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照相师 搁眼目前儿,谁要是说一辈子没照过相儿,那算是牙口不对心窝。放在好多年前,那是斗烧包儿,一般人还真不敢“摸”。急得火上房了,不吐银子不行了,才不情愿地把像照喽!要不,早先的像儿就没笑模样儿呢?不紧着催,谁鼓捣那洋玩意儿。 照相留影,那就是西洋产物。有学者说了,咱老祖宗早就对光学成影琢磨了好几千年。《墨经》记载过光的直线运动、光的反射功能,还摆过好多例子那!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里面都提到过。宋代大学问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闲情逸致之中,把“小孔成像匣”的原理算是分析得底儿掉,只可惜“理论落在了书本上”。 等到大木匣子挪进了皇宫,老佛爷占了先机。就说慈禧太后:拉着张带褶子的老脸儿、满身的绫罗绸缎、老长的指甲盖儿,叫人家老外照过好几百张。心说了,“再早一些年头,咱的玉兰少女青春像,往皇爷跟前儿一摆,爱谁谁,一早儿拿下!”随着照相师的摆弄,老慈禧可着劲儿地装嫩,但也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副老模样儿留着,竟让后人指鼻子戳脸。 照相这行当,过去就是个玩意儿。谁承想,留时候长了,有了大用。一来二去,成了不可复制的影像资料。翻老相片您知道:一百年前的前门楼子啥模样;一百年前清宫里啥礼数;百年来各种撂摊杂耍、肩挑买卖的老规矩。安稳点儿的、留心点儿的家里头,保不齐留了几张老家儿的陈年“艳照”,兹要问,对着老相片,老家儿能絮叨出一大堆故事来。留着,能不珍贵?拿着相片细瞅:那打扮、那神情、那眼神,跟咱现在可没法儿比!许是两眼儿对着大黑匣子怵头,许是照一张不容易,浑身觉得哪都不自在,任怎么摆弄,也甭想照出个笑模样来。感觉,就是折腾人。真不好玩儿! 街上摆摊儿的,挺多;街头照相的,稀少。在姥姥家,我还真见过、也照过。什么时辰照相买卖好?当然,春节。全家团圆聚齐儿,还得早早地约好喽!想得好,初一人气最旺,人家倒没空儿,前屋后院竟是预先说好了的。机灵的主儿,不往春节里挤。遇见太姥爷大寿了,除了来张单个儿的,也得照张全家福。大舅要大婚,约定在院墙外照张“百年合好”。三舅妈生了大胖小子,一准儿在太阳光足的时辰,给小子照个“裸体”。 要问啦,干吗非得在院外照,不进屋?还不是光线、光圈“闹”的呗!那时,可不是象现在:拿个数码、攥个手机逮哪拍哪,光线不足,自动闪光补齐。早先,好笨重的木匣子,担子挑或拿车拉来。先看老天爷给不给好脸儿,阴天不行,夕阳不行、逆光不行,懃等着“天和日丽”。本来阳光灿烂,屁大的功夫阴转小雨,那就瞎了,改日子!这行儿,靠天吃饭。 有一回八月十五,二舅从外省回了几天要返回去,约好照张全家福。我见着,车拉来照相的家伙什儿,撂地儿组装,只见照相师一人忙捣。木三角架支起大木匣子;底片放进暗箱;黑面红里的遮布盖好喽。照相师钻进遮布里:调光圈、测距离、暗箱进了相机、准备停当。手把着橡胶气球,把快门关住。立马调整“像框”面儿:姥爷、姥姥坐当间儿,小辈、晚辈站后边儿。舅妈、姨父自然随着家里人站两边儿。我人小被宠着,由姥姥、姥爷拥着“挤”在正中间儿。 “前排的头往一块儿挨挨,好嘞”,“后排的肩膀再侧侧,得嘞”,“眼睛睁大点儿,看着我”,-----照相师足足“摆弄”了半个时辰。刚要照,院墙上有了动静儿-----一只大黄猫“蹭”一下,吓了大家一咧咧。白费劲,还得打头儿开始。太阳挪了地,调光圈也要重来。又是靠肩膀、睁大眼、微微笑、自然点儿、看着我,照相师一通儿嘱咐。只见他手里的球球按了一下,只听“啪”一声:照了!好不好的,也就是它了。那时说照相累人,还真是!就说那张大合影,全家人木呆呆的,大眼无神,不知看什么那!我张着小嘴,眼睛倒闭上了——寸劲儿,小飞虫就那会儿要欺负我。 又打南边传过来带“镁光灯”的,照相补光有了帮手。家里家外随意些了,遇着天儿阴,请家来。当然,价儿不一样,一般人家轻易不照,除非急了催。那回,姥爷乡间的亲戚,好不容易绕世界找到家。嘘寒问暖罢了,小酒小菜喝美了,“把街上照相的师傅找来!”姥爷差我去。巧了,出门没溜达几步,瞅见照相师刚刚从隔街的小虎家门口照完。听我一叙述又仰脸看看天儿,“只能家里照了。”听我替大人应了,二话不说赶紧着进了姥姥家院门。 堂屋,姥爷居左、客人居右。中间八仙桌,背后一张年画儿,男孩宝宝抱着大鲤鱼。照相师依了老规矩:立好三脚架、备好底片暗箱、调距测光、调试相机、连接镁条、一切准备就绪。两个人照怎么也省些事儿,照相师也要两位“挺挺胸、直直肩、瞪瞪眼、侧侧身”。按着做了,就是不会摆笑模样。“看好嘞!”-----“扑”一声,吓了我一跳。镁光刺眼,冒着白烟一眨摸眼儿的功夫。我算看明白了,有了那声“扑”,人模样脸儿不黑。我还察觉到了,照相好:照相能穿新衣服,哪怕就一小会儿。 照相行业也比拼实力。机子要好那是必然的,照料周全每人都有每人手法,背景布有老北京的街景,也有山山水水的。用哪家儿的顺当,随着体验。其实照相最关键的我没先说,洗相片比什么都要紧。显影、定影,既有相同处又有各的绝招。互不通气儿,互相保守秘密,这是行里的规矩。有的家洗出片子来,清楚不说修版也不赖,脸上的跷子没了,瘦人显富态了,褶子见浅了,谁见了这片子不喜兴?靠技术站住脚,最稳当。凭本事吃这碗饭,都那么说。 现在还有街头照相的,竟是自娱自乐的,也竟是干工作的。带胶卷的没人使了,数码相机漫天闪。瞅着自个儿乐和,伸直了胳膊就一张。街上见着靓男靓女了,穿着时尚服装,躲着偷着照“素材”。那些“狗仔队”揣着大家伙小家伙,守着饭店歌厅闻腥儿,整点儿明星“绯闻”,一发表就来钱儿。现在的孩子从娘胎里出来,就是“照”大的。等到男婚女嫁,相片记载成长岁月,攒得一摞一摞的。婚宴上,大屏幕显着,见着自个儿“月坑儿”里光腚相片,新郎新娘感叹老爸老妈真的不容易。 相片显影昨天贫乏,也定影今天富足;相片记录昨日的悲苦,也刻录今日的幸福。繁荣,离不开照相印证;历史,靠影像严肃地凝固真实。街头照相,新时代也诠释了全新内容。弘扬正气的共性,始终如一;张扬自我的个性,百花齐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