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究竟是怎样一个班级集聚了大批文艺界精英 ,四十五年后的再聚首重现了怎样的过往?

 轻轻徐风 2018-01-08

董宝琴,上世纪70年代任教于沈阳京剧院。耄耋之年的她,将在几天后受邀参加一个特殊的聚会。作为时任文化课的老师,这些天的董宝琴,总会在阳光温暖的午后,翻着老照片,细数四十五年前的往事。

董老师说的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班级,就是成立于1972年的沈阳京剧院少艺班。在这个只有52名学生的班级里,却诞生了当今京剧界举足轻重的名家和文艺界名人。其中最为著名的老生——现任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于魁智、国家一级演员马派老生——朱强、在京剧界有着武旦皇后之称的李静文、当下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李派老旦——张薇、有着唐派传人之称的张宏伟,除了京剧名家,少艺班还培养了,辽宁舞蹈史上唯一一个获得舞蹈最高奖文华奖的陈俐、辽宁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被誉为不老松的林无美、还有从梨园行中走出来的管理者,现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掌门人——宋官林。

这究竟是怎样一个不可复制的班级,又是如何云集了当年梨园界如雷贯耳的大师名家,而当今这些国家级的大家又是怎样在此诞生的。在那些粉墨的芳华里,他们又有着怎样富有传奇色彩的过往呢?

于魁智,辽宁沈阳人,现任中国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兼艺术指导,他的表演有着忠于传统又清新流畅,自然洒脱的独特风格,被誉为中国第一老生,是当代京剧界的领军人物。这次于魁智回沈,除了与故人相见,他还要为家乡父老献上他最新创作的现代京剧《西安事变》。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沈阳京剧院,就坐落在沈阳市皇姑区昆山东路上。那是一栋褪了色的红楼,而当年在这里随着众多京剧名家唱念坐打的孩子们,而今已近花甲之年。但同学少年和那些谆谆教导,在王晓钟的记忆中,依然鲜活。

李静文,在梨园行有着武旦皇后之称。她的武功扎实,扮相俊美,善舞能唱。四十五年的舞台人生,淬炼出的一招一式,堪称绝美。回望当年,有一个特别的雨天,始终淋漓在她记忆的深处。

当年的少艺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孩子们只有在周末时才能回家。那时班级里年纪最大的13岁,最小的才9岁。对于他们来说,刚刚体验到的集体生活的新鲜感,很快地被另一种情绪取代了。

如果说,专业课的京剧大家影响了孩子们对艺术追求与审美情趣,那么,少艺班的生活老师,则用六年的心力与德行,树人。而在他们中,有一个人,至今仍是少艺班最为深刻与甜蜜的记忆。他们记忆中的他,名叫孙思适,是少艺班的班主任。孙思适军人出身,曾留学海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以这种全面塑造的铁腕式管理方式,成为孩子们眼中,近乎残酷的存在。

爱护,深藏严酷的背后,这是很多像孙思适那一代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深情与深意也必将穿越岁月,抵达明净的内心。随着对京剧艺术理解的渐入佳境,少艺班也到了第一次登台的时候。《大橹歌》是少艺班的首部作品,也是粉墨芳华中最嘹亮的歌声。

对于这些没有生活体验,没有经遇命运涤荡的少年来说,如何诠释角色,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张薇,北京战友京剧团优秀的老旦演员,对于《大橹歌》的回望,有一场母子相拥的戏,至今让她记忆犹新。

一场生死离别的拥抱动作,少年时代的于魁智和张薇足足练了半个多月,才算是过关。1975年,这场大戏正式拉开帷幕。尽管少年于魁智在班中业务突出,尽管他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但舞台帷幕一点点被拉开,第一次站在舞台中央的体验,还是超乎了他的想象。

《大橹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也在孩子们懵懂的心田中,种下了一颗饱满的艺术种子和朴素坚韧的人生信仰。一个特殊的年代,一群特别的老师与学生,各种境遇交织在一起,拉开了他们的人生大戏。

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当今在艺术上的成就,离不开当年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京剧名家,而在那段有情与无情的岁月里,梨园界中叱咤风云的他们,与当年的少年们,又发生了怎样鲜为人知的珍贵故事呢?


辽宁卫视《风物辽宁》

《粉墨芳华(上)》

1月8日晚17:50 即将播出 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