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密码》 | 山西的前世今生

 李金荣LWD 2018-01-08

 

 

吕梁黄土地


笔者以为,有关山西的成因,迄今为止,只是一种假说。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穿越三度空间,回溯到亿万年前,亲临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五台山岩石标本


但是,今日遗留的丰厚地质痕迹,又是那个梦幻时代的证明。不能不承认那时的确发生,又难以说明白究竟发生过什么。这就是人类的尴尬——无法超越时光隧洞。



山西被“上帝之手”塑造


 手


让我们参考最新的研究成果,来解析一下山西。山西作为地球的一小部分,必然会受到内外力量的影响,方才形成今日之貌。山西所处地块下面的地壳,并非静止不变。最早它居然处于赤道附近,由于受热带雨林气候影响,山西地界的生态是——气候炎热,植被繁茂,森林众多。后来山西随着亚欧板块北移,才定格于北温带附近。这是山西南北向的运动。

 


而后是地壳的上下翻腾,颠三倒四。有资料显示,在地质年代,山西成煤期有过两次,分别是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白垩纪。在这些时期,地壳发生了许多次超级地震,而后,山西地界的许多大好河山、绿色都奇迹般的不见了。


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


陵川县锡崖沟挂壁公路


一句话,被“上帝之手”压到了地下深埋起来。森林置于土中,经过一系列高压及化学反应后,就形成了排列整齐、外表乌黑的煤层。这些奇妙生成,你到山西煤炭博物馆能够了解到。


晋北平鲁山峰


约在中、新生代,山西所处的华北板块起码受到过两种力量的挤压,一种是东西板块挤压,而后形成太行、吕梁、太岳诸山脉;一种是南北板块挤压,形成中条、秦岭、阴山诸山脉。于是,山西处在了东西由太行山、吕梁山,南北由中条山、阴山包围的世界里。里面由一系列山脉和盆地相间排列组成,宛如一张凸凹不平的厚重大饼。同时,地壳运动导致各种地层、岩浆岩崛起于地表,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山西地块虽然被挤压得有些七扭八歪,但从此形成了第二高台,海拔达到千米以上,从而在华北地区特立独行孑然于世。

 

晋东南太行峭壁


黄河缘起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而后形成涓涓细流后东下,当它流经黄土高原时,受起伏地形的影响,形成“几”字形河道,也由于地形本身的洼陷,加上河流经年累月的巨大冲刷、切割,于是中国地质奇观——晋陕大峡谷出现了。这就是黄河的切割力量。它形成的臂弯,把山西揽在怀里,使华夏文明最早能在这里发祥。这就是黄河孕育的力量所致。


黄河凌乱的河道


游览山西,理应考察这条大峡谷。


接下来,又一股力量出现了。


龙卷风


印度板块北移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后,南部地壳把亚欧地壳顶托起来。于是,结合部形成了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至今山脉仍在隆起,而其北部也形成了四千米的褐色高原,这就是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而置身于几千里外的山西高原也会受之影响。请接着看。


喜马拉雅山脉


这种喜马拉雅山脉东西走向的隆起,带来了周边地区的蝴蝶效应。首先是来自印度洋暖湿气团无法向北逾越这种极高山脉,而其北部(中国的西北部)因为无法获得暖湿气流而变得愈来愈干旱。本来这里曾植被繁茂,雨量较多,结果经此一堵,气候与生态就恶化了。——植物干枯荒芜,寸草不生,土地大面积沙化,最终形成沙漠和戈壁奇观。


太原市户外基地凌井沟


西北的生态恶化,导致了华北西部的生态跟着改变。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


高台上的晋城古建


黄土高原的成因


有关黄土高原的成因,至今有多种解释。比如流水搬运说,岩石风化说,黄土风成说。而第三种说法得到了主流科学家的普遍认识。至此,这就不能避开一个已故中国学者、被誉为“黄土之父”的刘东生。


“黄土之父”刘东生教师


刘东生(1917-2008),这位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的学者,长期从事矿产勘探和工程地质工作,而尤其在黄土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他的贡献主要在于: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从事黄土研究,“对黄土高原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完成了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中国黄土分布图和三部专著,并把过去只强调“搬运过程的风成作用”扩展到“物源-搬运-沉积-沉积后变化”这一完整过程。(见百度百科“刘东生”)


 沟壑纵横黄土地


偶然间,刘东生与黄土高原结下不解之缘。为解读黄土这本“天书”,他把黄土视为己命,在黄土高原上活动了60年。早在1954年,刘东生在河南会兴镇与黄土研究结缘。之后,他带领调查小组对黄土高原实施了网状考察,通过研究古红色土,提出一系列学术观点——“古土壤的黄土沉积”,“黄土是一个具有独特古气候意义的地质建造”,由此推定中国黄土已有250万年历史。再经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进一步确立“新风成学说”。这将指向黄土地成因。


山里娃求学


所谓黄土风成说的原理是这样:


第四纪以来,在西北、漠北及山陕北边,存在大量沙子和粉尘。西北季风从这里经过时,会将细砂和粉尘旋入天空后,继续向东南刮来,而后漂移不同距离后再沉降下来。其中形成的规律是——粗沙因为沉重,先落地形成沙漠;细粒则飘移得更远,最后在秦晋两省上空落下,逐渐覆盖了两地崎岖的山地地形。据说,黄土一年积累一毫米,经过二三百万年的堆积后,终于形成了今日地球奇观——黄土高原。 


 临县碛口


简言之,其过程是:物源—搬运—沉积—沉积。


经过科学检测,山陕高原黄土覆盖厚达50米至200米之间,就连太行山脉、五台山顶也覆盖有黄土。这个高原约40万平方千米,除了西北一部分外,还包括山西全部。由于黄土本身土质疏松,加上植被严重破坏(与人为的战乱、开荒放牧及砍伐有关),经雨水冲刷侵蚀,形成了“千沟万壑”的破碎地貌,以塬、墚、峁为主。这种地表,在山西尤以吕梁高原最为典型。

 

吕梁时纯熟的黄土地


黄土形成又影响了黄河的命运。


由于黄土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曾经清冽的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变成了“黄色”之河,其中的含沙量惊人,且愈到现代愈严重。这种河水严重影响了下游的河流发育,使河床升高,水患成为常态。


历史的天空呈现出别样风采


历史的天空


总之,在亿万年风水及地壳运动的反复塑造下,山西地理特征渐渐形成。——隆起的高台,四围的河山,黄土的覆盖,黄色的河流,破碎的地表,狰狞的山地,富藏的煤铁,黄色的文明等等,这就是山西留给今日世界之印象。也是奇妙大自然对山西人的馈赠。


黄河边的宗教崇拜


之后的山西,将以此作为名片,融入外部世界,外部世界也将以此来与山西交流。山西文明之古老,历史繁衍的不断头,封闭保守的双重性,山地军事的攻与防,土产资源的小而全,地理与行政的独一性,割据与王霸的策源地,能源重化工基地之形成……这些都将在历史的天空呈现出别样风采。


五台山台顶高山草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