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行之版《孔子年表》

 高行之 2018-01-08

孔子年表

高行之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古礼:“结婚如之何?必告父母。”盖因与孔母缔结婚姻关系时,孔父已经近七十岁,父母早已亡故多年,无法“必告父母”,故只能在尼丘祷,告之于父母在天之灵以作婚证,因而不合礼制。加之七十而有子实属罕见,人皆传孔子乃私生子。此成为孔子母子不为其嫡母所容之合法理由。言“野合”,即言孔父与孔母乃非婚姻关系。孔父孔母必知孔子嫡母如是,亦有虑及自己百年之后无人送丧之忧也,故只需等待时机而已。孔子母子知礼,深知其然,孔父亦无可奈何。是故孔子嫡母不认可,则孔子断无取得合法身份之可能也。

鲁襄公二十四年 (公元前549年)孔子年三岁,父叔梁纥卒。

鲁襄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547年)孔子年五岁,随母迁往曲阜。其兄与庶母当同往,但不可考。

鲁襄公二十八年 (公元前545年)孔子年七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鲁襄公三十一年 (公元前542年)孔子年十岁,襄公薨昭公立。

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孔子年十一。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年十五,志于学,多行鄙事自此始。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年十七岁。嫡母施氏去世。孔子送丧,服齐衰。孔子少而知礼获鲁人称赞孔子合法身份获礼制认可迈出了第一步。孔子被拒送丧至墓地,故仍不知父墓地。不久,季氏飨士,孔子与往,阳虎拒之。要絰,盖孔子为证身份获认可之故。被拒事件给孔子母子以巨大打击。母颜征在卒,或与阳虎拒孔子往飨士有关。孔子与阳虎有隙盖始于此。接连的打击令孔子“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最终,孔子年少之心灵于痛苦中顽强成长,认识到“不如学也”,乃殡母于五父之衢。此举惊动鲁国上下,孔子借流言蜚语之力致孔母去世内情广为人知,赢得了舆论的同情和支持。终于,获知情人热心指点而知父之墓地,父母得以合葬于防,从礼制上正式获得合法身份资格。孔子因此名声大振,士之身份逐渐得到世人认可圣人智慧首露锋芒。自此,孔子非常重视“行”,后将“行”列入四教。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年十九岁既已大祥,孔子娶宋幵官氏为妻。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孔子年二十岁,生子。逢国君送来鲤鱼。表明是时孔子已经引起了国君的关注,士的合法身份已经获得了国君的认可。故昭公于孔子有知遇之恩,孔子为子取名鲤,字伯鱼。孔子为鲁之委吏乘田当从此时开始。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孔子年二十七岁。郯子来朝,孔子见之,学古官名。孔子初入鲁太庙当在此前后,或正是因为孔子已经在太庙中担任职务,故有机会向郯子学习。孔子确立人生发展方向和目标当始于此时。

  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年三十岁。孔子“三十而立”,“立于礼”,说明此时的孔子已经独立执行礼仪职务了。琴张从学当在此时。孔子至是始授徒设教,先教礼焉,孝、悌为要。颜无繇、仲由、曾点、冉伯牛、闵损等诸人先后从学。

  鲁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 ,孔子年三十四岁。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孔子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此事为后世所误传,讹为孔子适周问礼于老聃,此老聃实非周史官之老子也。鲁孟厘子卒,遣命其二子孟懿子及南宫敬叔师事孔子学礼。时二子年十三。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 ,孔子年三十五岁。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孔子亦以是年适齐,有弟子从。中途遇丘吾子,言“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孔子在齐闻韶乐,与齐大师语乐。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史记》言齐景公在鲁国拜访过孔子,有误。如真有此对话,当是孔子在齐第一次与景公相见时所言。阚止从学,或于明年,无确考,后人讹传为与宰我同一人。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 ,孔子年三十六岁,在齐。或曾于同年适杞国考察夏礼。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年三十七岁。景公终不用孔子,孔子生去意。恰逢吴季札适齐反,其长子卒,葬嬴博间。齐有官方人员自齐往赴葬礼,孔子欲观其葬礼,故孔子“接淅而行”随之。

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 ,孔子年四十岁而不惑。孔子或于此前后适周学周礼,适宋考察殷礼。在授礼基础上,又修诗、书,始传诗、书、君子之道,孔学而日兴。兴于诗,即当此指。

鲁昭公三十二年(公元前510年) ,孔子年四十二岁,昭公薨定公立。

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 ,孔子年四十三岁。

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孔子年四十七岁。鲁三桓当政。

  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孔子年五十岁而知天命,“天命之谓性”当是时或之后不久之感悟。始研易。阳货欲见孔子劝其出仕,当在此时。孔子与周旋,鲁人皆知孔子不欲从阳虎。鲁阳货执季桓子。鲁三家攻阳货,阳货奔阳关。是年,公山弗扰召孔子,弗从。季氏召孔子出任小司空。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孔子年五十一岁。鲁阳货奔齐。孔子为鲁中都宰。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孔子年五十二岁。由中都宰为司空,又为大司寇。相定公与齐会夹谷。子贡、冉有、有若、高柴、宰我诸子先后从学。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年五十四岁,摄政,堕三都。堕郈,堕费,又堕成,弗克。孔了堕三都之主张遂陷停顿。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年五十五岁。去鲁适卫。卫人子贡、鲁人子路、冉有等从游。与子贡谈及“一以贯之”当是此前后。后传子贡性与天道。孔子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当在时前后。或为堕三都失利有感于孟懿子行为而发,始有“中行”一说。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年五十六岁。卫灵公厚遇而不用孔子。于是孔子去卫过匡。晋佛肸来召,孔子欲往,不果,重反卫。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年五十七岁。始见卫灵公,出仕卫,见卫灵公夫人南子。定公薨哀公立。孔子当是曾短暂回过鲁国,或为定公葬礼之故。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孔子年五十八岁。吴人聘鲁,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后孔子回到卫国。卫灵公问陈,当在今年或明年,孔子遂辞卫仕。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年五十九岁。卫灵公卒,孔子在其卒之前或后去卫。传冉有中道当是在此前后。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年六十岁而耳顺。孔子由卫适曹又适宋,宋司马桓魋欲杀之,孔子微服去,适陈。遂仕于陈。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孔子年六十二,曾参从学。

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年六十三。吴伐陈,孔子去陈。绝粮于陈、蔡之间,遂适蔡,见楚叶公。又自叶反陈,自陈反卫。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年六十四岁。再仕于卫,时为卫出公四年。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孔子年六十五岁。吴人伐鲁,有若参战,有功。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年六十七岁,在卫,夫人亓官氏去世。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年六十八岁。齐师伐鲁,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言孔子。季康子遂召孔子,孔子反鲁。自其去鲁适卫,先后凡十四年而重反鲁。此下乃开始其晚年期的教育生活,言偃、卜商、颛孙师诸人皆先后从学。以四教:文、行、忠、信。强调中行,倡导中道。“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当是时所言。始授“和”之观念,此为成于乐之发端。有若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当是是时之语。与哀公论儒行当是时。

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年六十九岁。子孔鲤卒。好易,韦编三绝。始授易,多次提及行、中行、中正、中道。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年七十岁,随心所欲而不愈矩。“率性之谓道”当是时所感悟。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孔子年七十一岁。颜回卒。齐陈恒弑其君,孔子请讨之,鲁君臣不从。是年,鲁西狩获麟,孔子《春秋》绝笔。《春秋》始笔在何年,则不可考。自是传易更甚。

  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年七十二岁。仲由死于卫。曾参侍,授大学。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年七十三岁。孔子将天道、君子之道、地道三道一以贯之而成中庸,谓曾参:“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又言:“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参实录之,然参鲁,未解其意,以为忠恕。 孔子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谓“中庸”乃孔子确立于礼、兴盛于诗、灵感于书、彻悟于易而终成之于乐,为孔子一生心血之凝聚智慧心得之精华一以贯之而来。然弟子仍皆不解其意,唯实录之,为今日之所见。孔子将集一生感悟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托孤于曾参,寄希望于孙子子思,以期子思将“中庸”发扬光大。乃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