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纯柱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漾濞设县100年。对今天漾濞彝族自治县的“漾濞”名称来源进行研究探索,亦可鉴古而知今。 漾濞于民国元年(1912年)始设县。在此之前,以现今穿县城而过的雪山河为界,分属蒙化府(今巍山)和永昌府(今保山)。漾濞二字,最先分别为两条河水的名字,即“漾水”和“濞水”——也就是如今的漾濞江和顺濞河。此二水又为何名之为“漾”和“濞”两字呢?有人猜测可能因江河水文地貌特征命名。因为“漾”为形声字,是水波荡漾之意。“濞”字亦为形声字,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水暴至声”。“濞”字的使用范围则比较狭窄,历史上多用于人名,如西汉吴王刘濞等。现在只能紧跟在“漾”字后面,组成一个专属地理名词,《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濞”字的释义为:“漾濞,地名,在云南”。也有可能,“漾”、“濞”二水,是古代对某种民族语音的汉字记录。 在各种典籍中,较早记述漾濞二字的为唐代贞元十七年(801年)杜佑撰的《通典》,其卷第一百九十中记载:“吐蕃有可跋海,去赤岭百里,方圆七十里,东南流入蛮,与蛮西洱河合流而东,号为漾鼻。”这里“漾鼻”就是指的漾濞江,只是将“濞”写为同音的“鼻”。唐元和二年(807)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一中又对漾濞二字作了记述:“时吐蕃以铁索跨漾水、濞水为桥,以通西洱河,蛮筑城以镇之。”这里的漾水、濞水,方国瑜先生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考证:“所谓濞水者,或即指备胜江(即今顺濞河,民国时期称其为备胜江)。而漾水即漾濞江也。” 漾濞,第一次作为地名出现,是音近字异的“样备”,见于唐咸通年间(860-874年)窦滂撰的《云南别录》:“先有六诏,曰蒙舍,曰蒙越,曰越析,曰浪穹,曰样备,曰越澹。”有人据此认定,漾濞是由“样备”同音异写。按方国瑜先生主编的《云南郡县两千年》一书的观点,唐代之“样备诏”即蒙雋诏,蒙雋诏即今之漾濞县。样备诏为南诏六诏之一,范围当包括今天漾濞大部、大理西部(太邑)、巍山北部,永平、云龙、洱源各一部。北宋宋祁、欧阳修撰写的《新唐书》,提到漾濞江时仍写成“样备”。 明清时期的地方史志,包括明万历年间诸葛元声的《滇史》、清代倪蜕的《滇云历年传》等,对漾濞的记述就比较统一地写成“漾濞”,只有极个别使用“样备”的情况。这时的漾濞包括两个概念:一是水名——即漾濞江,另一个是地名——即现在漾濞县城一带。李元阳《石门山记》中说的“比入漾濞”,《徐霞客游记》记述的“抵漾濞街”的“漾濞”,均是指现在的漾濞县城一带。不过由于漾濞又是漾濞江的名称,许多外地人也往往将沿漾濞江边一线的地方,泛称为漾濞。 在可考的史籍里,设县之前,漾濞辖地的主体变迁脉络大致如下:西汉时漾濞主体所在的邪龙县属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的益州郡管辖。至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设永昌郡时,邪龙县划归永昌郡管辖。三国、两晋时,邪龙县归属南中七郡之一的云南郡。南北朝时期,漾濞分属云南郡和永昌郡。唐初属姚州都护府的阳瓜州,六诏称雄时为蒙雋诏。南诏时期,漾濞属蒙泰赕。两宋大理国前期属蒙舍赕,大理国后期属蒙舍镇。元朝分属蒙化州、永平县。明、清时期均分属蒙化府和永昌府永平县。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王朝在今漾濞境内设“样备巡检司”和“打牛坪巡检司”。前者一直延续到清末,后者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裁撤。当时这两个巡检司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样备巡检司”属蒙化府,“打牛坪巡检司”属永昌府永平县。“样备巡检司”驻地漾濞和“打牛坪巡检司”驻地打牛坪,均为博南古道的咽喉要道,是来往商贾和旅客的必经地和歇宿地。漾濞还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发展成马帮运输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和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1912年,漾濞设县后,漾濞在成为县城所在地的同时,“漾濞”二字又成为新诞生的漾濞县的县名。 (作者单位:漾濞彝族自治县委党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