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老刘tdrhg 2018-01-09

18、《齐桓晋文之事》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孟子>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例如:“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齐桓晋文之事》 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以,则王( )乎         将以衅( )钟     彼恶(    )知之      予忖度之( ) 

     语人曰:“我不能。”( )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 )   吾惛( ), 不能进于是矣

   放辟( )邪侈()         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         莅( )中国   

     谨庠(  )序之教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
    1(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
    2(1)无以,则王乎?(    )
     (2)则可以王矣?地   )
     (3)保民而王
     (4)是心足以王矣(    )
     (5)(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5)若是其甚与?(    )
      (6)其若是,孰能御之?(    )
    4(1)然,诚有百姓者也(    )
     (2)然则一羽之不举(    )
     (3)物皆然,心为甚(    )
    5(1)抑王兴甲兵(    )
     (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
    6(1)否,吾何快于是(    )
     (2)吾惛,不能进于是(   )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
    (1)无以,则王乎?(     )
    (2)王说,曰:…… (     )
    (3)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
    (4)盖亦反其本矣(     )
    (5)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8)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     )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     )
    (1)牛何之(     )
    (2)不知有诸(     )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4)齐国虽褊小(     )
    (5)彼恶知之(     )
    (6)则牛羊何择焉(     )
    (7)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
    (8)于我心有戚戚焉(     )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10)舆薪之不见(     )
    (1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12)百姓之不见保(     )
    (1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
    (14)权,然后知轻重(     )
    (15)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16)犹缘木而求鱼(     )
    (17)殆有甚焉(     )
    (1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19)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21)奚暇治礼义哉(     )
    (2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
    (五)翻译下面句子。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分析。
    (一)整体把握。
    1、《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心是什么?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为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探微。
    1、可不可以实行王道。(开头至“王请度之”)
    (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
    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
    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
    其一:实行王道的(          )。
    其二:不实行王道的(          )。
    3、怎样实行王道。(“王曰:吾惛”至文末)
    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请从两个方面概括。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一)Wàng xìn wū cǔnduó yù piánbì hūn pìchǐ yì lì xiáng

  (二)1(1)称道、称赞(2)方法 

2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 

3(1)像(2)好象(3)如果(4)你(5)像(6)像 

4(1)是的(2)这样(3)这样 

5(1)难道(2)还是6(1)在这样的事上(2)到这样子

  (三)1同“已”,止。 (2)同“悦” (3)途  (4)盖,同“盍”,何不;反,同返。(5)同“斑”,花白 (6)同“型”,榜样 (7)已同“矣” (8)同“网”,张开罗网,陷害的意思

 (四)(1)去,往(2)之乎,合音词(3)吝啬(4)狭小(5)怎么(6)区别(7)这样(8)心动的样子(9)视力。纤细(10)车(11)区分不同(12)被,表被动(13)“之于”合音词(14)用枰称(15)还是,表选择连词(16)顺着,沿着(17)恐怕(18)憎恨(19)乐岁,丰年;凶年,灾年,歉收之年(20)足(21)何,哪里 (22)经常

  (五)(1)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2)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3)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二(一)1《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3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二)1(1)①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②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③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

      2、害处、益处 

      3、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