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西北的百丈,为著名的毛竹之乡,青山耸翠,漫山遍野的毛竹,顺着山体齐整排列,浓浓密密的竹梢随风摇曳,形成此起彼伏的青波翠浪,又悠哉怡然地涌向远处。如涛似海的竹海,为百丈铺垫出生机勃勃的秀美底色,更支撑起百丈明天富裕而和谐的生活。 在百丈镇北如釜架托群山中,有楼翼然,便得釜托山宝隆寺,也称釜托寺、宝严寺。凡至百丈者,大多慕名前往,上海善男信女尤众。据旧志记载:“宝严寺,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止戈乡。旧名宝隆,乾化二年建,治平二年改今额”(咸淳《临安志》卷之八十三)。宝隆寺初建于后梁乾化二年(912年),僧觉海所创,时称名宝严院。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名宝隆寺。元末毁于兵,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以釜托寺名。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增葺,复名宝隆寺。咸丰末年(1861年),寺因兵燹成一片废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僧根生、庆善募化重建三殿四堂。大雄宝殿殿宇高敞、用材考究。为重檐硬山顶,两边马头墙。梁、枋、拱均雕有花鸟人物,纹饰精致,至今尚存。曾见寺印一枚,八寸见方,上有“浙省杭州府僧纲司余杭县僧会司釜托山宝隆寺佛法僧三宝印”字样,并镌有双龙图案,颇显气度。寺内尚有一通嘉庆年间的石碑,记载古寺的兴衰。旧有方砚、映月池经一一整修,其水清澈,其味甘冽。黄墙翠竹映入池中,如诗如画。近年修复的天王殿、药师殿、地藏殿飞阁重楼,算是回应当年的不凡。古寺处于苍翠群山之中,寺前九株参天柳杉,一棵高耸的金钱松似鹤立鸡群于丰茂的竹海之中,杂以逶迤清澈潺潺水声,尘嚣和浮躁都会在这淡泊清新中被摒弃,获得暌违已久的平和温润。千余年来,文人墨客亦慕名而来。北宋名相、文学大家王安石曾于嘉佑年间路过此处,但见殿堂破败、众佛蒙尘,也不见香客,多少有些遗撼,留下《宝隆寺》一诗,其云:“寥寥古寺半遗基,游客经年断履綦。犹是齐梁旧堂殿,尘昏金像雨昏碑。”写出了彼时彼地的情景。据说江南才子唐伯虎曾画有一幅山水赠釜托寺方丈,扬州入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有画竹相赠。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亦有“关山胜处”题词,惜在文革时被毁。而今竹海之间,溪水之边,殿宇巍然,佛塔亭亭,晨钟暮鼓,加上缭绕香烟氤氳而上,人如行空,不禁使人肃然而起诚信皈依之意。
|
|
来自: 昵称QAb6ICvc > 《杭州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