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里画外】 “车同轨,书同文”,小聊中国汉字发展史

 MAY的学习簿 2018-01-08



近日看到一题: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时规定的文字是哪种?答案是小篆,题目中其他的三个选项是金文、隶书、楷书。


作为引子,来小聊下中国汉字上下五千年来的发展历程。

1.甲骨文

目前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汉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主要是镌刻、书写在龟甲与兽骨上,内容主要为记载殷商时期盘庚迁殷至商纣王之间二百七十年的占卜卦辞。


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为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连而成,整体上文字有立体感。

甲骨文“鼎”字


关于甲骨文识别,2016年还出了一则新闻:若能释读出一个甲骨文文字,奖励10万元:


2.金文

金文是指铸造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名钟鼎文。金文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从殷商时期也就开始(殷商时期已经有青铜器出现),一直到秦朝时期。据统计,金文有大约三千零五字,其中可识别为一千八百零四字。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

金文


东周平王东迁以后,秦继续立国西陲,同时继承了西周的故地和西周的文化。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文字和西周文字是一脉相承的;而东方各国的文字因地区特点和文化差异发生演变时,偏居西陲的秦国文字反而代表着汉字的原统。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可以大体分为两派:即秦系文字和六国文字。


3.小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感于各国文字混乱不一,因此开始统一文字,即所谓的“书同文”。


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制定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小篆。


秦朝的书同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行政手段大规模的规范文字。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后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众多的情况有所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发挥了重要角色。


小篆书写上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主要见于刻石上,有名的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


4.隶书

隶书是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而产生的字体。相传为秦朝书法家程邈在狱中将篆书改进为隶书,通过对小篆简化,同时把小篆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形体庄重,形态上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5.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草书分为章草、狂草和小草。


到了现代,草书主要关注的是审美价值, 草书是按照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


6.楷书

楷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笔画更加简化,横平竖直。按照时期划分,楷书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


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唐欧阳询(欧体)、唐颜真卿(颜体)、唐柳公权(柳体)、元赵孟頫(赵体)。


7.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实际上行书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都较高,书圣王羲之即是行书高手,天一第一行书《兰亭序》即是行书的代表作。


行书大小兼容,疏密得体。除去天一第一行书《兰亭序》以外,后人把颜真卿所书《祭侄稿》评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评为“天下第三行书”。

祭侄稿


黄州寒食帖


正是上下五千年的汉字发展历史,形成了独具中国魅力的汉字文化艺术,使得汉字不仅成为表达意思的一种工具,同时也造就了一门独特的文字艺术,相比于拉丁文字体系的字母,汉字的不同类别显得更加有多样性和艺术性。

还是那句话,美哉我中华汉字。



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