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正文

 浮生偷闲 2018-01-08
就昨天关于日伪时期的北京规划多讲一些。为了满足日本侵略者长期霸占的目的,1938年,日本规划师佐藤俊久和山崎桂一编制了《北京都市建设计划要案》,在此基础上,于1941年编制完成了《北京都市计划大纲》并由华北伪建设总署公布。当时日本人规划的西郊新市区,是作为城市新的行政文化中心, 范围是东距离北京西城墙4公里,西至八宝山,南至京汉铁路线,北至西郊机场。面积65平方公里,与北京老城面积相当。其计划建设面积30平方公里,其余部分为周围绿化地带。新市区的南北轴线是以颐和园佛香阁为顶点的南北大街,规划宽度达100米。东西轴线则是现在的长安街,规划宽度80米。新市区的中心就是现在的五棵松。到日本投降时为止,西郊新市区共建成建筑518栋,用地86公顷。修建完成中央大街,复兴大街,万寿路,永定路,玉泉路,翠微路,翠微西路,东翠路,丰台路等道路共约8万公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以日伪时期的规划为蓝本,制定了《北平都市计划》,但还未来得及实施,北平就和平解放了。客观上讲,日本人的规划当然是为了满足其侵略统治服务,但建设新城保护老城的规划理念,确实是科学有远见的。解放后的梁陈方案在相当程度上也借鉴了西郊新市区规划,可惜未能被采纳而且还遭到长期批判,由此北京走上了以老城为中心的摊大饼发展模式,城市中心始终无法转移,导致了保护与发展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60多年后,我们才提出建设城市副中心,但城市的格局已定,又转型何其困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