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的师兄博士毕业就有七八篇SCI直接被特聘(副)教授时,是否觉得自己的智商完全被碾压,瞬间觉得自己错走了科研这条道? 比自己起点低的同学都有好几篇SCI了,你这个曾经的优等生却还保持着0篇SCI的记录,是不是除了羡慕、嫉妒就是深深的恨? 一起出国联合培养,1年后别人SCI从0变成了3+,你却仍在原地踏步,是否怀疑自己留了个假学? ...... 当你把原因归结于智商问题、导师不给力......甚至感慨“付出和回报不一定成正比”的时候,请你冷静三分钟,看完下面三个故事,明白“SCI”新含义之后或许你也可以轻松搞定SCI。
01 “Schedule”——规划 记得2017年1月某一天,地大博士QQ群里弹出一条“向环境学院××博士学习”的消息链接,当我看到A同学名字,再点击进去看到消息,称A同学近期在1区杂志上发表了1篇论文,研究成果对某一常规认识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验证,促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并针对这一新认识首次在2017年AGU会议上做了公开报告。 当时我就惊呆了!在这之前,A同学在我心中就是一名普通工科男的形象,没有天赋异禀,也算不上“学霸”,而且他是外校考研进地大的,起点甚至比大多数人都低,却一鸣惊人了,而且突然间就甩了我们这些本校保研学生们好几条街! 我并不认为自己不够努力,从2013年硕士入学到现在,我和我身边的小伙伴们几乎每天都很忙碌,不是泡实验室就是出野外,加班加点工作也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一年四季从没有假期的概念,陆续承担的项目也有三四个,但即使是这样我还是却没有SCI文章,每次评奖学金都要排名到中间得不得交部分学费。和我类似情况的人并不在少数,我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你比别人还努力却还是摆脱不了被别人超越的现实? 在读完A同学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之后,我终于有了答案。和大多数博士论文实施计划表一样,每一阶段都写着一个很明确的目标,对应的有这一阶段的预期成果。 然而和大多数人的不一样地方主要有三点: (1)他的计划开始时间是从入学第一年就开始的; (2)他的成果文章按时间顺序服从“先综述后实验研究”的规律; (3)组成他博士论文的几个小课题之间具有明显层层递进的关系。 我想看到这里的大多数人心里已经知道为什么别人写得出SCI并且能写出高质量SCI,而自己不可以了。是不是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每天都很忙碌,但是做的事情都不成体系,没有去挖掘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联系,可能导师安排你去做你就去做了,你对自己做的项目或者课题都不清楚为什么要做,也没有信心能做出来点什么,博士论文计划表也就是毕业前半年必须要提交的时候勉强填进去的。 这件事让我对SCI中的“S”有了新的理解:“S”代表“Schedule”。实际上做好科研,产出高质量SCI并不是那么困难,只需要做好每一步的规划,让你的每一个行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并且让你的每一个行动之间产生紧密的关联,这样当你走完最后一步的时候SCI也变成水到渠成的事了!规划这件事情千万别指望导师去帮你完成,这应该是博士入学的第一堂自修课!
02 “Concentration”——专注 在这个以SCI论成败的时代里,作为一名受学校资助出国联培的博士生而言,我充其量只能算是勉强及格,因为学校要求联培期间至少要发表1篇T2以上的SCI文章,如果没有达到考核要求,学校是要求退还资助费用的。 在严格的考核制度下,总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近期我们学校正在对2016年资助出国联合培养的博士生进行考核,我身边有不少人因没有完成SCI撰写任务而忐忑不安,当然也有人在1年时间内完成了从0篇SCI到4篇SCI的完美逆袭。 为什么会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1年之间就变得如此明显?前几天和师兄一起吃饭,师兄一脸羡慕地说起他的同学,也就是那个逆袭者。他在联培的1年时间里和我一样没有去开展任何新的实验甚至连学校都没去过几回,和国外导师的沟通交流仅限于邮件,活动域几乎只有出租屋和超市,陪伴他的就只有简单的电脑、笔记本和笔,每天做得最多得事情就是码字,就这样简单重复了365天,就是这听起来干巴巴的生活造就了4篇SCI见刊的硕果。 回想起自己出国的目标是写2篇SCI,但是出国的6个月里,我参加了教堂和学校的英语口语训练班,参与感受了国外的课堂,学习了国外科研工作者的思维,参加了1次国际会议、聆听了很多的学术讲座和报告,体验和欣赏了加拿大的美食和美景,这些都是我认为有意义的值得去做的事情,但这些所谓有意义的事情使得我最终只完成了1半的目标,尽管我还是侥幸达到了考核标准,但我的内心还是有极大愧疚的。直到看到考核通知的那一刻,才重新唤起我最初的目标:撰写SCI这件事才是我需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而我在还没有完成这件事情之前就已经忘记了什么我是最应该做的,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事情上。 世界这么大又如此精彩,有意义的事情多了去了,但当下总是只有一件事情对自己最有利最值得做且最应该做。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想要快速实现目标就学会取舍,一次只做一件最重要的事,在保证这件事情完成的基础上再去另外的事情,否则你永远只能在不达标或者及格的边缘徘徊。在这个人才过剩的时代只有不断超过预期的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想要超越就必须做到专注,因此我将SCI中的“C”定义为“concentration”。
03 “Implementation”——执行力 我去年有幸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联合培养了6个月,我最遗憾的就是没有在联培过程中将自己的课题与对方的优势结合起来做点有价值的研究,没有利用国外的资源获得高质量的产出。其中的客观原因是由于联培时间较短,当初给自己的定位只是用国内已有的数据完成两篇SCI。在我的认知里,语言和环境适应期就需要一个月,在剩下的短短5个月里对于还没有过SCI撰写经历的我而言要完成两篇SCI已经算是小有压力了,如果在此基础上还结合国外的优势资源开展新课题的研究,可能刚设计好实验方案实验还没开始或者来不及做一组成功的实验我就要回国了。这种对未知科研探索“费力不讨好”的预判使我一直在纠结得失,以至于我探索的欲望仅仅停滞在文献综述的工作上,最后无疾而终。 我一直觉得自己当时的决定是“明智”的,自以为很懂得“量力而行”,懂得不做不必要的“无用功”。直到两个月以前,在和国外认识的同学聊天时说起我认识的一个师兄,他今年9月也去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联培1年,和我师从同一个国外导师。听说他在国外的研究小组里非常活跃地和组里地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和探讨,刚到滑大的第一个星期就和导师讨论确定了研究方向,第二个星期就定下了方案,第三个星期就展开了实验,再过了两周就在组会上汇报了自己的实验阶段性进展。 我早就听说过这个师兄是他国内导师的得意门生,已发表了5篇SCI了(水文地质专业不太好出成果,很多人到毕业也只能发1篇仅够毕业条件的文章)。从他开始计划到获取阶段性成果仅仅一个月出头的时间,这出成果的速度可谓是惊人的,我不禁感叹有这样的执行力何愁实验不成功,何愁没有数据写SCI,又何愁不出类拔萃呢! 我思考一件事要不要去做就要花6个月的时间,师兄却只花了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想做到做完整个过程!当一个想法在脑海中闪现时就立即去做,实在做不下去就换个方法或者课题去做,那么在相同的时间里你就有可以比别人有更多的尝试,有更多的机会斩获有利资源和发掘新思路,自然会产出更多的成果。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有想法的人!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并不是没有想法,而是想法太多却没有一个去实践? SCI中“I”实际上还蕴含着“implementation”的意思,代表有想法就立即去实施,这体现了强而有效的执行力。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执行力决定了我们的生产力!
读完三个身边的科研小故事,你是否理解了SCI的真正含义呢? “Schedule”+“Concentration”+“implementation”=“SCI”=规划+专注+执行力。写不出SCI,请先默念三遍这个公式! 作者林小洁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读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