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天津》·曲艺之乡

 网罗天津卫 2018-01-09

  曲艺,是我国民间说唱艺术的统称。有人说它起源于春秋,兴盛于唐、宋。到了近代,我国曲艺已蔚为壮观。那时侯,报刊杂志的封面人物很多都是曲艺演员。特别是天津,由于天津人文地理环境因素,天津人那时候有许多人喜欢曲艺。从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之后,天津就成为了京都门户水陆要冲,有着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和五方杂处的人文环境,于是就形成了天津人所特有的市民文化,而最具特征的市民文化就当属是曲艺了。在崔旭于清道光初年所撰《津门百咏》里,就有“戏园七处赛京城,纨绔逢场各有情,若问儿家住何处,家家门前有堂名”这样的竹枝词。

相声大师马三立

  历史上的天津城市建设,是以外乡人口陆续迁入而随之组建壮大扩展的。这些外乡人士将各自家乡的娱乐形式带到了天津,促成多种声腔曲种在天津地界的既激烈竞争,又相互借鉴吸收和多元化繁衍,这是造成天津地界曲艺活动日益繁荣的契机,也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民间曲艺艺人的有效保证。当时出现了小黑姑娘、林红玉、小映霞、小岚云、小彩舞、孙书筠等一大批说唱艺人,活跃在舞台上,其中以刘(宝全)、白(凤鸣)、张(晓轩)京韵大鼓三大流派最为著名,可谓享誉全国。

  天津之所以被称做是曲艺之乡,还因为多种的曲艺形式都是在天津形成和繁衍的。比如说像天津时调、天津快板,都是天津所特有的。而京韵大鼓、京东大鼓、铁片大鼓、快板书等等就是在天津形成的。像相声、评书、单弦还有梅花大鼓、西河大鼓等就是在天津兴盛和繁衍的。曲艺在天津昌盛不衰几度辉煌并产生过许多大师级人物。

  相声是曲艺的一个品种,源于北京,兴盛于天津。清末民初至建国前夕,伴随天津沿海城市的发展,相声这门艺术趋于成熟,相声界京津著名演员“八德”均成名于天津。

  马三立是天津土生土长的相声艺术大师,追求朴实、自然、本色,艺术特点是没有舞台腔,在聊天、耳语般的亲切交谈中,不露声色地进入他所讽刺的人物中去。马三立的艺术感染力来源于语言滋味取胜,而绝无轻佻嬉戏。天津的曲艺沃土培育了数以百计的相声艺术家,相声艺术家的作品又丰富了天津的文化艺术环境,使天津成为全国著名的相声名家的摇篮。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这一荡气回肠的名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许多人都是通过骆玉笙演唱的这首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领略了京韵大鼓的魅力,记住了骆玉笙的名字。骆玉笙,艺名小彩舞,4岁起随养父戏法艺人骆彩武在上海、武汉演出。1934年,骆玉笙拜鼓王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为师,学习“刘派”大鼓曲目。1936年开始在天津演出。由于她嗓音甜美,音域宽阔,韵味醇厚,高低咸宜,其师韩永禄为其设计的唱腔悠扬动听,“嘎调”尤为激越感人,很快便唱响津门,被誉为“金嗓歌王”。

骆玉笙在“小梨园”演出

  骆玉笙以刘派唱腔的为基础,熔“白(云鹏)派”、“少白(凤鸣)派”京韵于一炉,并从京剧、评弹等姐妹艺术中广泛汲取营养,结合自身嗓音条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创立了华丽而委婉、优美而含蓄,抒情色彩浓郁的“骆派”京韵大鼓。骆玉笙将京韵大鼓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骆派京韵成为了当代京韵大鼓的一个里程碑。

  解放后近半个世纪,天津曲艺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解放初期,许多著名曲艺家如马三立、张寿辰、郭荣起、常宝堃、常宝霆、李润杰、苏文茂、骆玉笙、小岚云、花五宝、花小宝、王毓宝等一大批著名演员都活跃在天津舞台上,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璀璨。由此,天津成为久副盛名的“曲艺之乡”。

  天津之所以被称做是曲艺之乡还因为这里有着最内行的曲艺观众,他们懂曲艺爱曲艺,对曲艺的痴迷程度是很多外行人所不能理解的。一代又一代的曲艺观众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曲艺演员这种氛围让很多外地演员都羡慕不已。

  在天津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津门曲荟”,每到这个曲坛盛事,各个曲种异彩纷呈,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献艺,几十场演出场场爆满,台上台下掌声笑声连成一片,这真是曲艺的节日,观众的享宴。

  天津还有一座著名的“中国北方曲校”,有才能的孩子在这经过三至五年正规的艺术教育成为曲艺的后备人才。许多毕业生成为活跃在曲艺舞台上的后起之秀,有的已经成名,像骆派京韵大鼓的冯欣蕊。

  曲艺给了天津人快乐爽朗的性格,给了天津这座城市包容吸纳的胸怀,悠扬的曲声琴韵,使这里的人们生活得有滋有味。

  (天津电视台国际部提供文稿 北方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