志着文学地理学理论和学科建构取得全新进展。


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方兴未艾,但古典文学与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 Geo-Information System)技术的结合关注度则不够。那么,古典文学研究中引入GIS技术可以拓展那些新的研究视野呢?郑永晓先生认为,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引入GIS,至少可以协助解决如下问题:历代作家在的地域分布状况;历代作家在不同地域的消长;历代作家的迁徙与文化重心之转移;作家群体的诞生、嬗变与其地域之分布;家族文化与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具体作家在不同年月的创作情况及其作品在不同地域的分布;作家文集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流布、刊刻;精确描述文学事件、作家活动与编年文学史写作;作家年谱的编纂;著名作家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研究。[5]“正是基于文学地图与文学地理学以及文学史学的内在关联,文学地图所蕴含的多重空间递进组合关系以及空间化的集成功能与效应,对于文学地理学与文学史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6]郑永晓、梅新林两位先生的畅想给GIS与古典文学研究描绘了光明的前景,对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对“古典文学地图”与文学地理学的整体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历史地图GIS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关系密切。历史地图对于人文社会研究而言可以反映许多意象。历史地图GIS完全可以作为人文社会研究的展现与查询的工具和汇整数据工具。历史地图所提供的信息,除了通过点、线、面符号所显示的位置和分布形态信息之外,也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地图比对,呈现环境变迁的时空关系。[7]


二、历史地图GIS基础平台


历史地图GIS基础平台建设是人文学术研究的基础,下面我们对国内外已开发建置的历史地图GIS基础平台略作管窥。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建置。《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项目于2001年启动,是我国最早进行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探索的项目之一,其宗旨在于建立一套中国历史时期连续变化的基础地理信息库,为研究者GIS数据平台、时间统计以及查寻工具和模型。[8]基于数据库的GIS技术《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可同时为使用者提供最简洁的数据查询、检索、编绘数据地图和整合相关数据库的功能。《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置是传承了《中国历史地图集》把基础历史空间信息标定到现代空间位置基础上的目的,并高度的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整合技术,将纸质历史地图完整的呈现在高效能的信息应用中。运用GIS强大的空间撷取、编辑、分析功能使用者可轻易地了解空间信息分布,并可从事空间距离、面积计算、空间分析等于一般纸质历史地图所无法进行的工作。


《中国古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由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建置。该系统是国内较早尝试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的专题性GIS数据平台。2010年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成一农研究员主持了该所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系统以CHGIS平台为基础制作,以行政区划为基础,通过史料构建全国范围内城市各个组成要素的历史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具备的功能包括数据的查询功能、数据的空间分析能力、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功能。不过受到资金和人员的限制,2015年11月18日成一农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数据结构上目前只能满足个人专题研究的需要,未能建立具有扩展性的数据标准,无法与其他数据直接衔接。”[9]不过,《中国古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客观上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其创新性的思考会启发更多的历史地理问题。


《中华文明之时空基础架构》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范毅军研究员主持建置。其基本空间数据以数字版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为基础,以20世纪90年代中国地图为底图,辅以各类历史地图、遥感影像等图形资料,并整合汉籍电子文献资料、清代粮价资料库、明清地方志联合目录数据库等成果,主要反映了利用GIS研究历代疆域、聚落、黄河、国都的变迁、中国古代文化圈、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市镇发展等内容,并最终整合成为具有精确空间定位、整合时间与空间属性的中国历史文化时空基础平台。由于版权的问题,这套系统并不对公众开放,只通过签订协议方式免费对单位开放。该系统的软件系自主开发,使用和编辑都必须通过网络进行,使用者建立的数据主要保存在网络服务器上,利用上具有一定局限,且不出版纸质历史地图集。


从上世纪末对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想开始,到着手收集各式中国历史地图信息空间资料、建立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及进行推广工作已经历时近20年,国内外相关成果已相当丰硕(见表1)。


三、历史地图GIS与古典文学研究


近年来,文史学者已开始注意到文学与地理信息的关系,并尝试以各种统计数据进行文学地域分布与地理环境对文学影响的研究。目前,历史地图GIS与古典文学研究依旧处于探索阶段。其中成就最为杰出的学者当属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台湾元智大学罗凤珠教授和台湾东吴大学罗丽容教授。


(一)《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


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兆鹏主持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编号:12&ZD154)获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第三批)立项。《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类似于一个海量信息库,并且将打破时间对文学史的垄断,创造性地引入“系地”这一概念,利用GIS技术将唐宋时期的作家作品按照时空序列完整地在地图上呈现。据王兆鹏先生介绍,已有的文学编年史注重作家活动和作品创作的时间,而忽略作家活动和作品创作的地理空间,文学研究富有时间感却缺乏空间感。因此,建成后的《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将具有资料查询、数据统计、地图生成等功能,可以显示每个时间点和时间段,中国各个地方有哪些作家在此地出生、在此地过世、在此地活动和创作;更可以显示一个作家生于何地(或所属籍贯)、在哪些地方活动过,在哪些地方创作了哪些作品、跟哪些人一起交游互动并能按时间先后顺序自动生成作家行踪路线图。[10]


(二)《唐宋诗词作者及作品分布地理信息系统》


《唐宋诗词作者及作品分布地理信息系统》由台湾元智大学罗凤珠教授研发。《唐宋诗词作者及作品分布地理信息系统》由《唐宋诗词作品》、《唐宋诗词作者资料》、《行政地名数据库》三大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组成,系统以已有的唐宋诗词作品及作者数据库,引用GIS技术及其它信息工具,建置唐宋代诗词作者及作品分布与变迁地图。该系统的作品分布数据则除了与作者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外,更包含作品相关地点,更细致的建置唐宋诗词作家及作品分布地图,以作为中国文学、文化与地理关系研究的平台。系统可以提供唐宋诗词文学分布与变迁的地图,是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素材与教学材料。[11] 系统提供《唐宋诗词作品》及《唐宋诗词作者资料》与《行政地名数据库》GIS整合查询。当三者与GIS系统作融合、查询的同时,可获得作品、作者与地理信息间彼此的对应关系。(见图-1)


图1 《唐宋诗词作者及作品分布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界面


(三)《晚明苏州派曲家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晚明苏州派曲家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由台湾东吴大学罗丽容教授主持建置。该系统以数字人文课程的方式,将GIS系统引进到中文系《古典戏曲》课程,融合古典戏曲与地理信息系统,将平面概念转为立体行动轨迹,继而进行讲授者、修课学生与文献数据之间的重新对话。《晚明苏州派曲家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结合中文与GIS,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弥补人文领域画面图像数据的不足,以文字来释图,用图来贯穿文字线索,让原本平面的文字数据增加另一空间要素,使科技与人文作密切结合并深化。课程结束后学生以汇报梁辰鱼、沈璟、冯梦龙等戏曲家的《生平履迹图》、《交友图》、《行迹图》、《戏曲作品分布图》等作品呈现。该课程的实施除了建立新的研究方式外,同时也可培育出许多中文系的GIS系统操作与研究人才。


四、结语


引用历史地图GIS作为古典文学研究的辅助工具,是近十年来新起的研究议题。笔者在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如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学与信息学术研讨会等)期间,经常会与与会的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学界同行就历史地图GIS到底能够运用到古典文学研究的哪些方面,其技术进展如何以及如何利用古籍电子文献进行古典文学研究等问题进行探讨。事实上,历史地图GIS在教学、研究、培养人才等方面的发展可以变成古典文学研究新动力的加速器,历史地图GIS与人文艺术的结合,也成为近年来科技界和人文学术界共同努力的目标,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知,历史地图GIS可能带来的研究方法的新突破只是古典文学研究工具的变化,古典文学研究更重要的任务是启迪人文精神。


*本文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6年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布依族文献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6XYBS05) 阶段性成果。

 

注释: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33页。

[2]梁启超:《中国地理大势论》,《饮冰室文集之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84~87页。

[3]罗凤珠、郑锦全,等:《唐代诗人行吟地图建构:李白、杜甫、韩愈》,台北:第六届文学与信息科技国际会议,2012。

[4]彭民权、俞晖:《历史的必然,地理的必然,文学的必然——首届中国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在南昌召开》,《鄱阳湖学刊》2011年第6期,第2页。

[5]郑永晓:《以GIS为例看信息技术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59~62页。

[6]梅新林:《论文学地图》,《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第159~181页。

[7]赖进贵、王钧慧:《地理信息系统与数字典藏结合的回顾与展望》,《国土信息系统通讯》2011年第6期,第2~12页。

[8]毛建军:《历史图牒数字化述论》,《图书馆学研究》2011年第2期,第19~20页。

[9]成一农:《当前历史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017年05月19日] http://www./v/828248.

[10]王兆鹏:《建设中国文学数字化地图平台的构想》,《文学遗产》2012年第2期,第131~133页。

[11]罗凤珠、范毅军,等:《文史地理信息网站建置与文学研究之应用》,台北:数位典藏地理信息学术研讨会,2009。

——刊于《华中学术》第19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