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斯科说他是“最会讲故事的人”,放弃财富和名声,艺术永远是勇敢者的游戏!

 紫憂angle 2018-01-09

菲利普·加斯顿《Bowl of Cherries》,1980年

对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来说,“抽象表现主义最知名的推动者之一”并不能完全概括其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极简回归具象,他对评论家、观众、市场的非议不屑一顾,无拘无束的创作才是他于艺术中探寻到的最大乐趣。


在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一场名叫“菲利普·加斯顿与诗人们”的展览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在这不久之前,加斯顿的一幅作品以1200万英镑的高价成交,而早在2013年,其作品《To Fellini》更是以折合人民币约1.6亿元的天价被藏家拍下。“身价”如此高昂的加斯顿,究竟是何许人也?

“菲利普·加斯顿与诗人们”展览现场



从壁画走向抽象


菲利普·加斯顿出生在一个逃难至蒙特利尔的俄罗斯犹太家庭。1919年,年仅6岁的加斯顿与家人踏上了美利坚的土地,他在洛杉矶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艺术家菲利普·加斯顿(Philip Guston)


实际上,加斯顿并未接受过长时间严谨系统的艺术训练。在高中时,他和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成为了同学,志同道合的两人还共同创办了艺术刊物,虽然刊登文章中关于艺术方面的尖锐评论让两人遭到了校方的开除。从此,桀骜不驯的加斯顿离开学校,独自一人踏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杰克逊·波洛克作品,他后来同加斯顿一起成为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推动者。


21岁时,加斯顿与友人前往墨西哥,在那里创作了巨幅壁画《The Struggle Against Terror》,当时的《时代》杂志用了整整两页的篇幅介绍这件作品,并称他为:“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墨西哥,都是最有前途的艺术家。加斯顿正在创作壁画


第二年,他又搬到了纽约,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继续进行着大型壁画的创作。


这些巨幅的具象壁画为加斯顿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他“讲故事”方面的才能得到了充分锻炼。叙事性成为了其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大元素,而同为画家的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也曾称他为“最会讲故事的人”。菲利普·加斯顿《乞讨者的快乐》,1954年


在具象的创作中,加斯顿开始逐渐向抽象绘画靠拢。在抽象的世界中,他找寻到了一种极为舒适的表达方式。加斯顿作品



抽象表现主义的巅峰


在进入抽象绘画的世界后,加斯顿的艺术之路顺风顺水,一路高歌。上世纪50年代,画廊为加斯顿举办了一系列的展览。他的作品大受欢迎,那些鲜艳、动人、灵动的作品为他在艺术市场中赢得了一席之地。菲利普·加斯顿《绘画》,1954年


1958年,加斯顿同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以及早年同窗波洛克,一起参加了位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新美国绘画”展,他们也被视为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加斯顿和自己的妻子


但对加斯顿而言,相对于“抽象表现主义的推动者”,他更愿意称自己是“纽约画派”(New York School)中的一员。在获得极大的成功后,他并没有沉溺于千篇一律的创作,当鲜亮的色块已无法满足他的表达欲时,他又一次开始改变自我。加斯顿的抽象主义绘画作品



波折的60年代


或许,天生“爱折腾”的加斯顿投身艺术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功成名就,而只是为自己情感的宣泄寻求一扇窗户。逐渐厌倦了抽象绘画的他,在1962年于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了大型回顾展后,更是与抽象绘画渐行渐远。菲利普·加斯顿《Accord I》,1962年


年近50岁的他本可以凭借自己在抽象表现主义领域内的成就过完圆满的一生,但他并不甘心。而再次回归具象绘画的他,比年轻时的自己思考得更多,也更加复杂深刻。菲利普·加斯顿《看》,1964年


所有红色、橙色等靓丽的色块被沉重的灰色、蓝色取代,画布深处翻涌的抑郁与沉重愈演愈烈,焦虑与不安的情绪向观众袭来。为什么选择改变?加斯顿在绘画的纯粹、符号性的自由等问题中痛苦地徘徊着:他想要找寻自由,却发现自己始终被束缚。菲利普·加斯顿《炼金术士》,1960年


我不明白为什么对于我们这个时代而言,拒绝运用人们所熟悉的图像和符号会被视为是一种自由。”加斯顿用有力的笔触与画布亲密接触,一种崭新的具象在半成形的画面结构中孕育而生——具象在他眼中不是肉眼可见的具象,而是精神上的一种具体与熟悉。菲利普·加斯顿《这一年》,1964年


在加斯顿回归具象的同时,他也逐渐脱离了熟悉的“纽约画派”,他和家人一同隐居在伍德斯托克的工作室中。这个位于纽约州北部的城镇,如今已成为了摇滚音乐节的代名词,但在加斯顿的眼中,这里是寄托自己身心的温暖港湾。加斯顿在自己的工作室内


在伍德斯托克,加斯顿没有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束缚,他无拘无束地进行着大胆的实验与全新创作。他甚至开始尝试一些看似属于极简抽象主义的作品:这些纯粹由黑白的点、线、面构成的作品被称为“纯粹素描”(Pure Drawings)。

加斯顿60年代作品


但这些极简的作品,因为加斯顿自始至终对“讲故事”的执着,被赋予了具象的色彩。“如今,我的绘画创作越来越简单,但仍在讲述故事。我无法放弃讲故事,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叶形还是圆形。”不管是抽象时期,还是在探索具象,加斯顿还是罗斯科口中“最会讲故事的人”。


粉色时代


菲利普·加斯顿《The Studio》,1969年


终于,重生的加斯顿带着自己的全新作品重返纽约。1970年,他于纽约马乐伯画廊举办了自己的展览。这些与加斯顿以往截然不同的作品震惊了整个艺术圈:人们无法接受不画抽象的加斯顿。批评、讽刺甚至是谩骂的声音将他湮没。菲利普·加斯顿《Painter in Bed》菲利普·加斯顿《Cornered》


有的评论家将他颠覆性的转变,称之为“一种幻觉”或是“欺骗”。不仅仅是艺术圈,甚至是加斯顿身边的朋友都对他这样的改变表示不理解。他的挚友作曲家莫顿·菲尔德曼甚至和他因此而绝交。加斯顿作品


但身处风暴中心的加斯顿并不在意。他很满足,画中扭曲的具象事物终于能够将他深藏心底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小颠沛流离,不断逃亡的家庭;父亲去世时,自己发现了尸体;亲哥哥遭遇车祸失去了双腿,最终离世......加斯顿的生活从不是美满的,但直到现在,我们才能了解到。菲利普·加斯顿《The Drive》菲利普·加斯顿《Farnesina Garden Rome》


大面积的粉色成为了他最后一个艺术创作巅峰期的代表元素。粉色中的不安、压抑、惶恐呼之欲出,粗暴直接的笔触让具象的椅子、肢体、螺丝钉等事物呈现出了全新的姿态。极为私密的情绪在画面中蔓延开来,这些作品成为了加斯顿个人坦白、自我暴露的一块净土。菲利普·加斯顿《殉道者》


此时的加斯顿不再为抽象的表达而画,也不为自由或纯粹而画,他是在为自己作画。直到1980年他因心脏病突然离世,世人都没有接受他的改变。但加斯顿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只要能够真正在绘画中找到表达的自由,那他便没有遗憾了。菲利普·加斯顿《City》菲利普·加斯顿《Painter's Forms》


从抽象表现主义的推动者,到毅然决然回归具象的独行者,加斯顿的一生不断寻求突破与改变。能放弃所有的名声与财富,不顾外界的讽刺与不解,这种为了自由付出的代价不是所有艺术家都能承担的。而加斯顿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拥有这样的勇气与果敢。

菲利普·加斯顿《Aggressor》,197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