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历史上最著名的塔防战役——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温柔开心手 2018-01-09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这场令人窒息、惊慌失措、拼命挣扎的混战中,有人最后一次瞥见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身影,他最忠诚的随从仍然护卫在他身边。根据一位不可靠目击者的描述,皇帝在最后的时刻仍然奋起拼搏,最后倒地,被人群踩踏在脚下,终于从历史中消逝……”“在斧子的持续猛击下,4英寸厚的木门终于动摇,轰然打开,奥斯曼军队涌入宏伟的教堂。在他们头顶上,蓝金两色的马赛克基督像面无表情地注视着入侵者,右手举起,做出降福的动作,左手捧起一本书,上面写着祝你平安,吾乃世界之光的字样。”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



        拜占庭是个充满东方色彩的古老帝国。追溯其起源,得回归到公元四世纪的罗马帝国时代。罗马帝国自康茂德皇帝开始进入衰退期,内战频发,帝位更迭频繁,皇帝大多死于非命。到了君士坦丁时期,皇帝开始研究如何稳固皇权的问题。他从基督教的上帝主宰一切的思想中得到了启发,倡导君权神授,即皇帝是上帝指定的在人间的代言人,以此来给自己披上合法统治的外衣,让有实力有篡位野心的人失去道义上的支持。但在当时罗马帝国是多神教国家,基督教尚未普及。君士坦丁不得不放弃有大量异教神殿、神像的首都罗马,另建都城。他最终选择了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名叫拜占庭的小型城市。君士坦丁耗费数年,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终于将拜占庭打造成首屈一指的大型城市,并将其命名为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献给上帝的礼物。从此,中世纪的序幕开启,罗马变成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君主专制国家。虽然君权神授理论为皇帝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保护,但拜占庭帝国与其他的君主专制国家一样,逃离不了宫廷斗争的魔咒,始终存在政变流血的危机。476年,西罗马灭亡,拜占庭继续号称罗马帝国,但实力已大不如前。又过了一千多年,拜占庭逐渐被奥斯曼、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强国蚕食,只剩下首都君士坦丁堡和巴尔干半岛上几座城市,成为徒有虚名的衰败帝国。1453年,年仅21岁立志要成就亚历山大般伟业的奥斯曼苏丹莫哈默德二世决心占领君士坦丁堡。经过7个星期的攻防战,君士坦丁堡于5月29日早晨陷落。拜占庭帝国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公元6世纪拜占庭疆域


如今的伊斯坦布尔(昔日的君士坦丁堡)


有着1500年历史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被奥斯曼人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城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钟声,从公元六世纪查士丁尼皇帝时代开始响彻至今,时而威严明亮,时而悲情忧伤,前后已有1500年的历史(你可曾想过一座建于隋唐年代的宏伟的历史建筑至今仍屹立在地球上,并且发挥着原有的功能,中国的历史建筑可能只有帝王的陵墓可以与其相比)。历史有很多惊人的巧合。古罗马的建城者名叫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灭亡时的皇帝也叫罗慕路斯。君士坦丁堡的建城者是君士坦丁大帝,城市陷落时的皇帝也叫君士坦丁,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名叫海伦娜的母亲。伊斯兰教的建教者名叫穆罕默德,他曾经预言伊斯兰将占领君士坦丁堡,时过千年,最终实现预言的人也叫穆罕默德。历史,身处其中时感觉像是一路向前的单程列车,跳出它看又像是个循环往复的环线。这座见证了拜占庭兴衰的城市,将在接下来的数百年时间再次见证奥斯曼帝国的兴衰。这个曾让西方世界为之颤抖的庞大帝国,从十六世纪开始逐渐衰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分解为土耳其、伊拉克、叙利亚、希腊等二十多个小国。今天,这些地方仍然充满动荡。这不禁让我想起古罗马的小西庇阿看着迦太基城被罗马彻底铲平,说道:“这曾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拥有着辽阔的领地、统治着海洋,在最危急的时刻比那些庞大的帝国表现了更刚毅、勇敢的精神,但仍避免不了灭亡。想想过去的亚述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还有那个高傲的特洛伊,又有哪个能避免这样的结局。我真害怕在将来有人会对我的祖国做出同样的事。”同样的,阿拉伯人于7世纪灭亡波斯帝国时有两行诗句:“在霍斯劳的皇宫,如今蜘蛛是卷帘人,阿弗拉西亚布的城堡中,猫头鹰发出换岗命令。”默罕默德二世在攻陷君士坦丁堡时,也已经想到自己的帝国终将有衰落的一天。历史故事会让人感叹岁月的流逝,悲叹即便再强大的文明或国家,都逃脱不了兴衰的历史规律。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古罗马虽然在形体上灭亡了,但古罗马的精神通过文艺复兴,被今天的美、英、法等国家继承了下来。我们虽然曾被蒙古人、满人征服并统治,但幸运的是,汉人的精神没有中断,其中大部分还是被继承了下来。

君士坦丁十一世剧照

        胜利的英雄固然可敬,但充满悲情的英雄,往往更能抓住读者的心。儿时看三国演义电视剧,明明知道结局,但还是希望蜀国一统天下。看到赤壁大战曹军惨败很开心,看到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兵败、张飞被害、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难过得吃不下饭。诸葛亮死后的剧情至今一集也没看过。读罗杰·克劳利(Roger Crowley)的《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也是如此。作为从小接受无神论教育、深信唯物主义的无宗教信仰人士,我对于君士坦丁堡陷落没有基督徒式的悲痛。我不关心两大宗教的是非,不关心战争的艺术,不关心穆罕默德二世的雄心壮志,我只想知道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最终命运。他死了吗?是战死的吗?他的最后时刻是一种怎样的壮烈?还是脱去了皇帝的服装,混进了逃离城市的人群?他登上停泊在金海湾的船舶了吗?他去了哪里?君士坦丁十一世总是让我联想起西罗马帝国末期的尤里安皇帝,他们都属于独自对抗来自敌对世界千军万马的末世英雄。每当读到皇帝带领守军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我就像亲身参与守城的士兵一样,在心里舒了口气。不过,和看三国演义一样,这是一本结局众所周知的书,无论开头是多么精彩,悲剧的结局就躲在最后几页里面等着你。还是读到了5月29日,数万奥斯曼大军从城墙缺口蜂拥而入,君士坦丁十一世再也无法力挽狂澜,所有守城将士的努力都已白费,我像一个画面外的看客一样,冷冰冰地看着那些描写烧杀抢掠的语句,潜意识里觉得我这边的世界是安全的,纸张里头的世界是那么残酷,关于破城的描写只有两页纸,我却反复看了半小时。“在这场令人窒息、惊慌失措、拼命挣扎的混战中,有人最后一次瞥见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身影,他最忠诚的随从仍然护卫在他身边。根据一位不可靠目击者的描述,皇帝在最后的时刻仍然奋起拼搏,最后倒地,被人群踩踏在脚下,终于从历史中消逝……”“在斧子的持续猛击下,4英寸厚的木门终于动摇,轰然打开,奥斯曼军队涌入宏伟的教堂。在他们头顶上,蓝金两色的马赛克基督像面无表情地注视着入侵者,右手举起,做出降福的动作,左手捧起一本书,上面写着祝你平安,吾乃世界之光的字样。”

        最悲伤的不是瞬间的失败,而是曾经离胜利已经很近。奥斯曼20万人,守城军才8000,攻城战持续了七个星期,奥斯曼发射了5000发炮弹,消耗了5.5万磅火药,组织了三次大规模进攻,十几次突袭,守军都坚持住了,其实离胜利已经很近。若不是一名士兵出城追击敌军,归来时忘记关闭其中一道城门,也许伊斯兰的士兵就无法突然冲进城内。攻防战中,进攻一方最怕的是后院起火,根据当时的情况,慕罕默德二世军队中已经出现不稳定因素,为防止军队哗变,即使将帅嘴上不说,心里也不得不考虑撤兵。如果是这样,就和罗德岛攻防战一样,君士坦丁十一世会成为基督教的英雄。14世纪阿拉伯史学家伊本·赫勒敦说:“战争的胜负没有任何确定性,即便拥有了决定胜利的装备和兵力优势,也未必能取胜。战争中的胜利和优势取决于幸运和偶然。”即便如凯撒般军事天才,没有命运的关照,也许早就在某场战役中殒命。历史有必然,也有偶然。拜占庭灭亡,是必然。忘关城门,是偶然。大清灭亡是必然,袁世凯告密是偶然。拿破仑失败是必然,滑铁卢战役里的马蹄铁事件是偶然。我尊重努力过的败者,因为努力的失败者,其实离胜利已经都很接近。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真实死因,至今仍然无法确定,没有任何可靠的现场目击证人。有人怀疑,他根本就没有死。有人预言,君士坦丁十一世将会从黄金之门(君士坦丁堡的城门之一)回来,重新夺回君士坦丁堡。穆罕默德二世是个十分迷信的人,为了不让预言成真,他命人把黄金之门彻底封死了。不管君士坦丁十一世的结局如何,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再也没有关于他的任何消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