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历,日本的旧历 同是阴阳历 阳历、阴历和阴阳历 历法是用年、月、日计算时间的方法,世界上的历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年、日计算依据天象的叫做阳历,也叫太阳历,即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365.24219天)为1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有闰日的一年叫闰年;每四年一闰,在二月末加一天,这一天称为闰日),年分12个月。埃及历、波斯历、玛雅历、罗马历、儒略历、格里历等都属于阳历,但是它们之间都有着一些差异。第二种是月、日计算依据天象的叫做阴历,也叫太阴历,即以月亮的月相周期,以朔望月(29天12小时44分2.8秒)为1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为1年,1年354天或355天。回历(伊斯兰教历)是属于阴历。第三种是年、月、日计算都依据天象的叫做阴阳历,也叫太阴太阳历,即以月亮的月相周期,以朔望月为1个月,设置闰月(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的一年叫闰年),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类历法与月相相符合,也与地球绕太阳的周年运动相符合。巴比伦历、希腊历、犹太历、印度历、中国历(农历)和日本历(旧历)等都属于阴阳历(太阴太阳历),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地区带来的差异性。三种历法各具特色,它们的产生是人类所处自然环境决定的。 历法既是文明的产物,又是文明的表现。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是属于阳历的公历,也叫格里历(1582年罗马教皇格雷果里十三世制定而得名),我们中国人通常所说的阳历即指公历,一年365天,分为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为大月,每月31天,四、六、九、十一月为小月,每月30天,二月是28天。因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天5小时48分45秒(太阳年),所以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二月末加一天,全年是366天。闰年的计算法是:公元年数能够用4整除的是闰年(如1960年),能够用100整除的是平年(如1900年),能够用100整除也能用400整除的是闰年(如2000年)。纪元是从传说的耶稣生年算起。伊斯兰教历(回历)是阴历(太阴历)的一种,1年分为12个月,单月为大月,每月30天,双月为小月,每月29天,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有11个闰年,不设置闰月。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受宗教迫害从麦加移居到麦地那的第二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元旦。有名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的9月。 中国的传统历法是农历,我们通常所说的阴历即指农历,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农历是阴阳历(太阴太阳历)的一种,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春夏秋冬区分分明,一至三月是春季,四至六月是夏季,七至九月是秋季,十至十二月是冬季。24个节气是区分四季的标记。闰月放在哪一个季节,是春季还是夏季,还是秋季,还是冬季,取决于季节的调整。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中国的传统历法由于是适合于农业的自然历法,所以得名农历,并且曾经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琉球、越南、蒙古和西域等地。 日本的旧历源自中国的农历 明治维新(1867年)只过去5年,到了1872年(明治5年)11月9日,政府突然发布《改历诏书》和《太政官布告》,宣布至今使用的历法太阴历(实际是太阴太阳历)废弃不再使用,改而启用太阳历的公历(格里历),并将明治5年12月3日定为明治6年1月1日(于是自明治5年12月4日至年末这一段时间就从日本历史上消失没有了)。该诏书把使用至今的历法称为旧历,并加以批判,将要启用的太阳历(即公历)说成比太阴历(实际是太阴太阳历)精确得多,指摘至今历书上的中下段的历注荒谬不合理,是无稽之谈,阻碍智力的开发。《太政官布告》规定将诸祭典等月日统统不换算直接套用新历的月日(例如公历的1月1日就成了正月元旦,公历的3月3日就成了女儿节,公历的5月5日就成了端午节,公历的7月7日就成了七夕,公历的9月9日就成了重阳节)。这一突如其来的改历固然有如欧美列强施压等各种原因和理由,据说其具体直接原因却是当时窘迫的财政。官员的俸禄当时已经改为月薪制,明治6年正好是闰年有两个6月,因此一年就要支付13个月的薪金,如果改历则一方面就可以不支付明治5年12月的薪金,另一方面阳历的明治6年没有了闰月,从而用不着多付一个月的薪金,结果是可以少支付两个月的薪金,从而可以减少财政开支。自然,从历史潮流来看,改历也顺应了明治维新促使日本摆脱中国文化快速向西方文明靠拢的潮流,顺应了日本脱亚入欧的潮流。突然的改历当然引起了社会的大混乱,已经印好的明治6年的历书要全作废,人们一直使用惯了的《天保历》(江户时代天保13年即1842年日本在中国农历基础上编撰的历法)被说成不科学、是迷信,而新的历法又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致使人们感到极大的困惑。于是福泽谕吉等主张文明开化的知识分子启蒙民众,福泽谕吉写了《改历辩》的小册子,介绍太阳历如何如何地好,如何如何地方便合理。该小册子写的通俗易懂,得到民众的欢迎,据说当时就卖了贰拾几万册。 顺便提一下,大韩帝国(朝鲜李氏王朝)启用公历是1895年,中国启用公历是1912年(辛亥革命的翌年)。由此可知,日本讲的旧历是过去使用到1872年12月2日为止的历法。旧历日本使用了一千二百六十九年之久,它反映日本的季节变化,是农本时代民众生产生活的指针。值得指出的是在日本有些人将旧历叫做阴历,实际上这是错误,因为阴历和阴阳历是两种不同的历法,日本过去使用的是阴阳历(太阴太阳历)中的一种,并不是阴历(太阴历)。日本讲的旧历,其基本是中国的农历,它跟汉字一样,是从中国引进的。根据日本史书,推古天皇12年(公元604年)甲子1月1日的《政事要略》上写着第一次使用历日,这就说从这一天起日本正式有了官方历法,也就是说公元604年以前日本没有官方认定的历法。当时是圣德太子在摄政,据《日本书纪》记载,这一年的4月3日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七条宪法。用甲子纪年,这表示一切事情从此开始,这一年就是历日的起始。 日本正式制定历法是公元690年(日本持统4年),《日本书纪》记载11月有敕令“施行南宋之元嘉历与唐之仪凤历”。元嘉历是南宋何承天编撰,仪凤历(中国称为麟德历)是唐朝李淳风编撰。日本套用的中国的阴阳历(太阴太阳历)除了元嘉历和仪凤历之外,还套用了大衍历(唐朝僧人一行编撰)、五纪历(唐朝郭献之编撰)和宣明历(唐朝徐昂编撰)。日本向唐朝派遣的使节(遣唐使)回国的时候带回了唐朝的历法。例如吉备真备于公元717年(日本养老元年)和阿倍仲麻吕一起作为使节前往唐朝,公元735年(日本天平7年)吉备真备回国时带回了大衍历1卷、大衍历立成12卷和测影铁尺1枚。公元894年(日本宽平6年)由于菅原道真的建议,日本朝廷停止了派遣遣唐使,结果断了中国改历的信息资料的来源,致使在八百二十三年间所用历法与实际产生了两天的误差。于是江户幕府决定改历,命涩川春海编撰历法。涩川春海于1685年(日本贞享2年)在宣明历的基础上考虑了日本和中国的纬度差异编撰了《贞享历》,贞享历使用了七十年。之后有过3次改历。第一次是1755年(日本宝历5年)安倍泰邦编撰了《宝历历》,该历使用了四十三年。第二次是1798年(日本宽政10年)高桥至时等人编撰了《宽政历》,使用了四十六年。第三次是1844年(日本天保15年)涩川景佑等人编撰了《天宝历》,使用了二十九年。由于贞享历、宝历历、宽政历和天宝历等是日本自己编撰的,所以日本人把它们称作“大和历”或“国历”。 日本自公元604年至公元1872年的一千二百六十九年间使用的历法是阴阳历(太阴太阳历),公元1685年以前是套用中国的历法,公元1685年以后是由于得不到改过的中国历法,因此只好在中国的历法基础上编撰自己的历法即国历,最后一部国历是天宝历,现在日本人通常所说的旧历具体而言是指天宝历。日本人自古以来喜欢历书,江户时代有各种各样的历书,据说当时发行的历书竟然达到四百万册,有只写大月小月的《大小历》,有专给不识字农民看的《绘画历》,有给识字民众的《文字历》。旧历时代,除了京城发行《京历》之外,官方准许的地方历书也不少,有丹生历、伊势历、南都历、泉州历、三岛历、大宫历、江户历、仙台历、会津历、萨摩历和南部绘画历等。 中国保留了农历,日本丢弃了旧历 按现在流行的说法“跟国际接轨”,中国于1912年起使用公历,但是并没有因为“接轨”而否定、丢弃农历,农历至今还在继续使用。每天早上电台广播新闻节目时会先报“今天是X月X日,星期X,农历X月X日”,既有公历的月日和星期,又有农历的月日,遇上节气时,还会报今天是什么什么节气。报纸的报头上每天写有公历的年月日和星期之外,还写有天干地支搭配的纪年和月日,如“辛卯年八月初六”,还有节气的预告,如“农历八月十一白露”,遇上节气还会写上节气名,如“今日立秋”。日历则不但有公历的年月日星期和农历的天干地支纪年和月日、月大小、节气,还有纪念日、传统节日、表示适宜做的“宜XXX”、表示禁忌的“忌XXX”、五行、命禄、吉神方位、时辰吉凶、今日八字等内容,真可作查考的小工具书。公历和农历并存,其功能分工,各司其能,很是方便。使用农历便可知现在是什么节气和季节,节气告诉我们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传统节日让我们既可传承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又可热闹过节感受节日底蕴。如果废除不用农历,我们就不知节气,不知传统节日,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就要从日常生活中消失,我们的生活就要变得干巴巴。我们中国没有否定和丢弃农历是值得庆幸的。农历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珍贵的文化财富,它起着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作用,所以农历不但要使用,而且作为知识还应该学习和掌握才对。 日本的情况则和中国不一样了,她使用公历的时候,否定和丢弃了旧历(实质是中国的农历),把旧历说成不科学,含有迷信。所以现在日本只用公历,不用旧历。不过,日本用公历只用了月日和星期,年份却用自己的年号而不用公元(日本称其为西历),这是日本是天皇君主制的缘故。中国是共和制所以只用公元不用年号,这一点中国用公历比日本用得彻底。虽然否定和丢弃了旧历,但是日本还保留着旧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在天干地支和传统民间节日的习俗里还保留着旧历。现在日本所出的年历一般只有日本年号纪年(现在的年号是平成,取自中国的《书经(大禹谟)》“地平天成”和《史记(五帝本纪)》“内平外成”。平成元年为1989年,今年是平成23年)、公历月日、星期和节日;月历除了年号纪年、公历月日、星期和节日外,还每日标有表示吉凶的“六耀星”;日历除了年号纪年、公历月日、星期和节日之外,还写有节气、旧历的月日、表示吉凶的“六耀星”和干支。日本人很喜欢用的按年记事小笔记本,上面标的是公历的月日和星期,有的还标有节气、节日和“六耀星”,旧历则没有标了。 “六耀星”源自古代中国占卜时辰和日子吉凶的六壬时课或小六壬。相传唐朝天文学家李淳风发明的六壬时课或小六壬在日本室町时代(1336年—1573年,中国元末至明朝后期)传入日本,日本起先用于占卜时辰的吉凶上,后来到日本江户时代贞享年间变为占卜日子的吉凶,其名称、顺序和解释也起变化,逐渐发展成为日本自己的一种占卜。如今的六耀星,其名称、顺序和解释是这样的:先胜(抢先必赢的意思,原先叫则喜或速喜,现在是行事上午为吉,下午为凶),友引(殃及友人的意思,原先是无胜负的日子,现在是行事早晚为吉,中午为凶,忌丧葬),先负(与先胜相反,抢先则输,原先是万事平静为宜,仅次于大吉的小吉的意思,现在是行事上午为凶,下午为吉),佛灭(一切徒劳无功的意思,原先叫空亡、物灭,现在是大凶的日子,忌婚礼),大安(也叫大安吉日,万事大吉的意思,行事无不成功,尤其宜喜庆、婚礼和开业开店),赤口(按阴阳道为凶日,行事早晚为凶,中午为吉,忌喜事,小心火烛)。六耀星按先胜、友引、先负、佛灭、大安、赤口的顺序循环。旧历时代六耀星不受重视,启用公历不用旧历之后反受重视,这是因为按旧历则月日与六耀星的对应是固定的,如每年1月7日必为先胜,每年3月3日必为大安,每年4月1日必为佛灭,每年5月2日必为赤口,每年5月5日必为先负,每年7月7日必为先胜,每年9月9日必为大安,每年6月15日必为友引,每年7月15日必为先负,每年12月14日必为先胜。但是按公历则月日与六耀星的对应就不固定了,因而使人感到有种神秘性,于是引起人们的重视。如2008年12月8日为先负,而2009年12月8日则为先胜,2010年12月8日又为先胜,2011年12月8日则为赤口。虽然按科学眼光来看六耀星属于迷信,但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神秘性,所以还是深深渗透到人们的心坎里,行事讲究六耀星,这跟我们中国人旧时择吉习惯一样。例如举办婚礼或开张营业等的喜庆活动要挑选“大安”的日子,绝不能放在“佛灭”的日子。再如成田机场(新东京国际机场)的开港是1978年5月20日,正好是“大安”的日子;皇太子成婚是1993年6月9日,也正好是“大安”的日子;1994年9月4日是关西国际机场的开港之日,这一天也正好是“大安”;2001年1月6日是星期六,政府各部门照理放假休息,可是日本政府却在这一天实行省厅大重组,原因是这一天正好是“大安”。日本人挑选“大安”讨吉利的意识还是相当强烈。 丢弃旧历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少的矛盾。由于公历与旧历一般相差一个月,所以原来按旧历的生活习惯套用到公历上来就会牛头不对马嘴,例如日本人过年写贺卡,许多人喜欢写“迎春”、“贺春”、“新春”等贺词,其实这里的“春”原来是旧历上的“春天”,所以直接套用到公历上来贺新年的话,严冬时节怎么是“迎春”呢?春未来临怎么“贺春”呢?如果推迟一个月用于农历的春节,这就恰如其分,令人感受到春意来临。但是如今的许多日本人对季节或许是麻木不仁了,所以依旧喜用这些贺词。再如公历5月5日是日本的端午节(也是男孩节),家家为儿子升鲤鱼旗,谕示鲤鱼(儿子)登龙门,可是公历5月是晴天多,于是出现鲤鱼不是在水(雨)中而是在晴空中飘扬(游)的怪事,问题出在把端午节的日期旧历5月5日直接套到公历5月5日,原来旧历5月正好是梅雨季节,因此鲤鱼就能在雨(水)中游了。为了解决产生的矛盾,他们也动脑采取了一些对策,比如有些传统纪念活动的日期从原有旧历的日期推迟一个月,如著名的奈良东大寺的“修二会”日期是3月1日至14日,它是从旧历2月1日至14日推迟一个月而来的;日本人非常重视的盂兰盆会是农历7月15日前后为超度祖先亡灵举行的活动,如今一般都推迟一个月放在公历8月15日举行,但关东地区有的地方放在公历7月15日举行。由于日本丢弃了旧历,所以我们中国人(自然也包括日本人自己)阅读日本的图书、了解日本的事物时,就要注意时间是公历还是旧历(还要注意旧历中有无闰月和闰月在哪一个月)。 至今有些日本人对丢弃旧历感到很惋惜,认为不应该丢弃,不应该把旧历说成是迷信,实际上旧历是人们生活的指南针,它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凝聚着先人的许许多多智慧。旧历曾经是日本联系亚洲的纽带,可是丢弃旧历以后,日本就出现蔑视亚洲各国、以为日本比亚洲各国优越的错误意识,所以丢弃旧历是1945年大日本帝国崩溃的原因之一。他们主张作为知识旧历是必须传承的,学校应该教授旧历。 (完)
《江户文化里的明清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