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种黑猩猩 | 周读

 laipigou001 2018-01-08


最近计划看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的人类大历史三部曲——《第三种黑猩猩》《枪炮、病菌和钢铁》和《崩溃》。今天介绍的是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三种黑猩猩》,谈的是人类为什么会变成人类的问题。


先介绍一下贾雷德·戴蒙德。


贾雷德·戴蒙德,1937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父亲是一位医生,母亲是一位兼具语言学能力的音乐老师。戴蒙德于1958年获得哈佛大学文学士学位, 1961年获得剑桥大学膜生物物理学及生理学博士学位。


贾雷德·戴蒙德以生理学开始其科学生涯,进而研究演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戴蒙德一开始的研究方向是新几内亚的鸟类生态与演化行为,曾多次前往新几内亚及其周围的岛屿探险。五十多岁时,戴蒙德开始进行环境史的研究,并担任加州大学的地理与环境健康科学的教授。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


戴蒙德的研究使他获得无数奖项,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地理学会伯尔奖、泰勒环境贡献奖、日本国际环境和谐奖和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基金。在《发现》《博物学》《自然》和《地理》杂志上发表过论文200多篇。戴蒙德是全球惟一两度荣获英国科普图书奖的作家,其代表作《枪炮、病菌与钢铁》探讨了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和地理成因,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


贾雷德·戴蒙德最让人叹服的是他的跨学科研究。在看书过程中,真的佩服他能涉及那么多的领域——鸟类学、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地理学、语言学、环境学、考古学、历史学等等。做科普的果壳网2013年有一篇专访这样介绍贾雷德·戴蒙德:他是美国“最有名的地理学家”,在中国可能也是;如果不是,那是因为他同时还有很多“著名的”身份——他是演化生物学家、生理学家、生物地理学家,也是人类学家、博物学家,还是作家和普利策奖得主。


贾雷德·戴蒙德的人类大历史三部曲揭示了不同以往人们所知道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第三种黑猩猩》



本书是戴蒙德的第一本科普书,出版于1992年,是戴蒙德首次获得英国科普图书奖的作品。在这本书中,戴蒙德主要解决这个问题:人类是如何变成人类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定义“人类”是什么。在本书第一部分中戴蒙德指出人类“不过是另一种大型哺乳类”而已。


绝大部分人并不愿意把人直接等同于动物,连我家小孩在五六岁的时候,都不认为人是动物。她问我们,人为什么要叫做人?我回答不了,就说人也是一种动物。她嘟起小嘴,着急地说:“人才不是动物呢!”


戴蒙德并不赞成那种把人类与动物绝对割裂、令其高高在上的分类法,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的分类在他看来基本是一厢情愿、无据可依。而他认为“人类不过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的主要依据是因为黑猩猩和人类的基因差异极小。人类与黑猩猩的基因组只有2%的差异,小于黑猩猩和其他任何动物的差异。


戴蒙德认为人类与黑猩猩从遗传族谱分家之后,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只是一种经营特殊营生的黑猩猩而已,与黑猩猩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人类与黑猩猩拉开不可逾越的鸿沟的时间发生在4万年前;之后,人类驯化了动物,发展了农业与冶金技术,随后又发明了文字,并发展出复杂的行政组织。戴蒙德认为,推动人类在4万年前完成大跃进的原因是原始人类演化出复杂的语言。但戴蒙德认为,即使人类在演化史上的大跃进出现之后,一切所谓人类独有的特征(语言、使用工具、务农、吸毒、种族残杀等等)都可以在某些动物种群中找到类似的行为,差别仅在程度、规模不同而已。


这种在其他物种中找相同点的模式是本书的基调,在后续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戴蒙德不断地引用动物的情况与人类的情况相对比,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人类那些所谓独有的特征,以此来探讨这个问题:为何人类这种并非那么特别的哺乳动物,却统治了并改变着地球,完成了任何其他动物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在第二部分中,戴蒙德主要探讨了人类在崛起过程中生理机制的演化。戴蒙德的观点是,由于现代人的崛起只占地理年代中的一瞬间,因此环境选择对其演化的作用相对较小,而性选择成为了塑造现代人类的主要动力。性选择使得人类发展出女性隐性排卵、闭经,男女之间隐性交媾等一系列其他哺乳动物所没有的罕见特征,并形成了与之对应的交配、生育和婚外情机制等。这种种机制最终令人类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协作、分工复杂的社会化动物,并极为难得地实现了隔代个体(爷孙)之间的知识交流和传递,为技术的积累和革新提供了生理基础(复杂语言的形成和平均寿命的延长)


在第三部分中,戴蒙德分别讲述若干人类显著特征的演化过程。人类为什么会产生语言、艺术、农业和吸毒史?戴蒙德对于每一项看起来是人类所特有的显著特征,都特别说明了两点:一、任何特质都不是人类所独有的,某些动物也有类似于人类的行为,如猴子也会简单的语言、大象也会画画、甚至蚂蚁会种蘑菇等等;二、每种特质的初期演化都源于它给种群带来的竞争优势。有意思的是,戴蒙德的视角非常独特,对于给人类族群带来竞争优势的特质,他并不是一味地去肯定其积极意义。相反,戴蒙德会指出人类某些显著特质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苦难。比如农业使人类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使人类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但是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各种传染疾病,专制暴政独裁也随着产生,至今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灾难。


第四部分主要描述人类不同族群差异化消失的现状、过程和原因。在一万年前,印第安人以相当惊人的速度入侵了美洲,每年推进十几公里。但大海航时代以后,欧洲人入侵新大陆的速度比当年的印第安人提升了上百倍,最终实现了对新大陆的征服。戴蒙德指出,因为近代欧洲文明在世界的扩张,导致目前人类社会中再也没有较大的、独立生活的族群,人类的行为模式和风俗习惯也在迅速趋同,在上万年演化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可说是瞬间消失了。


戴蒙德认为“原始部落”的“现代化”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他并非是文化猎奇者,他所惋惜的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来不及记录就已经丧失的那些独特的人类行为准则。趋同文化的人类对特定社会问题可能缺乏有效的解决手段,如在1845-1850年爱尔兰曾有一百多万人死于饥荒,而大饥荒之所以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一种称为晚疫病菌的卵菌造成爱尔兰人的主要粮食作物(马铃薯)大量腐烂继而歉收。按照戴蒙德的观点,如果爱尔兰人的粮食来源比较多样化的话,就不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灾难。戴蒙德认为解决这种因为文化趋同而带来的重大问题的灵丹妙药,或许就隐藏在尚未被人类所正视的“原始部落”习俗之中。出于以上考虑,戴蒙德极力呼吁人类学家去记录新几内亚的文化,世界上最后的、正在消亡的人类多样性最突出的区域。(现在那里仍存在的语种有1000种,占世界语种数量的1/5或1/6。)


族群差异化的消失往往还伴随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残酷的灭族屠杀。戴蒙德指出,人类的灭族屠杀在动物界也可以找到原型,只不过规模和效率远远超越了动物的灭族行为。当然,戴蒙德只是在分析人类灭族屠杀行为的原因,并无意为这种残酷的行为做辩护。


这一部分,戴蒙德后来将其演化成另外一本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


第五部分中,戴蒙德试图描述那些崛起的人类在得到更多空间和更多资源、散布更多子裔的同时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并且为之付出的重大代价。传统观点认为早期的人类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只是到了近现代,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才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戴蒙德首先纠正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戴蒙德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回顾,得出这样的结论——快速崛起的人类族群每迁移到一个地方,必定会破坏当地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严重的话最终会导致一个社会的崩溃。戴蒙德指出,历史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有时候人们能在环境遭到破坏之后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人类社会因此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但有些时候,由于所能利用的增量资源不足,族群和环境就会一起垮塌。前者的例子如灭绝恐鸟的毛利人,由于新西兰的面积较大,资源相对充足,所以毛利人得以继续繁衍;后者的例子如复活节岛人,在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后,因为复活节岛面积相对较小,资源缺乏,最终导致岛上人类社会的崩溃。


戴蒙德因为人类过往的这些例子,而对人类的未来感到担忧。当今人类每年所消耗的能量已经超过了太阳给予地球能量的10%,这个数字看似还小,却已在过去20年间增加了40%。同时我们目前消耗的多是难以再生的一次性能源(石油,煤),而生物多样性等其他资源指标也因为人类的破坏而在迅速降低。戴蒙德因此认为全体人类离发展的天花板也不是那么遥远了。能不能在撞到天花板之前找到新的平衡点呢?对这个问题戴蒙德并无答案,但他非常期望人类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这一部分,戴蒙德后来演化成为他另外一部重要的作品——《崩溃》。

   

个人感觉整本书最出彩的是第二,第三部分关于人类生理机制和人类显著特征的演化过程。戴蒙德关于性选择在人类生理机制的演化中起了主要作用的观点,普通读者无法判断是否真的如此,但也让人觉得别开生面。而人类部分显著特征,如语言、艺术、农业和吸毒行为等等,都可以在动物界找到原型的观点,则有助于改变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是万物之灵”的优越感,让人类保持谦卑的心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