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耄耋“火药王”王泽山

 冬不拉拉 2018-01-08

    今天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予280项(人),最高科学技术奖颁予王泽山院士和侯云德院士。

图说:王泽山院士被誉为“三冠王” 来源/网络

  【人物小传】王泽山,火炸药专家,含能材料专家。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含能材料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

火药,在古代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到了近代却一直落后于人。直到,一位中国科学家63年如一日的深入钻研,潜心琢磨后,火药技术如今成为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响当当的“明星”——先后四次登上我国奖励科学技术创新的最高榜单,同时也让中国在这一古老领域的诸多技术重新傲视全球。

今年,这位中国现代火药技术的领军人,从幕后走向台前,荣膺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王泽山院士。

冷门专业 寄托强国梦

1935年,王泽山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那时,日军已占领东北三省。在日军统治下生活,年幼的他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十年。不想作亡国奴,就必须强国,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国防,这一信念从小就在王泽山心里扎了根。1954年,他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选择了当时最冷门的专业——火炸药。

进了火炸药班级,王泽山才发现只有自己是自愿选择这个专业的。“那时候一般人都不选陆军,更不选火炸药。”直到现在,在军工领域,导弹、火箭、计算机等也更“吸睛”。在许多人眼里,火炸药是一门“基础、枯燥又危险”的学科,只是参与武器发射和完成毁伤的必要“配件”,研究者一辈子也难出名。

但王泽山很满意自己的选择,并以此为终身使命。在他看来,火炸药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重要体现。高性能的火炸药是提升导弹、火箭、火炮等武器弹道性能的先决条件。“离开它,常规武器和尖端武器都难以发挥作用。”

图说:王泽山院士在工作中 来源/网络

三个20年 创新“三冠王”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火炸药的生产和研究都十分落后,主要依靠前苏联援建。跟踪仿制,永远是被人所制约的。“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走在国际的前列,而且必须走在前面!”

经过20多年的埋头苦干,上世纪80年代,王泽山率先攻克了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将这些具有很大安全隐患和环境风险的“危险品”,变成了二十多种畅销国内外的军用和民用产品。他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80年代到90年代,他又钻研起怎么降低武器对环境温度敏感性的问题,并凭借这一在当时国际上难以攻克的尖端技术,获得了1996年唯一一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那一年,他已经61岁。

“功成名就”后,已到退休年龄的王泽山又一头钻进了提高新一代武器远射程、高射速等火炸药的研究中。当时,美、英等多国科学家曾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最终由于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研究被迫中断。但王泽山坚持了下来,一埋头,又是20年!而且,由于很多实验充满危险和挑战,必须在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野外进行,无论严寒酷暑,当时已年过花甲的他,都坚持深入一线亲自参加。

经过不断创新实践,2016年,王泽山带领团队终于攻克了这一国际军械领域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通过实验验证,我国火炮在应用了他的技术后,射程能够提高20%以上,或最大发射过载有效降低25%以上,弹道性能全面超过其他国家的同类火炮。82岁的王泽山也因此于2017年再次站上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被大家称为“三冠王”。

图说:王泽山院士在工作中 来源/网络

永远的现场科学家

时隔一年,王泽山院士再次登上领奖台,捧回了国家科技最高奖。别人眼中辉煌的成绩,在他心中,只不过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创新心得,“在科研上不要使巧劲,不要追求短平快的项目,科学要实在,不要浮夸。选定目标不要轻易放弃,遇到问题不轻易放弃。”

今年,迈过83岁门槛王泽山院士,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仍然坚持“活跃在一线”。作为南京理工大学年纪最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69岁考下驾照,开车穿行于北京、山西之间,前往工厂测试、实验;为了方便科研,自己琢磨透了智能手机的大部分功能,常常随手给年轻同事展示火炸药的设备图片。

 -26℃,连实验用的高速摄像机都 “罢工”了,80多岁的王泽山和大家一样,在外面一待就是一整天。 “从没感觉他已经80多岁了,王院士有一颗60岁的心脏。”在学校同学和老师的眼中,王泽山院士永远是一位现场科学家。

新民晚报记者 马亚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