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历史,明心见性。在财经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有许多似曾相识的故事,也有许多穿越时空的细节,把这些旧闻与新闻揉成一道小点心,不只求趣味,亦求回味,是为檀财史。—— 四海夕阳 文/四海夕阳 新年刚过,一则“刘强东寻祖”的公告就刷爆了朋友圈。对此,网友表示,东哥此举乃是寻祖归根,光宗耀祖!还有的调侃道:一大批刘氏宗亲已经在去找东哥的路上了。
不过,东哥可以宽心,寻祖路上,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古往今来,寻祖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有时候还是一门生意。 姓氏的好处:我姓刘,我免税 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夏商周三代,不是人人都有姓氏的,姓氏的最早出现是用以标志贵族的身份。最早的姓氏大都和三皇五帝有直接联系,这些贵族的姓氏都是世代传承的,而且有专门的史官记载获得姓氏的由来、年代、祖宗派系等等,一代代的承袭关系和贵族身份一点也不会紊乱,而且姓和氏是两回事,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至于普通平民,既没有姓,也没有氏,只有一个名字而已。到了战国时期,天下大乱,顾不上搞这些姓氏的学问规矩。等到秦始皇灭亡了六国,统一了天下,大家都是大秦的臣民,没有贵族这一说了。姓和氏也不再区分,人人都可以有姓了。比如汉高祖刘邦出身农民,太祖父以上祖先的姓名都无从考证,更谈不上家谱了。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刘邦也直接称“姓刘氏”,有去追溯他姓氏的渊源。可以说,从汉代以后,姓、氏合一,人人皆有的姓名制度就基本形成了。 不过,刘邦虽然不是贵族,但是对老刘家那份感情还是刚刚的。他不仅分封亲属子弟,而且免除了老家的税负。到了他的儿子汉文帝时候,又进一步出台规定,天下凡是姓刘的都不用交税。在这些政策扶持下,刘姓从秦代的一个小姓,到了汉代末年发展到十多万人。你这下明白刘备为什么卖草鞋也能成大事了吧,人家有免税优势啊。这政策要是留到现在,咱刘老板分分钟能压倒马老板、李老板之类的。 大多数刘姓家谱都认汉高祖刘邦为先祖 寻祖的学问:谱牒学 当然,光是给皇帝的同姓免税,不能调动其他豪门家族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豪门士族把握各种权利,而且等级森严。为把士族与一般的家族区分开来,杜绝冒名山寨,从东晋开始,由国家专门组织专家,编撰《士族谱》,定稿后藏在官府中,由专人看管。这些档案叫做谱牒,又叫簿状,也就是最早的家谱。 谱牒有什么用处呢?它具有法律效力,官府选拔官吏和民间通婚都得用上它。比如选拔某个人才前,先得查一查这个人才出身是不是士族,是第几等士族。士族才有可能当大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家族通婚联姻也要查谱牒,想嫁入豪门?对不起,前提条件是“我就是豪门”,士族不会跟寒门联姻。由于各个士族有很多分支,高低贵贱不同,所以研究鉴定这些谱系也成了一项专门的学问,叫做谱牒学。 研究家谱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叫做谱牒学 寻祖的艺术:皇上和李白,谁是真孙子? 本来有了《士族谱》和谱牒学,上层人士的家谱传承是清清楚楚、一点不乱。可是,到了唐朝初年,开始重修《士族谱》的时候,有点小问题了。按照历史学家陈寅恪的考证,李唐皇室本来是赵郡(今河北隆尧县)李氏的'破落户',后来在北魏、北周、隋朝期间,又相继与匈奴、鲜卑等民族通婚。但是堂堂大唐天子怎么能承认自己是破落户,而且还是混血儿?于是,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授意下,谱牒专家们对《士族志》进行了艺术加工。皇室李姓的家谱从河北赵郡李氏变成了第一等士族中的陇西李氏,跟汉代名将李广是同族,直接祖先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hào],甚至还跟思想家老子(李耳)攀上了亲戚。尊老子李耳为“国祖”。 河北隆尧县的唐祖陵 皇上为了面子,都抱大腿改认祖宗了,别的人自然也忍不住搞点小动作。比如大诗人李白,也在自述材料里说自己是李暠的九世孙。这下问题来了,按照官方说法,唐玄宗李隆基是李暠的十一世孙,两人见面,皇上岂不是要喊李白爷爷?好在李白是个聪明人,所谓九世孙什么的,也就在私下里在朋友圈吹吹,从来没有在皇帝面前提过。因为他知道,皇帝那个陇西李氏的家谱是假的,而自己的士族身份,也多半靠不住。李白的父亲是个商人,商人子弟在唐朝地位很低,连科举考试都没法参加,去当皇帝的本家爷爷不是找抽吗? 后来的诗人吸取教训,不去冒险跟当今皇上攀亲,认祖宗都往远了跑。比如诗人白居易,说自己是战国名将、杀神白起的后人,跟芈月也是本家,“白氏芈姓,楚公族也”。不过,白居易的说法,连他的忘年之交李商隐都不相信。李商隐在白居易墓志铭当中很含糊地说白老先生的家族渊源历史太久,难以考证(用谈说闻)。而据陈寅恪先生考证,白居易的祖先可能不是中原汉人,而是西域龟兹国的王族后裔。白大诗人如果身后有知,被人揭破家世秘密,是不是有点小尴尬? 白居易自称是白起后人,但是历史学家不太相信 其实,这还不算离谱。到了宋朝,官府不再修订士族谱,各家自己修家谱,攀附名人祖宗艺术才算真正到了自由王国。比如南宋有位美食家林洪先生,为了标榜自己的品位,说自己是北宋诗人林和靖的第七世孙。但是世人都知道,林和靖是有名的独身主义者,在西湖边上独自隐居,自称“梅妻鹤子”,哪里来的七世孙子?于是有人写了一首诗笑话林洪:“和靖当年不娶妻,因何七世有孙儿?若非鹤种并梅种,定是瓜皮搭李皮!”
“梅妻鹤子”的林和靖 徽商的家谱生意:家谱能当学区房 到了明清时期,修家谱已经不光是上流社会和文人的事情,成了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特别是在徽州,家谱传承非常广泛和久远,当时的人说这里“有百世之宗族,斯有百世之坟墓,有百世之坟墓即有百世之谱牒(家谱)。”家谱在徽州人的家族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其中出力最多的往往不是官员,而是徽州商人,当地商人捐资修家谱已成一种风气。都说商人无利不起早,为什么徽商会热衷于修家谱呢?这其实也是一门回报不错的生意。 徽州是明清时期家族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之一 家谱是通往上层社会和自我实现的通行证。我们都知道,古代商人社会地位低下,而对于富甲天下且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徽商,钱不是问题之后,如何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自己谋取一席之地就很重要了。在正史中留名,固然是最有吸引力的, 但这不是商人所能决定的,而通过家谱编修活动,使自己在宗族内广为传颂则是现实可行的路子。因此在徽州的家谱里,记述商人事迹的内容也远比其他地方更多。 家谱是联合家族力量、减少恶性竞争的连接器。徽州人经商喜欢家族抱团,一家发财,就能带动一片,“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数十家、数家。”利用编修家谱进行联宗攀亲,可以将全国各地流动经商的族人联合起来,也可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恶性竞争, 甚至可以互通信息以达到共赢的效果,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嘛。 家谱甚至还能发挥“学区房”的功能。徽商被称为儒商,大多希望其子弟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但是他们常年经商在外,回徽州考试非常不便,在当地考试又没有户籍。从明朝末年开始,出现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为常年旅居外地的商人专门设立一种户口,叫做商籍,可以在外地参加科举考试。可商籍出来之后,又引发了“高考移民”问题。有些地方商籍比民籍(本地户籍)录取率高,就有人冒名参加考试,甚至出现一人考两场,买卖户籍等乱象。为打击“高考移民”,清朝雍正时期规定,只有“查明祖父三代籍贯准作商籍”的考生,才可以做商籍参加异地科举 , 而要证明祖宗三代籍贯职业,最可靠的资料莫过于家谱。因此,对于徽商来说,修了家谱,就相当于买了学区房,子弟参加科举才有保障。 说到底,修家谱,建祠堂,寻找名人祖宗,都是要有“硬实力”才配得上,否则,难免要重温赵老爷对阿Q的教导: ——“你也配姓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