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症

 书海踏歌 2018-01-08

中医的痰证

  痰证可能是普通人最费解的一个中医概念.
  我读《范进中举》痰迷心窍,感觉“痰证”应该是引起精神症状的一个因素。
  黄元御《四圣心源》讲“五行生克”时,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以气不以质”就是这最重要的观念。郭沫若是不懂这一点的,所以他把金木水火土简单地认为是化学元素。金木水火土,不是“质”,而是功能,是巨系统的数学符号。
  中医的气、血、风、湿、痰,也是功能,是数学符号,它们不是质。中国文字是象形的,数学符号,也要象形,而不仅仅是x、y、z、a、b、c,不这样理解它们,就永远都理解不了中医。
  我个人体会,人之所以生病,和风、湿、痰诸邪,干扰气、血等能量系统,干扰经络、免疫、神经递质、激素等的信息系统,使之不能正常工作有关。风、湿、痰可以存于体内,气、血等可能出现瘀堵,信息系统也可能不通畅。在没有成为疾病之前,在还是症状的阶段,在未病而不是已病的阶段,我们通常都可以找到开关,驱除诸邪,疏导滞、瘀、阻、堵,使机体运行,恢复正常。当然,祛邪后还耍补养,要祛邪扶正,光治标不行,还要治本。
  《黄帝内经》讲到了风,用很多篇幅讲了湿,但没有讲痰。
  陈达理《中医奇异治法》,人民军医出版社,1992年,一开始就讲痰。这是我读到的讲痰讲得最好的一本书。所以摘到这里。

☆ ☆ ☆

  痰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痰指由肺和气管排出的有形的痰涎。广义的痰则包括痰在体内或体表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痰证,可为有形之痰,亦可为无形之痰。 
  痰的生成与脏腑的虚实、水液的代谢、外邪入里、情志改变、饮食都有关系。 
  脾主运化,饮入的水液靠脾的健运而输布。如脾失健运,运化失常,水湿即可聚而为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 
  肾主水,肾阴虚而生内热,可熬灼津液而成痰。肾阳虚弱,水湿泛滥,亦可聚生痰饮。 
  肺.主通调水道,肺失宣降,水湿上渍于肺,可生痰化饮,前人有“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风、寒、暑、湿、燥、火和情志致病,皆可使气机失调,水湿停聚,结而为痰。过食甘美肥腻之物,或饮食不节,均可伤及脾气,生湿生痰。 
  缺饮生成之后,如积久不散,则可变为老痰、胶痰、顽痰,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升降窜行之际,逢窍则停,遇空则入,火逆则行,气盛则涌,因郁则结,得寒则凝,来去无端,聚散难测,故有“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而成”之说。 
  痰邪致病,表现较为复杂。痰邪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故可出现咳嗽、咯痰、气喘、哮鸣、胸闷等肺部症状,亦可见纳差、呕吐、腹泻、便秘、痞满、腹胀、腹痛等消化道症状。痰犯及心,叶见怔忡、心悸、心烦;痰停于胸胁,可见胸胁胀满、疼痛、咳喘、不能平卧;痰留于肌肤、肢节,可见皮间赤肿,颈项成块,背部冰冷,肢肿乏力,关节痛楚,痰浊犯,蒙闭清窍,可见头眩、头痛、头重,亦可见抑郁、亢奋、神志恍惚;痰结于喉,可见失音、声哑,咽部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时有时消。痰邪为患,妇人可见经闭不孕,小儿可见惊风夜啼;在舌脉上,多见舌体胖大,苔厚腻或花剥,但某些顽疲怪病,痰湿之象可不典型。痰证脉多滑、儒,亦可见沉、迟、弦、细脉。因其伴随症状不同,舌脉可有较大差异。 
  痰症状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痰阻气机人体气血运行有赖于气机不断运行,一旦气机被痰阻滞,即可致病,因阻滞部位不间,症状表现有很大差异。如某七旬老翁,近两天来频频呃逆,连续不止,彻夜不休,以致不能入睡。关幼波先生认为患者原属血虚肝旺之体,气有余而阴不足,导致肝气横逆犯脾;脾虚生痰,痰浊阻滞气机,使胃失和降,因此出现呃逆不休。关先生用行气化痰、平肝和胃之法,两剂即解除症状〈《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2.痰阻血络痰浊郁阻血络,导致血脉不杨,常可出现供血不足的症状。如:一男子患病近10年,每当发作时,四肢便不能受意识支配,语言謇涩。近来还伴有头昏腱忘,关节疼痛。关幼波先生认为是痰阻血络,阴虚肝旺。此因投以化痰通络、养血平肝之剂而痊愈〔《关幼波临床经验选》)。 
  3.痰阻经络痰湿凝结,阻于经络,常常流注于关节体表各处,出现痰核、流痰、乳蛾、痰包等。如一病人,一年前发现下颌逐渐增大,形如鹅颌,西医确诊为下颌囊肿。中医黄振鸣老先生认为是肝气郁结,阴虚火吒,火灼津液成痰,痰火胶结,气血凝滞,阻于经络,流于颌下。于是用除痰行气、疏肝散结、滋阴降火之剤,15天后下颌肿块基本消失。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奇难杂证》)。 
  4.痰阻五脏五脏皆可直接或间接生痰,痰生成之后,又可阻于五脏,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痰浊停于胁肋,常出现胸胁间痛,喘咳痞闷;痰湿阻脾,多见有恶心呕吐之象;瘘火犯肺,常出现咳喘等;痰浊注肾,则见尿呈乳白色或伴有尿频、遗尿等;若痰浊蒙蔽心包或痰火扰于心神,常可出现神志症状。如一男子,4个月前因工作不顺,心怀抑郁,5天后即发生语言过多,且声音高亢洪亮,续則狂躁不止,捶胸顿足。住某精神病院治疗近4个月,仍不能控制症状。朱曾柏先生认为系痰迷心窍,扰乱心冲,用破痰泻热之剂,三诊时,神志清醒如常。随访年余,一直正常工作〔《中医痰病学》)。 
  5.痰蒙清窍痰浊之邪,无处不到,如果上犯消窍,阻遏神明,即会出现神志症状。如一妇人,煤气中毒后头晕胀痛,全身不适。两天后突然舌根发硬、失语、流涎、神志不清,接着出现昏迷,住院21天未见好转。北京某医院诊为“脱髄鞘病”,用激素治疗一个半月,患者仍旧昏迷,牙关紧闭。胡培荫先生认为是恶浊之气夹痰而蒙闭清窍,阻遏神明。用苏合香丸、牛黄淸心丸,并配用袪痰通络药。服几剂后,病人渐醒,神志渐清。后守原方,一个月后痊愈出院,随访一年均安好。〔《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 
  6.痰犯全身痰犯全身常常出现在一些各不相干的症状。如元代名医王珪治一富商,患心惊如畏人捕,闻脂粉气即遗泄,遍身红晕紫斑,两腿连足淫湿损烂,脓下不绝,病久不敢。集惊悸、怔忡、遗泄、风疮、紫斑于一身。王珪认为是痰毒作祟,逐其痰而诸症皆愈〔《奇症汇》)。由上可见,痰浊致病表现众多,变幻莫测,因此对一些难以辨证,难以归类的症状都可考虑从痰论治。 
  怪病治痰的常用方法 
  痰邪作祟的治法当然要袪除痰浊。元代名医朱丹溪说过:“痰病有十,有风痰、湿痰、热痰、寒痰、郁痰、气痰、食痰、酒痰、惊痪、虚痰、其源不一”(《医述·卷十》)。治痰之法也有多样。主要的有: 
  1.燥湿化痰治疗湿痰,常将苦温燥湿药匀化痰药配合。常用药有:法复、白芥子、陈皮。如白芥子一味,《本草正》记载:白芥子,消痰癖疟结,除胀满极速,因其味厚气轻,故开导虽速,而不甚耗气,能除胁肋皮膜之痰。这些药治疗湿痰、寒痰引起的病症效果较好。治疗湿痰,也可'以用二陈汤为主方,随证加减。 
  2.清热化痰治疗热痰,多将苦寒与寒性的化痰药合用。常用药有:黄芩、夏枯草、贝母、胆南星、大黄、栝蒌仁、竹沥、竹茹。如贝母为开郁、下气、化痰之要药;夏枯草,《药性备要》记载:“袪痰消脓,治瘭疬”;栝蒌仁,《本草正义》说:“善涤痰垢粘腻”。在选方上,可用夏枯草汤或清气化痰丸为代表方,辨证加减。 
  3.温阳化痰此法专攻寒痰冷液,对牌肾阳虚、寒湿內停者适用。该法可以将辛热温阳药与温化寒痰药合用。首选附子、干姜、法夏、由桂、薤白等,或以小靑龙汤加减。 
  4.软坚化痰用于治疗痰浊胶固而形成痰核、瘰疬或浅表肿物一类的疾病。常用药有僵蚕、昆布、海藻、土蟞虫、山慈姑等等;代表方为消瘰丸等。 
  5.搜风逐痰用于痰阻经络、痰迷清窍之证。药有蜈蚣、偃蚕、全虫、法夏、九节菖蒲。另外,还有一些袪痰力较强的药物,如皂荚、礞石、莱菔子、枳实、旋复花等。常用于驱逐顽痰、老痰,可配合使用。 
  6.涌吐痰涎常用方剂有瓜蒂散等。这种方法临床较少用,但疗效肯定。淸代魏之绣编写的《续名医类案》中记载了用此法治怿病的案例:姑苏城中有一妇人患一奇病,发时高声长叫,连连数十声,叫罢则复如常人,无任何其他症状。人们都认为是厉鬼附身,皆谓不可治。后遇名医戴思恭,投与涌吐之剂,使之吐出胶痰数升而愈。再如《眼科锦囊》记载:江都一人士,因一事暴怒恚愤,时值盛暑,邪热交加,遂至暴盲。医者以瓜蒂散投之,卟出黑色粘痰,稍知明暗。又以三黄下之,五日后痊愈,日视如常。 
  7.攻下痰浊痰浊窜犯周身,多由气逆夹痰所致。用攻下的方法逐其痰浊,逆气得降,痰浊得驱,病症则愈。可用厚朴大黄汤、十枣汤、礞石滚痰丸加减。《续名医类案》记载:有一患者头痛多年,上午则头脑清醒,人事明了,午后则神志昏蒙。马元仪用滚痰丸治之,下其痰浊污秽而愈。《醉花窗医案》记载:一妇人忽患昏乱,神志不淸,浑身颤抖,汗出不止,牙关紧闭。医者投以泻下剂,下其风痰而愈。这两个医案,患者都没有肠结腑实之状,医者未拘于“下必便结腑实”的一般常规,果断地运用了下法,药到病除。 
  怪病治痰的治疗原则 
  以上治法都是最基本的方法,对痰邪所致的怪病在治疗时还应注意下列原则。 
  1.治痰理气相结合清代医著《医述》在第十卷引余傅山的一段话:“凡用痰药,须加行气药于其中,如木香、香附、砂仁之类,胃气得香味而能行,痰涎因气行而不滞。若无行气药,多不见效。寒痰用气药固然,至于热痰,虽用芩连,亦必以气药助之,所谓从治法也。不然痰已胶固,又用凉药,必不运行。常见人以凉药治热痰而不效者,以其中无气药为之向导故耳”。可见,气机有调顺与痰浊的袪除有密切的关系。名老中医关幼波认为:治疗痰证必须治气,若欲使气机通畅,除了治疗气滞以外,尚应包括对气逆、气虚、气陷的调治,这才是完整的治气方法。黄振鸣老中医曾治一病人,反复呕吐三年有余,呕声响亮,以早晨及寐后为甚,经中西医治疗效果均不显著。黄老大夫从平肝和胃降逆袪痰入手,疏其郁滞之气机,袪降胶涩之痰浊。十余日后,呕吐完全停止,胃纳转佳。后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调理而痊愈。随访两个月未见复发(《奇难杂证》)。 
  2.治痰活血相结合痰与血同属阴,易于胶结凝固。在痰证兼有瘀血时,应特別注意加入活血药。如朱曾柏先生治一老妇,左腿发烧如火灼,每晚10时至次晨5时左腿即发烧。即使在严寒季节发烧亦不减。毎夜必将左腿伸出被外,靠贴在墙壁上。如此达3年之久,无一日间歇,极为痛苦,朱老大夫认为该病是痰热瘀阻经络而致,干是用清化頑痰、活血通络之品,9剂而愈。随访两年,仍安然无恙(《中医痰病学》)。再如,王渭川治一女子,20岁,全身黑色素沉着,以齿龈、掌纹、乳晕处最显著,腹及大腿內侧出现紫纹。经益气化痰、固肾活络化瘀而治愈〈《王渭川临床经验选》〉。对痰与瘀的关系,医家们都较重视。近来有人提出“痰瘀相关论”,认为痰与瘀具有同源、同病、同治的密切关系。因此,在袪痰时应考虑到化瘀向题。 
  3.虚者也可攻伐除痰中医有久病必虚之说,对虚者―般忌用攻伐。但对于顽痰怪病,虽然病程较长或伴有虚象,都可考虑运用攻伐除痰之法。例如,《续名医类案》记载:有一夫人素体气弱,性情沉郁。一年前出现每晚发热,天明即止,饮食渐减,烦躁不安。初起时,医者认为是阴血不足,嘱服补血养阴药,症状未减,日渐消瘦。又用人参黄芪欲补其气,亦不见效。陆养愚认为是郁痰伏于气分,即用香附巴豆攻逐顽痰,又用四物汤加味调养,半月后病愈。这个医案说明,治疗顽痰怪病有其特殊性,无论是因痰致虚还是禀赋怯弱者,只要抓准病机,即可用攻伐之法。当然,攻伐时要考虑病人虚弱的程度和药力的大小,决不可妄攻。 
  上面是治疗痰病的基本原则,在施用时还必须注意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如《临证指南》中说:“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治疗怪病,多数情况须先治其标,当痰浊袪除后,就应治本。治本的方法主要有健脾、补肾、温阳、理气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