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思维课33:易之为学,万世不易!

 阿飞哥i1kp43va 2018-01-09

中国人的思维课33


讲完了易-易经-易传的关系以后,我们需要回到易学本身了,了解什么是易学,以及易学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一、易学原本—伏羲易
1、经文流变

伏羲之后,本易(天地定位,以乾为首,两两相对)在连山、归藏、周易之后,基本都很少见诸史册了。

周易之后,连山,归藏也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尤其是在东汉以后,就消失不见了。多半毁于战火,也可能存在人为因素,类似后人的以今非古,呵呵。


另外,从易经在汉朝的流行程度来看,可以消除一个固有的印象,即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的多半是一些假书伪书,或者墨家的实用书,道家的方术丹书等,对于易学部分,秦始皇是保留着足够的敬意的。当然,这个不排除是政治需要,因为天皇伏羲——人皇黄帝——始皇嬴政,都胜在始创上,而伏羲、黄帝的文化根基就是易,始皇自然不敢不敬,相反还要大力推广。

易的传播与利用程度,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江山能够走到什么程度。在始皇的主要统治工作中,变封建制为郡县制,可为变易;统一度量衡,修建直道,开挖郑国渠、灵渠等,方便交易;统一文字(小篆),是为简易;不易嘛,当然是皇权万世喽,呵呵。

2、伏羲易的原型

伏羲易的原型,重新出现,是到了北宋邵雍手里。这个原型就是《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是由邵雍对外公开的。

在易经、易学的发展史上,如果说东西两周的易经、易传是个高峰的话,两宋是另外一个高峰,这个高峰首先就是从邵雍这里开始的,两宋著名文化人如二程兄弟、周张、朱熹等皆是易学大师,前五人又称北宋五子,义理派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邵雍的老师叫李之才,北宋天宝年间的进士,曾任共城县令(现河南辉县);李之才的老师叫穆修,当时号称文章甲天下;穆修的老师叫种放,自称退士,大知识分子;穆修的老师为希夷,就是道士陈抟,民间称为陈抟老祖。


陈抟从何而习呢?朱熹曾经说过这张图“传自希夷,盖方士技术用以修炼,《参同契》所言是也!”。就是说,陈抟是和世外高人,那些修炼的隐士、道士学来的,并且东汉道士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写作的原理,就是这张图。

3、原形为变形—浑天说、盖天说

大家看这个图,很明显的体现了笔者前面思维课的主体内容,即天地定位(上南下北),乾坤坎离定四时,然后乾坤,巽雷,坎离,艮兑两两相对分八卦,两卦相重出64卦。

笔者曾经多次说过,当然孔子也多次说过,伏羲仰观俯察,其八卦、易学更多的来源于天文学。因此,伏羲先天64卦方圆图可以认定为伏羲八卦或曰伏羲易的原型,即符合其基本构造。


但是,基于笔者对伏羲八卦的研究,却不认同这个方圆图,就是说不认同这个方圆图是伏羲所做,而是后世人们根据伏羲易的原理创作的。从本质上来说,伏羲八卦原型是浑天说的原点,方圆图属于盖天说的范畴。浑天说和盖天说,是古人理解天地现象的两种主要学说,历来就有争议,最终在唐代统一到浑天说上。

假如我们把伏羲八卦从平面图立起来,以观察者为中心,再让天地阴阳按照客观规律动起来,然后天地阴阳交合化成分出八个极点,这就是浑天仪的球体概念了。西汉末的扬雄最早提到了'浑天'这个词,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浑天说',认为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于'天球'上运行,'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2018年中国航天很重要的一场发射活动,就是发射张衡一号,用于观测地球电磁场。这是对这位古代科学家最好的致敬!

盖天说的出现则可能更早,甚至在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即如此,人们根据直观感觉,认为天在上旋转不已,地在下静止不动,由此逐渐产生了'天圆地方'的思想。形成学说则要到周朝以后了,在汉代以前一直在天文学界起着主导作用,但终因其自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困难,而在汉代以后逐渐被'浑天说'所代替。


学说争议很复杂,主要是盖天说更多的基于肉眼观察,这个感性思维不去除,就无法达到浑天说的理性层次。同时古人使用的观测工具,也是以方定圆,以勾股定方圆,周初商高所谓“圆出于方”更多的带有工具论的色彩,而与实际的天地自转公转出现了思维偏差。这或许提醒我们需要警惕“感性存在论”、“工具理性论”。其实如果简单化理解,把伏羲八卦的四个极点,用圆周圈起来,就是浑天说,要四边形圈起来,就是盖天说。


因此,笔者断定,这个伏羲方圆图也不是伏羲易最初的原型,不过是符合其观天授时的学说体系,而可以被认为是伏羲易的学术版本。其制作时间应该在周朝至汉代这段时期内,后来传承至邵雍。

4、工具理性及其批判

这里就有个奇特的文化现象了,就是说在周易官学大行其道,且被孔子进一步发扬光大之后,周易的乾为卦首,在感性思维和工具理性面前,仍然被怀疑、被质疑,最终被伏羲易的盖天说所取代。

民间研究者基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工具利用的熟练程度,成功瓦解了官方的意识形态,官方的政治正确最终没能抵的过现实需要和工具理性。


我们说伏羲易是基于天文观察的创造性成就,天文不变,观察工具又在进步,最终必然还是要回到这个本源上,中间的所有三易之说,只是适应了当时的时代需求和政治需要,最终还能难以掩盖伏羲易的客观性和真理性。这就是笔者一定要强调的伏羲易的本源性,也是笔者不愿意过多分析连山、归藏、周易的原因。


另外一点区分,就是过犹不及,科学研究如果不能脱离感性思维,过于重视工具理性,最终也会走向自己的方面,这就是盖天说及天圆地方说的来源和不足之处。感性、工具,最终还是难以达到完全的客观性和本体性,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

这就是盖天说最终被浑天说取代的根本道理,浑天说才是最终的真理性存在,也是伏羲易的真理性所在。不过,如此说来,我们的认知、创造、发明,是不是就一定是进步呢?现在人们对于机器人、人工智能、转基因等新科技的质疑,就是这个原因,工具也可能会走向人类的反面。


二、易学思维观
我们说华夏思维的核心在于观察,观物取象,以符化之,这个特点在易学的发展史上体现的非常明显。


王夫之所说的:“数以画生,积画而象成,象成而德著,德立而义起,义可喻而以辞达之”,就很好地概括了中国式思维,也基本讲清楚了易学的路径以及道理。

 “数以画生”,数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由数开始,才能形成知识和认知,才具备文化学上的意义。这个数,最初只不过是简单的笔画或者笔画的组合,比如最初的一三二四四个极值就是数,二进制,十进制都是数。


“画积而象成”,这些一划一划的杠杠积累起来,形成完整的卦,就形成了易象。


“象成而德著”,就是易象形成以后,就具备了一定的规律性,比如天地运行规律,阴阳变化规律,人事代谢规律等,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德。一定要注意此处的德,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品德、德性,而是每个易卦内在的基本特性和规律性。人必须掌握这个规律,然后就可以以此推测世事,按照其规律行事。文以化之,以此类推,这对于一般人就足够了。


但是对于学易用易的人,对于究天极地的大神们来说,这还不够,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就是掌握规律的普遍性,掌握规律背后的支配力量,这就是义,或者说是道,“德立而义起”就是这个意思。


能看到义理,并用语言表述,这个工作肯定跟你我无关了,这是大神才能干的事情。大神们知道了这个义,就可以愉快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了,用语言文字把这个道理表述出来,就形成了经文。


能完成这个工作的大神都成了皇、帝、王、圣人,其代表者也不过三五人而已,请记住下述诸人—伏羲、神农、黄帝、文王、周公、老庄、孔子,分别代表了中华文明的几个重要时期,三皇、五帝、尧舜禹夏、商、周等而所有这些大神,恰好都是易学大师,由此可见易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易之为学,万世不易,说的就是这个。


民族奠基与发展我们先不去管它,就主要的文化成就儒、道而言,儒家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道家认为是“大道之源”,一个说是领衔的,一个是是源头上的,都是最了不起的。说起来也可怜,后世的儒生,道家哪怕是大家,也只能作些修修补补,注疏解释性的工作了,但如荀子、郑玄、孔颖达、邵雍、张载、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等仍然前赴后继去学易,解易,由此可见,易经对于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属于头脑中、基因中带来的,一以贯之,不可懈怠。


三、易学概览
上面,我们是从思维方式上推论易学,现在反过来,易经,易学大成,我们来从正面看看,这里面究竟包含着哪些奥秘。


这就是《易经》的理、气、象、数四位一体理论,即易经包含着易理,易气,易象、易数等四个方面。《易经》就是通过理、气、象、数的基本范式,把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结合起,成为一个整体,成为了包罗万象的一套综合性学问。所以王夫之又说:“故无数外之象,无象外之辞。辞者,即理数之藏也。”,如果在加上被传统儒家消解的物、形二字,易经就是世间最完整的学问了。


1、 易理

易理,又称易的道理,是建立在易经基础上,以易经为思维公式,从一整套象数之学中升华出来的理念、道理,这是在易经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广泛的理论延伸。如阴阳变化,波粒二象性,辩证法,事物的普遍联系,动静相宜的周期律,正弦分布的社会形态等都是这个易理。另外如我们经常说的“天行健,地势坤”、“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也都是易理。学易重在学理,有理走遍天下。

2、 易气

易气是指《易经》的来源,即天文历法,然后再把这套理论用于实践,即根据易学所昭示的天文历法去从事生产生活。日月星辰的运行,《易经》中说都是气的作用,是一气流行产生出了天地万物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特别讲究这个气。观天察变,四事而定,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勤于稼穑,多做耕耘,春播秋收,冬伏夏藏等,这是农耕时代的风貌。


当然,对于工业和城市文明来说,这套理论并不过时,只不过需要根据时代特征适当修正罢了。西方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学到这里就觉得很恼火,这个气是什么东西呢?是氧气?二氧化碳?还是我们一呼一吸的这个气呢?都不是!这个气的概念很深奥,也是《易经》中很重要的理念。

3、易象

易象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伏羲八卦的象数模型。观物取象,是华夏思维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易学与其它学问相区别的最独特的学问。


取象,也可以理解为抽象,就是把物形的实际特征提炼出来,进而采用符号表示,就可以开展思考和运算了。”“象”字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的特征;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


《易经》就是通过一阴一阳这两根杠杠的叠加、组合,最后成为六根杠杠所组成的卦象。《易经》的整套学问的基础,就在于这些杠杠组成的变化多端的形象,来揭示天地之间,揭示自然乃至于人类社会、人的心灵的各种变化状态。

4、易数

那易数是什么呢?数是认识万物的一个基础,《易经》这个数的原则是非常简化的,通过一阴一阳数理叠加的变化,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一直推衍开来,宇宙万象都包括在这里面了。


其后的二进制,十进制,进而九九乘法表,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都是以数位基础的演算成果。在数学和科学上,我们并没有缺位,当然也不会落后太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