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幕艳史——在这里听见电影

 方韵悠长 2018-01-07



1970年,在美国,一个28岁的年轻人像往常一样,去电影院挑自己喜欢的电影,看过后写篇影评,投给报社,赚点稿费。从来都是这样,文艺青年能养活自己的路子并不多。


日后成为大导演的马丁·斯科塞斯此时还在纽约大学当老师,他把镜头对准街上抗议越战的美国人民,来拍纪录片,《出租车司机》还要过五年才能面世,街头混乱的人群和车流,还有其中不和谐的异类吸引了他,这给他以后的电影风格里带入了一股混沌之气。这一年,马丁·斯科塞斯就是一个想当导演的大学青椒。


后来成为大明星的德尼罗,刚刚有了自己参演的第一部大电影。他是移民的后代,父母都是画家,这个出生在美国纽约、有着意大利血统的演员,正在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更多电影传奇人物,像阿尔·帕西诺、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他们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之路,但前途尚不明朗。美国酝酿着一场新的电影浪潮,垮掉的一代、在路上、披头士、马丁·路德金、肯尼迪都正在快速成为时代标签,然后被时代抛弃,这些也是电影最喜欢讲述的故事,与此同时,电视开始兴起,年轻人不爱去电影院看那些无聊的电影了。


说回开头那个28岁的年轻人,五年后,他拿到了普利策奖,获奖理由是他的影评写得实在太好了,这就像是一个写文学评论的人拿了诺贝尔奖一样。他值得这份荣誉,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追悼会上说:“对我们这一代美国人来说,罗杰就代表着电影。”


他就是罗杰·伊伯特。


我们看看他的履历吧:


1942年,伊伯特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普通人家,妈妈是会计,爸爸是电工,上一代人都是德国移民,小伊伯特喜欢阅读,讨厌死记硬背。 


15岁起,伊伯特就给地方报纸写新闻,大学在《芝加哥太阳报》做兼职,很偶然的机会,他被分到撰写影评的工作。


1975年,伊伯特获得普利策艺术评论奖,这是普利策奖首次颁发给一位影评人,这不但是对伊伯特本人的肯定,还极大提升了影评人的地位。这一年罗杰·伊伯特33岁。


马丁·斯科塞斯在电影圈的第一位贵人就是罗杰·伊伯特,他在80年代生活事业双失败,几乎打算放弃人生,是伊伯特给他颁奖打气,鼓励他重新振作。


除了马丁·斯科塞斯,罗杰·伊伯特还助推了斯皮尔伯格和奥斯卡影帝阿尔·帕西诺的成名。 


伊伯特和好朋友合作主持了一档电影评论节目,在电视台播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覆盖了全美100多个电视频道,他们成了当时名噪一时的影评人。


1999年,作为优秀校友,伊伯特在母校伊利诺伊大学创办了一个电影节,关注冷门佳片,名字也很好听,叫“沧海遗珠”。


2005年,伊伯特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手印,又是第一个,他的身份还是影评人。 


说到这里其实我也会问,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个喜欢电影的文艺青年,写点软文,拿点稿费,混个头衔,最后出人头地的故事吗?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没必要再往下听了,我说说他为两部电影打的笔仗。


第一仗是为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 。


伊伯特在1968 年参加了首映式,并且是坚持看完的观众之一。很多中途退场的人,包括一些好莱坞导演和演员都抱怨看不懂这部大闷片。伊伯特却意识到自己目睹了一部伟大电影的诞生,他这样评价:《2001:太空漫游》的天才之处不在于丰富,而是简洁,没有一个镜头是为了取悦观众,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敢这样做。


《2001:漫游太空》


第二仗是为电影《邦妮和克莱德》。


《邦妮和克莱德》上映后,知名影评人把这部电影骂得一文不值,说这是“廉价的、赤裸裸的闹剧”。这位影评人了不得,他从 40 年代起就主持《纽约时报》影评专栏,还担任影响力巨大的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这些都是能够左右一部影片命运的媒体。


那既然大佬说这片子垃圾,跟风的人就纷纷做墙倒众人推的事,差评就这么来了,最后搞得出品方华纳兄弟一度决定这部电影只在汽车影院放映,相当于零排片。


这时候,一家报纸打出高分,并且将《邦妮和克莱德》 称为“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充满了真理与睿智的杰作”,并预言这部片子将成为“60 年代的标志性作品”。


这就是罗杰·伊伯特供职的《芝加哥太阳报》。


《邦妮和克莱德》


我们自然已经知道了结果,这两部电影载入史册,成为经典。


我想这两次交锋可以说明一个事实——罗杰·伊伯特不仅有眼光,还有勇气。这让我对他多了几分敬意。我们知道我们有红包影评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最后市场越玩越坏,新人出不了头,老人靠着地位拍着半死不活的电影,最后的结果是,大家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上的不一样,最后,就不去电影院了。


“回头电影院见。”是伊伯特留给影迷的最后一句话。


我每次打开罗杰·伊伯特的《伟大的电影》,随便捡起一段来读,都能感受到罗杰·伊伯特对电影的热爱。他用一生告诉人们,时间有限,电影如海,我们不知道已经错过了多少好电影。他会说,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最能唤起我们对另一种经验的感同身受,而好的电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罗杰·伊伯特


再说一位中国电影人吧。


他叫石挥。


从1941年进入电影行当,到1957年去世为止,石挥共参与了22部影片的创作,塑造的银幕形象也有十几个之多,每个人物形象设定各有不同。


作为一名演员,再没有谁能在银幕上塑造出如此多千变万化的形象,那些可爱的、正义的、世故的、卑鄙的角色,于他都是信手拈来。作为一名导演,再没有谁能够在如此多的类型模式上屡屡取得突破,情节剧、传记片、儿童片、歌唱片甚至灾难片,石挥都是超水平发挥,他是个全能型选手。


因为眼睛小,没法很好地表现眼神,这是石挥演戏的弱点。


石挥在话剧界咤叱风云时,曾放下狂言——“我上场前要观众盼着我,在场上要观众看着我,下场后要观众想着我。”


石挥生在天津,但在北京待久了,也有了一口京腔。姜文在电影《一步之遥》中的念白,就是在模拟石挥的口音。


石挥的小说写得精彩,他最擅长的是写老北京胡同里大杂院儿里的故事,如今我们可以在《石挥谈艺录·雾海夜航》里读到他写的小说,精彩的作品有《大李》《大杂院》《孔子以前没有孔子》。


石挥非常崇拜卓别林,他认为比不上卓别林,却愿意把卓别林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石挥很多时候是沉默的,他的一切能耐全都是“台上见”。 


“世界上被人称颂着的功绩和伟业,十有八九都是目不忍睹的惨事。”这是《石挥谈艺录》中的文字。


石挥跟金嗓子周旋谈过恋爱,失恋以后跑到各地去游山玩水治疗情伤,还曾经在杭州无人的荒郊野岭,脱光了衣服裸奔。1957年9月,周璇因急性脑炎在华山医院去世。追悼会上,她在文艺界的朋友都赶到了,惟独石挥没有到场。那个时候,他已经被打成右派,很多公开场合他已经没资格出现了。 


1957年11月的一个夜晚,石挥投海自尽,17个月后尸体才被发现,但已面目全非。


石挥曾经给《日出》谱曲,其中的一段话如今看来真是一语成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边,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石挥在《关连长》中的剧照


历史上命运悲惨的人十之八九,但为什么单独拿石挥说事,除了他演戏好,是因为他的背景故事,真有种走在大时代边上的沧桑感,经历战乱离散,等到以为和平了能拍片子了,又被运动了,这种感觉,我们了解得多一些,就会多一份同情之理解。这份同情之理解,就会成为说话做事时的一份敬畏,有分寸,有自觉。


简单翻看历史,一边是国破山河依旧在,一边是华语电影的黄金时代。


七七事变、淞沪会战、迁都重庆、南京沦陷、徐州会战、台儿庄会战、花园口决堤、武汉会战,枣宜会战、百团大战,中国的南京、上海、广州、海南、香港等城市和大半国土相继沦陷,战争以及之后的运动,让本来可以有大作为的电影人折戟沉沙。


另一边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炮声隆隆气旗帜变换之时,还是有人拍出来了《神女》《十字街头》《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太太万岁》《我这一辈子》《马路天使》。


我想起罗杰伊伯特创办的电影节,名字叫做overlooked films,那些被忽视掉的,或者说遮蔽掉的电影。那么,有没有可能一些电影和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保留下来呢?


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我们错过了什么。


我们未曾珍惜的,我们已不再拥有。




说说我学电影的经历吧。


我本科学的是新闻,但至今没有写过一篇新闻稿,研究生学的是电影史,却意外在互联网金融、比特币、区块链和新媒体上耗费了毕业后的两年时间。


我写过一个公路片剧本,获奖,卖掉后我以为会更为顺利地开拍,但目前看来,还需要时日。


我在几家电影公司待过,大的小的,蒙人的,上市的。


我的前前老板面试我时,问我喜欢什么故事,我说我喜欢大时代里格格不入的人物,老板喝着燕麦,点点头,我不知深浅地问,您喜欢什么样的故事?


她说,我喜欢什么不重要,市场喜欢就好。


这家上市公司如今已是影视行业的头部队伍,是她给我推荐了很多科幻作品和韩国电影。


我还遇见过风骚的制片人、注定失败的年轻导演、尚未大红的明星、热情似火的奇爱博士沙丹、不想回答问题的梁朝伟、诚恳的李安导演。


我在学校里遇见两位恩师,一位教以我电影是什么,一位教以我电影史是什么。


更多的时候,我在电影人的作品、手记、访谈和书里寻找答案,电影海报、黑白片、演员坎坷而伟大的一生,导演细腻而辽阔的心思,电影时代的兴起与彷徨,一个视觉的想象力和可能性——电影不只是每秒二十四格的真理,还是无数人默默付出的文化产品。导演、制片人和演员们的访谈,虽然年代久远或出于宣传,但中间仍然不乏绝妙的表达和深刻的洞见。


一百多年的电影史,已经可以用浩瀚庞杂来形容,报刊杂志书籍影碟,无一不是文化化石。很多资料放在仓库里无人问津,有些还面临着损毁和遗失的危险。


更重要的是,电影的好只有看过才知道,这增加了很多人的选择成本,从人们为一部电影疯狂到如今无论电影做什么,都会被视为营销,我们其实已经不用担心会错过什么了,唯一要担心的是,一不小心,又为一部烂片浪费了时间和金钱。


这里没有大热的影片和当红的明星,更像是我们一起,在一堆影碟里,找到一部好电影、找到一个有意思的电影人、发现一段曲折的电影故事,这种感觉,就是和一个久违的老朋友度过了一个理想的下午。


我们将之定名为《银幕艳史》。



放上一首诗作为结束语:

作者韩东,题目《你见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你想象过大海 

然后见到它 

就是这样 

你见过了大海 

并想象过它 

可你不是一个水手 

就是这样 

你想象过大海 

你见过大海 

也许你还喜欢大海 

顶多是这样 

你见过大海 

你也想象过大海 

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 

就是这样 

人人都这样 


主讲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