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鑫雷93omqfkvye 2018-01-08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 鉴 赏
中医认为汗、涕、泪、涎、唾是人体津液在不同部位的不同表现形式,由五脏之气所化,对局部起滋润和濡养作用,故又称“五脏化五液”。
心为汗。汗是人体阳气蒸发津液于体表而成,具有濡润肌肤皮毛的作用。汗液的排泄受心神的直接控制。天冷则腠理闭而无汗,天热或衣被过厚则腠理开而汗出。情绪过度紧张时,则手心、额头、前胸等部位容易出汗。汗出异常与心有密切关系。心阳气虚,则易心悸汗出;反之,汗出过多往往导致心阳气受伤,出现心悸、气短等症。故心在液为汗。
肺为涕。涕是存在于鼻腔和呼吸道的津液。正常状态下,涕液的分泌不多不少,即不会无故流出,又保持鼻腔和呼吸道的湿润,以利于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涕液的分泌受肺气的控制和调节。肺气病,则涕液异常。如风邪侵犯肺系,肺气不能正常宣降,则或流涕不止,或鼻腔、呼吸道干涩;肺气亏虚,则经常鼻流清涕。故肺在液为涕。
肝为泪。泪是存在于目内的津液。正常状态下,具有清洁濡润目睛,以使目睛清晰,视物清楚,转动灵活。同时情志有变,喜怒悲忧时,通过流泪的反应可以调节气机。肝开窍于目,目正常功能的发挥和泪液的分泌均受肝气调控。肝气病,则泪液分泌异常。如肝阴血虚,则或迎风流泪、泪流不禁,或目睛干涩、视物不清。故肝在液为泪。
脾为涎。涎是存在于口腔的津液中清稀的部分,具有濡润口腔,帮助消化,保持正常味觉的作用。脾开窍于口,涎液的分泌受脾气的调控。脾气病,则涎液分泌异常。如湿热蕴脾,脾气不化,则涎出过多,味觉异常;脾胃阴虚,则涎液不足,口腔干燥。故脾在液为涎。
肾为唾。唾是存在于口腔津液中稠厚的部分。与涎的生理功能大致相同。肾的经脉上系于舌根两侧,故唾液的分泌受肾气的调控。肾精充足,肾气旺盛,则唾液分泌适量,功能正常。若肾气亏虚,则自觉口中唾液较多,频频不自主吐唾;肾阴亏虚,则口干少津,牙齿枯燥。故肾在液为唾。
“五脏化五液”使我们认识到汗、涕、泪、涎、唾这些体液的情况与五脏功能有密切关系,所以可以通过它们的变化来早期察知内脏的病变,做到有病早治。 ......[阅读本文]>>
更多同类【黄帝内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