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汁儿,能成为 北京可乐吗?--刘辉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1-09

     豆汁儿,是北京人饮食中所独有的印记。提示一下,豆汁儿怎么也不能去掉“儿化”音。但凡用泡发过的豆子磨成浆水,或是豆浆,或成豆汁,其汁液也和豆汁儿大同小异。即便如此,却与满满当当京味十足的豆汁儿无关。

对老北京来说,喝豆汁儿压根儿就算不上是种时尚,应该就是一个习惯,一种时时挂念的享受。检测一个人是不是北京城里的“原始部落”,得掂量掂量他对豆汁儿是否赞不绝口。

别看其貌不扬,当初也是御膳

豆汁儿是什么?豆汁儿是北京土造的“可乐”,豆汁儿是京城特质的“酸奶”,豆汁儿是北京爷们儿无冬历夏的日常“饮料”。有本儿《燕都小食品杂咏》里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说的就是这老北京街头一景儿。

您再瞅瞅现今儿个盛行啥?80后、90后、00后,很欧尚很别致的靓男倩女们,要“派,讲“范儿”。闲悠上街、溜达超市、驴行途中、电脑窗或手机屏前,或喝或买或备着,十有八九都是可乐与酸奶一类的,再不就是奶茶、咖啡、果汁或者都是些新名词镶嵌上外文的、杂七杂八的稀奇古怪味道的饮品。

我要说了,可乐算什么?那是从外面儿来的舶来品。“蝌蚪啃蜡”翻译成咱明白的“可乐”这名儿,也才是几十年前的事情。酸奶算什么?尽管也有些年头儿了,即便也风行,可与咱豆汁儿盘起道儿来,那可没法儿比。

豆汁儿是京城特有的“俗道”的吃喝。绿豆泡喽、过滤喽,淀粉沉底儿喽,好东西备着做粉丝、做淀粉制品,剩下来的绿不叽儿的汤水可就是宝贝。一发酵,成了生豆汁,“咕咕嘟嘟”一经熬煮,就是熟豆汁儿啦!

据说潇洒倜傥的乾隆爷,也好儿这口儿。这是打哪儿说起的?应该有史文记载为证。有一位“食探”上殿奏上一本,说得是:“街上瞅见豆汁儿啦!已经派人去瞜瞜是不是卫生?真要是不赖,咱就招募几位豆汁儿师傅进御膳房伺候圣上。”您就捉摸下,马屁精是不是古而有之?既然吻合了皇帝追求食趣的欲望,于是乎,源于民间的豆汁儿,打那儿起就上了宫廷御膳的食谱。

那位“食探”也因得了乾隆的赏识,随即也把自个儿的顶戴花翎换高了一个等级。您说,这豆汁儿竟有这么大的诱惑?

“不喝酸豆汁儿,不算北京人儿”

原本是辽宋间走街串巷的“俗”吃,一下子登上了大雅之堂。老北京有句绕舌头根子的老话,“不喝酸豆汁儿,不算北京人儿”,打哪儿论的?无从考究,估计也就是靠一来二去的察言观色。街坊四邻倒都没得说,得谁家来了外省亲戚里道的,拿豆汁儿当饮料上桌,算是把人家坑苦了。

品尝豆汁儿味道的脸色变化,鉴别了籍贯的出处儿。

不是纯粹的老北京人,闻不惯、喝不下这股子怪怪的味道。鼻子与嘴都歪歪着,再瞜瞜那眉头,恰似紧蹙成一团解不开的麻。懒得看这绿不叽儿的汤水儿,懒得闻这似酸似馊的邪性味儿,更不敢悠闲自得地慢慢享用。由此可见,痛苦并么么哒表情的,不可能是正宗的挨着皇城根儿底下住的人儿。

喜欢喝豆汁儿,那是种难得而悠闲的享受。往细里说,也是大有讲究、大有名堂的。首先得烫,正咕嘟着偶尔冒几个泡的热度才好。再者得有酸口儿,没那酸不溜丢的味道,喝什么劲儿?嘴里就是浆水的感觉也错,润滑、润醇、满润口腔的汁儿刚刚好。还得有发酵后微略的馊味儿,若少了这味儿就不算纯正。喝到尾音儿了,还能抿到微微的甜香。

味道奇妙得很。烫、酸、润、馊、甜,多一分不成,少一分不对口儿。纯粹的发酵技术,豆汁儿的成品里没夹杂任何添加物。

要说豆汁儿的形态,也因了价格的良心所致,稀稀稠稠各家有各家的不同。糊弄些的穷瞎对付人的商家就是稀汤寡水,蒙一回行,蒙不了第二遭。把豆汁儿的买卖当事儿来做,把喝豆汁儿的大爷大妈们当长辈来敬,这门脸儿一定被踢破了多少回!不信?您就绕世界去瞧瞧、去转转。

为啥要踢破门槛儿?架不住熟客们每天每地见天儿都来。“不靠名号靠信誉”,名声好的豆汁儿店,掌握稀稠尺度绝对有标准。稠了兑水——绝对不成;稀了加料——没这景儿。熬豆汁儿得一气呵成,就为老京人爱喝这口儿没少费心思,没少下工夫。稀不成汤,稠不成粥,恰到好处。也就是说,吸溜儿完喽,碗边儿略微还“挂”点儿才对。

加了两勺绵白糖的豆汁儿是何怪味?

来北京旅游讲究个“吃烤鸭、逛故宫、看前门、爬长城”,是不是得改改?把这喝豆汁儿也加上。不尝上这口儿,对北京印象可不瓷实、不深刻。再者说了,好喝也不贵呀!原先个,毛八七的能端走一盆儿,现在两块钱能尝个鲜儿呗,怎么算也不贵!全聚德烤鸭,没几张“老头儿”票支应着,甭进门儿。

凡是游京城的旅客,都想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号。我闲说了,旅游口真要把“喝碗豆汁儿”加进去未必不成。正宗的,烫嘴儿吸溜,微酸助顺气,小馊帮消化,甜尾润肠胃——好喝便宜的清宫御膳。此言一出,那绝对吸引人!

隔三差五,我得要进一家老字号“豆汁店”品尝并过瘾一次。除非老天不给好脸儿,待咱不厚道。

我还见过一些南来北往的客,把喝豆汁儿当回体验。不瞒您说,竟然能有几出儿逗乐的“桥段”,说的都是逛公园出来,集体进豆汁店的客人们。

有一波人,端着碗,好几人嚷嚷“啥豆汁啊!坏了”,一听口音,大概都是西北游客。听解释说“这就是原汁原味”,而后,捻着些盐花花强迫着咽下这一大碗“听说是”正宗的北京味道。

还见过一波,听口音应该是东南沿海一带城市的旅客。按他们习惯风俗,微咸带鲜,甜口为主。没闻见过也没尝试过豆汁儿的“原汁原味”,于是,由地陪导游向老板提出“就例外一次”:每一碗豆汁儿放绵白糖两勺。十几人的旅团,依次接受“馈赠”——表情怪怪地喝下“怪味儿甜汤”。

听说有一些做豆汁儿生意的老板们另辟蹊径,以豆汁儿为母本,再加上一些迎合现代流行的水果味道。譬如,柠檬味、芒果味、菠萝味、橘橙味,试验结果都不很理想。为啥?食者并不买账。

看来,要想实践豆汁儿的与时俱进,还得费些周折。

有闲主儿号召把豆汁儿比美可乐

挤坐在乱哄哄的大堂里,我时常遇见过一位70多岁的奶奶,进门就爱大嗓门儿,“有热乎的吗?”甭说,就是奔这口儿来的。

一碗烫嘴儿的豆汁儿、两个焦圈、一小碟咸菜丝,吃完喝完一抹嘴儿:“掌柜的!您再给来一套。”甭问,又是给家里上一辈老人带的。那位奶奶嘴里嘟囔着,“都快百岁了,一点儿都不能对付,回回要烫嘴才喝,回回还得把碗都舔干净喽!”

后来,掌柜都换成服务员收钱了,耄耋级别的老奶奶依旧风风火火,吃喝完了一准儿还带走一套。估摸着,家里的那位老者也得一百一啦!

喝豆汁儿也要讲究好搭配。切得极细的疙瘩丝儿,淋上辣油,就着两个焦圈儿,吃起来那味道,就是一个字,“美”呀!主味儿酸酸的,回味儿甜甜的,咸菜丝儿咸咸的,红油儿辣辣的,焦圈儿脆脆的,组成了“香”的绝配交响曲儿!

我孩子她姥爷正经是老北京正黄旗旗人。岳父大人退休后除了喝小酒儿就花生豆,提个笼架个鸟儿,养几罐儿蛐蛐儿啥的,就好喝豆汁儿这口儿啦。

有回,岳父身子骨儿小恙,住院瞧大夫,床头边儿吃的喝的摆满了,什么也不缺。有这么一次,老爷子神秘兮兮,叫上我悄声末气儿地“求”我:“劳您大驾,帮我买两碗儿豆汁儿喝。”

那些年头儿,大马路竟是拓宽改造了。我骑着自行车满大街转悠,“锦芳”一会半会儿是找不着了,老“花市儿”也没了,“前门”更甭提了,“护国寺”也不像现在这么多门脸儿,七转八转还是在不显眼儿的瓷器口找着了一家豆汁店。于是,“光荣任务”在身,隔三差五我保准儿提着保温饭盒来来去去。久而久之,我就在那会儿也“培养”了喝豆汁儿的功夫。

豆汁儿是绿豆的副产品,绿豆有的优点它可一点儿不缺。清热解毒比病了吃药强,利水保肝比平日吃保健品见效,助消化软化血管比见天吞西药粒子保险。绿色食品,真没得说!

话儿又拽回来啦,有闲主儿号召把豆汁儿比美可乐,那“蝌蚪啃蜡”的洋水儿的营养价值,能跟北京豆汁儿比吗——不在一个档次。

豆汁儿还有个孪生兄弟——麻豆腐。其实就是制豆汁儿时剩下的豆渣,可以加羊尾巴油、青豆嘴儿、腌雪里红,炒熟,泼辣椒油,喜爱这一口儿的北京人也倍儿多。

北京,能容天下之客。既然是美食,哪有天下之人不爱之理?瞧好吧,豆汁儿,这一古老的似汤似粥的食儿,一准儿能誉满全球!——嘚,现在吹这牛还早。

这正是:

绿豆酵发渐成汤,辽宋明清馔俗扬。

忽悠乾隆顿缠瘾,摊满街头巷尾梆。

糟粕一锅煮熬香,侨眷万途欲断肠。

百年酸馊溢悠远,三碗润甜透心窗。

刘辉(文军)

netease 本文来源:法制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