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当年准备“一亿玉碎”,原来是有一个王牌没用,谁想到一国突然出兵,日本立刻就投降了!

 mxb08 2018-01-08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到了最后,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已经溃不成军。只剩下日本还在死不悔改的与世界为敌,然而,即使是疯狂的日本当局自己也明白失败在所难免。

事实上,当时日本国内宣传的便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口号,这就意味着,当时的日本人也明白他们注定要失败。

但是,在那个时间节点上,日本人还觉得自己有一线希望,因为,苏联尚未对日本宣战,这个超级大国曾经和日本签订了一份互不侵犯的条约——《苏日中立条约草案》及附属议定书草案。

因此,日本始终对苏联抱有一丝幻想,他们认为苏联不会主动进攻日本。然而,最终命运给了日本人致命一击:苏联不但没有放过日本,反而在紧要关头掐灭了日本人所有的幻想。

有人会说,在日本投降的时候,还有700万大军的存在,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这么大数量的军事力量,为什么要轻易言弃呢?这里,所谓的日本的日本700万军队里,其实,水分很大。

大多数是包含有台湾籍,菲律宾籍,朝鲜籍,还有很多所谓的曲线救国的中国伪日军,几乎日本侵略过的国家都有人跟随日本的脚步去侵略。真正的日本精锐力量大多数已经消逝在战争的硝烟中了,光靠这些伪军,很难支撑日本走下去。

日本经过中途岛海战以后,已经无力对抗美军。再加上,日本的地理劣势,已经没有可用的资源和燃料。所以,日本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但是,这头困兽却选择了“奋死一搏”。

1945年开始,日本军部组织了大量的自杀式袭击,希望用这种恐怖主义惯用的手段来争取胜利的希望。但是,当时的日本国内的经济状况已经非常糟糕,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饥荒。

日本政府甚至颁布了指导国民挖野菜、吃树皮的意见书。这也就意味着,日本人所谓的本土决战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在所谓的决战到来之前,日本人恐怕已经遍地饿殍了。

但是,日本军部的想法却与现实截然相反,几乎所有的军部大员都坚定地站在了战斗方。他们不顾国计民生,仍旧试图挽回败局。

当时,琉球等地的军队已经溃不成军,军部本该放弃继续派兵的计划,可事实上,军部的大臣们依旧逆势而动,不顾一切的调动军队。

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号召力,此时,根本没有青壮年愿意继续加入军队。败局已定,日本人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苏联人身上。

毕竟,当时的东北还有关东军驻扎,日本曾经挖空心思想要将东北建设成为一个新的日本,日军的精锐之一关东军便在满洲和苏联的交界驻扎,担任警备的任务。事实上,关东军原本是用来入侵苏联,一路北上与德军在莫斯科汇合的。

只不过,日军最终没能成功,关东军却被钉死在了满洲。当年五月德国投降,日本独木难支,再加上,美国对日开战的态度坚决,所以,日本陷入了绝境。

在这个关乎生死存亡的关头,苏联给了日本人致命一击。八月份,苏联宣布对日本开战,同时,苏联红军南下进入东北和关东军交战。一百五十万红军浩浩荡荡南下,关东军溃不成军,没用多长时间便失去了战斗力。与此同时,美国人研制的原子弹已经蓄势待发,马上就要落到日本人的头顶!

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日本如何挣扎,他们从大局上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机会,海战失利,关东军溃败,中国人民又开始全面反攻,国内民生凋敝,饥荒横行,又让日本雪上加霜。

事实上,即使那两颗原子弹不落下来,日本人也不可能胜利而归。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如何体面地接受失败!日本人的偏执使他们无法拉下脸来主动投降,反而,采取了疯狂的自杀式袭击。所以,美国人才下定决心将原子弹投放到日本。

当广岛和长崎升起蘑菇云的时候,数十万民众瞬间被灭杀。日本当局惊恐万分,而美国人却宣布:他们还有大量的原子弹,如果日本不愿意投降,那么,每一个日本的城市都会被原子弹轰炸!

这种恐吓当然是有力的,这意味着,日本不投降便会被从地球上抹杀!还有就是,别听日本嚷嚷什么“”一亿玉碎”,日本高层比谁都怕死。我们可以查一查资料,日本朝廷几百个大员,有几个切腹的?

在后来的东京审判的时候,装疯保命的战犯有好几个。东条怕疼不敢切腹用手枪自杀,手软打偏了没死成。所以,原子弹也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只不过,是促使日本人放下了脸面,真正陷入绝望而已。

但事实上,日本已经内外交迫,根本没有再战之力:海战、陆战、空战三线溃败,国内的饥荒和国民的反战情绪才是战败的最直接原因。

一个原子弹当然不可能让日本人举手投降,但是,当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所形成的强大的理由就足以让日本人放下脸面投降。可以说,日本不管其怎样,多行不义必自毙,一切都是咎由自取,可惜的是:日本天皇逃过了审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