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海钟:敦煌漫记

 静笃书画 2018-01-09

敦煌漫记

文/林海钟

 

 林海钟

林海钟

 

  唐画见于记载,其中《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涉关唐画气象,使我心存向往。

  在敦煌,至今保存了唐之前的壁画,可以直观理解唐画,敦煌之行的目的正是在此。

  之前,曾带学生参观西安唐画墓室壁画,如《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皆皇室壁画,规格与水平之高,实属难得。又见大雁塔门楣线刻、碑林中所存唐代诸如《道因法师碑》等碑侧线刻,虽是石刻,却是唐画精品,足以证明史料记载。

  2007年7月10日晚,从上海虹桥至兰州中川机场,兰州是敦煌之行的首站。飞机到达时已是晚10点多了,圆月当空,真是好时,夜山莽然,驱车西驰,途中得两句:

  月衬紫金云,心向古道边。

  当夜,宿于张凯家。

  11日晨,见鹤鸣掠头而过,惊醒,原来是梦。

  见阿福在青海的短信:“日映火红霞,鹰飞碧蓝天,早上好。”

  于是回信曰:“我在梦里见白鹤,翻然羽翔碧空间,雄鹰替我多看看,白鹤帮你梦里骑,海钟又睡去了。”

  心思:我是被鹤惊醒还是被雄鹰叫醒?便起而作偈:空中鹤(鹰)鸣声,惊起梦痴人,呆坐非幻境,浩宇悠悠闲。

  张强民,20世纪90年代初,在美术学院进修美术史,已经十多年了,当时来杭州已经50岁左右,十分不易,现在已退休在家,眼睛很有神,状态很好。在他家,查了关于西北的史料,又向他咨询了西游的路线。中午在老张的安排下,与浙美的校友聚会,下午逛了古玩城便在黄河边的船上喝茶、吃西瓜。兰州的气候十分凉爽,黄河水带着泥浆在眼皮下奔腾而过,与西湖边喝茶很不一样,只觉得畅快,好过瘾!

  晚9点55分,我坐上了开往酒泉的火车。在兰州我感受到西北人的热情,比较意外的,还见到了清代大家恽南田的手稿残本,看内容居然是《南田画跋》,难得。

  12日,早早醒来,窗外已可以看到祁连山了,有点兴奋,火车很快到了酒泉。

  上午去看的丁家闸十六国壁画,是出土的著名六朝壁画,还带有汉代画风,迹简意淡,形式华美。其中在右壁上空画有天马一匹,横空出行,有吞山河之势,同游者称此画价值在“马踏飞燕”之上,我很赞同。言古壁画之难得,应该是难于保存之故吧。此幅马确实画得好,气韵俱足,光彩照人。画手用墨笔直接写出,笔无滞气,马形似龙,行于天空,可谓一奇。左壁下方是一株树,格外亲切,树干以朱笔写成,叶用大墨点。十五年前,余曾得酒泉十六国壁画画册,有感于其中神采,倍觉新奇,赏而不厌,觉其间有无穷之趣,兴奋之余,拟其形意,作“卧游图”系列巨制两幅,历一年完成,后作为硕士毕业展品,时令观者叹。今得以见壁画真容,如见真佛,顶礼膜拜,穷思意追。可惜壁画历经十多年,已多有剥落,树枝上的猿猴及树下妇人,皆形迹莫辨,不禁让我怅然。

  下午观文殊山北魏和北宋时期壁画,黄昏至嘉峪关。

  13日,往安西,一路奔波,路况极差,年久失修,在三道沟,终于因桥断而路不通,只好绕道至河东,从踏实城至安西城,280公里花了7个小时。夜宿安西镇。

  14日早,安西至榆林窟,驱车途中,大漠无边,风云骤起,在沙尘中行,十分钟之后,天空放晴,霞光万道,已然行于戈壁上了,远处乱山奔驰,朗朗气清,此时车到榆林窟,前面的戈壁有突然陷裂的感觉,即见峡谷泉流而出。

  榆林窟

  古称万佛峡,洞窟壁画,光芒照我,唐宋先人,画迹印心,其中24窟五代洞窟精品,特别能感受到晚唐荆关巨幅山水画的气象。当晚作句云:

 

古道通荒漠,飞驰乱山石。

尘暴骤然起,恍恍入离迷。

吹沙挡视线,昏旦天不明。

萧萧沙卷石,隆隆震骨音。

忽然天开明,沙漠见戈壁。

清明亮世界,霞光穿云衣。

平地突陷裂,泉涌峡谷溪。

此地万佛峡,千年藏密意。

丹青现神功,不离佛法经。

天女散花雨,我是有缘人。

 

  15日,终于入敦煌莫高窟,1989年曾经来过,现在已大不一样,看了4个特窟。

  16日,看了十几个窟,最精彩的172窟是“弥勒经辩图”,场面的空间表达十分自由,已经有完备的“三远”表现手法,其中也包含焦点透视的运用。

  在敦煌壁画中,依稀可以辨别诸多西方传来的画法,比如“凹凸法”、“没骨法”,与史料的记载基本相符。

  17日,参观敦煌研究院美术所。

  18日,离开敦煌,夜宿格尔木。(静笃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