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祖国风光(3260)易门静乐庵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8-01-08


云南易门静乐庵

云南易门静乐庵

云南易门静乐庵


云南易门静乐庵



 

静乐庵位于易门县城北约30公里的六街镇茶树三贤村后1公里的山箐中,整个建筑群座东向西,依山就水,树林茂密,古柏参天,景色幽雅,庵内所立的一块无额孔雀花大埋石碑记,较有历史价值。据该碑记载,静乐庵始建于西汉,扩建于唐,复修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仲冬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

静乐庵鼎盛时占地28亩,建筑面积5600㎡,南、北、东三山怀抱,坐东朝西,绿树成荫,寺内外清雅幽静,古柏飘香,是易门县八大景观之一,著名的佛门圣地。整个寺庙由前殿、大雄宝殿、南北两厢房、静室组成四合五天井,一拜台,一花园的庙宇。不少文人墨客留下的楹联、诗句比比皆是。前后两殿是整个山寺的精华和缩影,在雕有山水、日月、花草、龙鱼、鸟兽图案的窗门的烘托下,更显得气势磅礴,高大雄峙。特别是前殿窗门三层楼空雕尤为壮观,一幅幅绘有山水云雾、日月海潮、轻舟瘦桥、茂林修竹、奇岩异洞、庙宇阁楼,《西游记》中唐僧取经故事中的各种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图画。在前廊至后廊的天棚上,绘有唐朝至清代的古画46幅。分别有喜鹊、百鹤、腾龙、奔马、雄狮、猴子、大象、麒麟、莲花等空雕、浮雕古画组成天棚。其镂空雕工艺精湛,巧夺天工,观后回味无穷。

寺内五株胸径在一米以上的翠柏树,擎天垂盖,掩映着雄峙的山门,山门建筑为十二角翘砖木双檐结构,青瓦顶,上檐四角有绿色琉璃瓦龙尾翘起,下檐八角用黄色琉璃瓦翘角,上下檐均用斗拱昂托,木柱两棵撑起上檐,正大门头横额上书云岩胜景四个大字,左右小门横额分别上书禅林双柏,正面和后面石阶上,各立有两棵1.5米高的红砂石望柱头,望柱头前石阶上各雕有一只红沙石雄狮把守,整座山门雕梁画栋,雄伟壮观。

大雄宝殿正座中央,以前殿相对应,此殿为一檐九檩木式歇山土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分别为明间、次间、尽间,通面阔18.3米,通进深11.6米,通高14.7米。瓦面正脊正中有一呈金黄色琉璃瓦宝顶,高1.9米,两头翘角垂脊均用深绿色琉璃瓦铺成内卷龙尾装饰。瓦面正面有一组深黄色琉璃瓦铺成的三菱形图案。前廓檐柱为大雀式结构造型。格子门共22扇,上格浮雕线宝花,中间为四瓣花对角空雕,下格为浮雕四瓣花对角空雕兽头;格子门的封板上,绘有八仙过海出水芙蓉等古画27幅。这样精巧的雕刻和细腻的绘画,在云南众多寺庙中极为罕见。每年游客、香客络绎不绝,终年香火不断。

静乐庵的古树名花

静乐庵是一个古树的王国。

静乐庵名木种类不少,如翠柏、大茶花、黄杉、云南木樨榄、银杏、桂花、梧铜、杜鹃等等。而数量最多又比较出名的要数翠柏。

大雄宝殿后两株茶花美名远扬,老枝蟠虬,花大如碗,两泓清泉自后面山箐沿石隙淙淙流入寺内,清澈透明。整个寺内外繁花影现,风兰飘香,荫郁蓊葱,古色古香。整个庵院浓荫笼日,空翠爽肌,置身其境,颇有超凡脱俗、神思遨游之感。

翠柏( calcareous macromedias

又称肖楠,地方上习惯称扁柏。常绿乔木,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云南列为珍贵树种。从茶树村民委员会三贤村往静乐庵东行不到200米,路旁及两侧山坡上一眼望去满目全是树冠苍翠如黛的翠柏林。最出名的翠柏则要数原寺院正殿前庭院内的两株古柏。据寺院内尚存的古碑记载,两株古柏,左边一株6人合抱都抱不过来,右边一株须8个人才能合抱。二棵树的顶部交合如盖。须8人合抱的那株每到春天便结满果实,人们称其为母柏。民间凡有闹不和的夫妻,到两株柏树下祈祷,然后摘几片交合之叶回家放入酒中浸泡,夫妻合饮后,便又和好如初。四方八面到些来祈求者络绎不绝。

原寺院正门梁坊下所悬双柏古刹木匾牌及现存棂星门次间龙凤板上所书的双柏垂盖禅林等都盖因此二古柏而来。因二株古柏声名远播,不少往来过客,都要恭临寺院,一睹二柏雄姿。

静乐庵的双柏垂盖曾为古时禄丰县八景之一参考明代旧志的基础上纂修的清康熙《禄丰县志》第二卷《古迹胜景》一章中曾这样记述,双柏垂盖二乡俗名米槽,建有静乐庵。殿前古植双柏,叶密枝交,参天笼日,结盖垂阴。游斯地者,未尝不览树惊奇,流连不忍舍去。志书第四卷《诗词》中,记有几首咏诵二株古柏的诗。

其一:

双柏垂盖一字起至七字一首

奇,奇。孤峰,并骑。跨三材,偕两仪。翠荫双垂,劲骨各支。似鸿雁倦飞,堪鸾凤栖迟。高岳秀毓霜姿,华美光照陆离。常依日月结苍枝,会历风云耐人思。

其二:

双柏垂盖

乔柯如盖影垂时,两树交加动客思。木似有知相把袂,谁能绾结使连枝。静观翠质贞而洁,乐彼蟠根正也奇。多少苾刍承覆荫,菩提座上允撑持。

其三:

前题七言古

乾元广大物资生,翠柏阴浓俨覆盖。面壁翻阶排两廊,千霄蔽日飞双旆。根盘静乐长虚空,影罩窗棂图藻绘。流水潺潺渡桥西,清风拂拂鸣天簌。耻随桃柳竟芳菲,喜伴松梅连佩带。隔断红尘老岁华,招来霜雪熙春霭。鹤巢稔抱树长眠,蝶版轻声敲远哕。骚客题诗兴颠狂,山僧补纳形狼迹。拈花含笑问啼猿,附葛扳藤蛑学狯。我变耐寒可固穷,对君唱和装愚昧。

其四:

前题五言律

谁植扶桑种,如云复似栅。远瞻惟一本,近眺却双茎。潦倒几桃李,贞元百晦明。禅心虽未解,游兴觉偏盈。

从上面几首诗作可以看出,不仅第一、第二两首诗诗名就直取双柏垂盖,其余两首内容也都与双柏密切相关。五言律诗还将二株翠柏喻为神木。

在静乐庵漫山遍野莽苍的翠柏林中,仍有许多株树龄均在二三百年以上的古柏挺立其间。在现在的停车场到寺院的山路旁,就屹立着两株高在20米以上,胸径在1米以上的翠柏。待拾级上的寺院山门时,山门高高的台基下的斜坡上,横排着五株伟岸挺拔的高大翠柏,守护着山门。由北向南逐株用精密仪器测量,第1株高30.34米,主干周长2.8米,直径0.89米;第2株高22.63米,主干周长3.3米,直径1.05米;第3株高32.97米,主干周长3米,直径0.96米;第4株高26.05米,主干周长3.8米,直径1.21米;第5株高23.54米,主干周长3.2米,直径1.02米。因目前条件的限制,暂时不能准确测出五株柏树的树龄。199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下发文件,已将静乐庵几株翠柏列入《云南省古树名木名录》。

寺院山门前的翠柏间,有一株与翠柏同龄的古银杏树。因树龄较高,主干的下部已自然裂开,枝干苍老枯槁,叶片也显得弱小。寺院第一道侧门前南边山坡上一株野生梧桐树枝叶繁茂苍翠欲滴。让人称奇的还有高大林间遍山的杜鹃,春季红杜鹃绽放在绿树丛中,使整个静乐庵景区成了一幅秀丽壮美的织锦。到了盛夏,满树花朵硕大的白杜鹃盛开在山山洼洼的绿树浓荫中,举目远眺,犹如朵朵白云飘落,景色十分壮观。

静乐庵寺院山门外南边山坡上有一株黄杉(Pseudotsuga saneness),树高20.06米,胸径2.05米,直径0.65米。黄杉一般生长在海拔1700米 2000的高山地段,喜欢温凉湿润环境。而静乐庵这株则生长在海拔1500 1700的高度之间,超出常规生长环境,更显得弥足珍贵。

静乐庵的路口南则有一株云南木樨榄(Cleayunnanensis),树高18米,胸径1.13米;进入寺院的山道旁有一株,树高20米,树干周长3.8米,胸径1.21米,都已列入《云南省古树名木名录》。

静乐庵内的两株桂花是有选择的栽种的。南边花坛一株为金桂,花色金黄微红,树高8米;北边花坛一株为银桂,花朵呈淡淡的黄白色,树高6米。

现在的静乐庵由玄福师傅于1991年至1995年间主持重修重建。占地面积1680㎡,由山门、大雄宝殿、前殿、左右厢房及十王偏殿、尼姑居室、厨房组成。整个大殿的建设仍然很有特色。中间大殿是大雄宝殿,紧挨着右侧是观音殿,左侧的是地藏殿,这一布局仿佛在向人们昭示着始与终的轮回就是如此简单。

现在庵内不允许摄影,故不能图文并茂的给你介绍整个大殿的建筑特色。

静乐庵的历史

静乐庵地址今为易门县六街镇茶树村委会所属区域。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它属楚雄州禄丰县管辖。新中国建立后,云南省人民政府调整行政区划,将易门县原北区(即今禄丰县川街乡)划归禄丰县管理,而将禄丰县的二乡(即今易门县六街镇的六街、二街、茶树等三个村委会)划由易门管辖。查易门康熙、道光两部县志,均无关于静乐庵的任何记载。然而非常有趣的是,康熙禄丰县志记载介绍静乐庵的诗词里边,或是从寺院无额碑里记述的情况看,无不与易门县息息相关。例如无额碑原文中所述:静乐,乃建国前开易门,环吕洟水,后拥雄关百二。就直说静乐易门。由此是否可以假想,在明朝或更早的历史时期里,静乐庵与易门县或者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渊源关系。

近现代不少专家、学者著作认定汉晋双柏县治所即在今易门县。又据寺院无额碑碑文所述静乐,乃建国前开易门等。可以说,汉双柏县名由来与静乐庵寺的两株巨柏有着必然的渊源联系。

原两株古柏历经两千多年苍桑,于清光绪初年憔悴死亡,

静乐庵寺院第46代住持,81周岁(2001年)的贤福叙述,中华佛界初祖系西天第二十八世祖菩提达摩,从二世祖起分为五宗,如同一花开五瓣。五宗之一的临济宗始祖是慧可大师。慧可大师即是静乐庵寺的开山始祖。贤福说,寺院原有蓝布封皮寺谱一册,新中国建立后丢失,至今寻无着落。寺院虽有口传法号谱,但失去了文字谱,使寺院建寺准确日期无法查到。贤福介绍,昆明圆通寺曾派出几大方丈到省内汉传佛教各大寺院进行走访、考证,其结果都一致认为静乐庵开山、建寺时间比省内宾川鸡足山、昆明圆通寺、筇竹寺等都早很多。贤福说,她此番重修建静乐庵寺院,已算是寺院第三次开山门。第一次开山门是中华二世佛祖临济宗祖师慧可。由于朝代的更替及西南地区历史上战祸频频,社会动荡等多种因素,寺院不可避免地遭受劫掠、毁坏。在历经不少个朝代的中落、衰败后,1880年,由缪字辈住持、僧人缪常等第二次开山,重新点燃寺院香火。

历史上,静乐庵有山林上千亩,有山寺田三百余亩,田出租给茶树、二街、六街、大山凹、柏树、摩所等地的农户耕种,每岁可收租谷三百余石。租谷开支情况:一是用予解决寺院众多僧人膳食、衣物;二是寺院终年使用的香油、香、纸、烛费用:三是每年初一、十五做佛事香客的伙食开支;四是每天路过的山寺的樵夫、游客的斋饭。

此外,寺院周围有4亩左右空地,平时由寺内僧人及杂工种植瓜果、蔬菜、杂粮供寺院日常食用。过去,寺院还雇请几个帮工帮寺院饲养骡马一二十匹,用予寺院收地租或师傅外出时使用。

据茶树一带老人们代代口头相传,清乾隆以前静乐庵寺院各殿内所塑佛像都是泥塑彩绘像。到乾隆年间,易门县的冶铜业已相当发达。时雍正八年四月初二日赴京城中进士并被朝庭任命为贵州省都匀府同知的易门人董良材服丧回故里,途中驻驿静乐庵。他即与地方乡绅武同仁、善××商量发起募捐活动。董良材率先捐银五十两,武、善二人各捐二十两,士庶百姓捐一至五两不等。鸠工采冶,铸成大、小铜像百余尊,分别安置于寺内的前殿、正殿供奉。前殿正面供台中间供观音菩萨坐莲台佛一尊,高达8尺。两旁分置文殊菩坐雄狮像和普贤菩萨骑大象像,每尊高6尺。两边供台上分别供着十八罗汉像9尊,每尊高也为6尺。与观音像一墙之隔的背面,供奉一尊高4尺的护法韦陀立像。正殿供台正中安放着端坐莲台的8尺高释迦牟尼佛像。两旁分置消灾延寿药师佛和南无阿弥陀佛坐莲台像。在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侧分置达摩初祖和临济宗祖师慧可立像,以上各尊均高6尺。释迦佛前的左右两侧供台上,分置着童男、童女立像和太子站莲台像。供台两端分置2尺多高的重檐翘角六角形鎏金铜塔各一座,2尺高铜香炉各一只,3尺高的铜花瓶各一只,及铜打制的插花各一束,3尺高的铜钟一口。南、北山墙供台上各供着十二圆觉菩萨坐莲台像6尊。在原十王殿(今北配殿)正面供台上居中位置供着高6尺,手持禅杖的地藏菩萨坐像。两旁分置手持笏牌向地藏王朝拜的十王立像各5尊。原祖师殿(现在的观音殿)供台上,供奉着开山祖立像。据过去文史工作者民间访问记录称:祖师像前原来并排放置5块大牌位,依序记录着寺院自开山以后圆寂或故去的五百多位和尚的名字。对佛法造诣深,或对寺院贡献大的和尚,还记有其简历,供香客祭奠。后这五块大牌位也不知去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对六角重檐鎏金宝塔,不仅设计精巧,其制作工艺也十分精细认真。2尺多高的塔体有6层出檐,每层出檐的瓦楞、瓦沟都非常明确,瓦间的勾缝都清晰可辨。铜塔的六角形成六方,每一方的中间都有一个小窗和一佛龛。每个佛龛里都供着一尊形态各不相同的佛像。从底层到顶层,龛内的佛像逐渐缩小。最顶层的佛像只有手拇指大,但其面部五官仍凸凹分明。仅从铜塔的铸造上看,当时云南的铜制品工艺已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

百余尊大小铜像、器物置于各殿里,十分夺人眼目,给寺院增添了一种金碧辉煌、华贵气派的感觉。铜像开光后对香客及游人开放,一度时间声名大振,引得佛门弟子及游人纷至踏来。目睹过铜像、器物的老人们都说,静乐庵铜像及器物,数量之多,造型之生动,在当时的云南佛界来说是举世无双,就全国而言也属罕见。

寺院所铸铜像在经历了一百五六十年时间后,由于空气氧化等原因,许多铜像上都出现了大块斑迹及锈蚀。1941年,体正主持携带筹集的巨款(合今人民币6万余元)亲到福建省购买赤金箔片回庵修复铜像,使所有铜佛又恢复了往日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原山寺的大宗土地被收归公有,附近山林也收归集体。寺院僧尼或还俗或客走他乡。寺院一度衰落。到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寺院先后被辟为炸药厂、二街、茶树养老院等场所。殿宇年久失修,屋漏墙塌,一片荒凉景象。前殿或火灾或倾圮早已辟为菜地,而十王殿、祖师殿只剩断垣残壁,北厢房几乎全部倒塌,正殿后山墙因屋漏雨淋也已垮塌。

可惜的是,上述往昔的辉煌已成为历史,风光难以再现。所有铜佛、铜制品在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沧桑后,都先后遭了厄运。昔日的光辉仅留存在曾见过这些铜制品的一些人的记忆及口述之中。1951年减租退押时,静乐庵寺院的公田不够退给农民,便将其中的一些小的铜像拉到易门县供销社变卖为现金转付农民。其余50余尊大铜佛及正殿、前殿中心供台上的各种立佛、铜制品暂时得到保留。中殿于1955年失火焚毁。

19585月,二街乡(现二街村委会)接到县人民委员会通知,组织群众到寺院将减租退押时留存下的所有铜佛及铜器物全部敲碎运去炼铜。消息传到县文化馆后,文化馆的同志非常心疼,但又无力保护。时任县文化馆馆长的戴学孔老师,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算作是冒着很大的风险写了一个申请,请求县上允许文化馆将静乐庵几件不太大的铜制品作为文物给予保护、保存起来。时任易门县县长的卓元同志在文化馆的申请上签了字,由文化馆工作人员潘维清带着申请租了一张马车,于1959年初到寺院,将正殿供台上仅存的鎏金铜塔一对、铜插花一束及寺院做佛事用的木质印章一枝,抢救性的拉回文化馆保存。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铜插花、木印章和流金铜塔因文化馆保管不善,不慎遗失;庵中原有铜佛像10余尊及铜香炉、铜塔等造型优美、工艺精良的所有铜制艺术品一件未剩,失毁殆尽。

1984年后,一些非佛门弟子在正殿供台上胡乱塑了些道家像掺杂殿内,使佛寺成了不佛不道的杂合场所,且寺院也无正宗佛门之人主持佛事活动。

1989年,贤福到静乐庵继任住持,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国家法律保护以后,寺院开始恢复生机。宏果回寺院后,开始恢复一些简单的佛事活动。

贤福任静乐庵住持后,将自己带来的13万美金按当时国家银行15多一点的兑换价换成人民币,先修复了北厢房作为栖身之所,接着重新建盖了地藏殿(原十王殿址的一部分)、财神殿、观音殿等。重塑了释迦牟尼大佛、普贤、文殊及各殿佛象。1992513日,缅甸佛教界赠送给静乐庵的一尊价值人民币2万多元的玉佛坐像运抵寺院安放。19951024日凌晨646分云南开武定县发生的6.5级强烈地震波及静乐庵,正殿严重受损。贤福用剩余资金购买材料,重修正殿屋顶及倒塌的墙体。屋顶全换上黄琉璃瓦及饰物,使正殿又恢复了气势。

寺院从19938月按管理委员会的规定开展规范的佛教活动后,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便捐得功德款20余万元。贤福用捐来的钱,先后重建了倒塌的台楼和前殿(天王殿),重塑了天王殿众佛像。拆除了棂星门两侧旧围墙,并将围墙移至倒台楼两侧用红砖规整重砌。

经过贤福法师十多年努力,使静乐庵重现了往昔风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