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昵称28056923 2018-01-09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般理解为不惜花费一生的时间,脚踏实地做好一件有意义的事,无愧于人生的意义。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在中国古代,智者们普遍认为一个人要完善独立的人格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必须终身勤勉、锲而不舍,要通过不断的“事上磨练”,参与社会实践。并把“大器晚成”作为一生戒骄戒躁的座右铭。《老子·第四十一章》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这就把“道”放在一个最高的位置,认为只有“道”才能赋予万事万物以灵气,并成全万事万物以善始善终。

也就是说,在追求完成一个具体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独立的人格,从“修器”向“修道”的过程转变,不断提升看待事物的境界。并把整个过程作为一个人一生值得坚持的事业。因此,古代许多的学派,虽然理论纷呈,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完善独立的人格,目标都指向“道”。

古人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经·系辞》)”。因此,“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究竟是选择修“器”,还是修“道”,定位不同,起点不同,人生的格局也就不同。

人生的基本意义就是活着,而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不仅活着还能至少做成一件与众不同并具有社会价值的事。因此,要回答“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疑问,需要通过二个层面,一是做事情的人,二是事情本身。而且,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缺少一个因素,这个问题就不存在。

就做事情的人而言,首先要有底线思维意识。这就是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并能够靠自己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当然,不是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就一定能成为怎样的人。人生的定位并不是盲目和虚幻的,必须与自己现有条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即使最初位于社会底层,也应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找到合适的起点,对普通人而言就要从如何养活自己开始。一个连自己也养不活的人,奢谈人生意义都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其次,要有准备意识。任何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预备的,有了机会还要看你能否接得住,能否持续下去。因此,看似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但是为了做好这一件事,还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时刻准备着。就连孔老夫子也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道”的难以寻觅,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闻道”作铺垫,作准备。

就被选择的事情而言,“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表明,这件事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这件事本身似乎具有生命,需要不断地完善它、补充它,通过这件事能够完整地体现人生价值。

一般人认为做一件事需要有恒心毅力,但是又总是挡不住自己的偷懒习惯。产生的疑问就是“为什么能坚持做一件事?”。确实,当把所做的一件事仅仅当作一件具体的事,在漫长的过程中将由于价值观的转变难以坚持。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本质在于通过做成一件事而经历一个完善独立人格的过程。当一件具体的事不足以磨砺人生,不足以磨砺心志,那么这件具体的事也自然扩展成一个更大范围的事,直至足以完善独立的人格为止。纵观历史上的成功人士,看似从事十分普通的事情,却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青史留名,其根本原因也在于立足点的不同。明代王阳明先生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传习录》下卷)。而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更加直白地告诫道“成功和失败都是一种磨难”。也就是说,做一件事的评价标准不是只看成功或失败,而是要看对于人格的完善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当然,磨难的多寡和程度不是由自己主观去设定,而是无可回避,总是自然而然地与它不期而遇。并不是经过较大的磨难就一定能走向成功,而是面对磨难要泰然处之,从容应对,不怨天尤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因一时的成功而止步,也不因一时的失败而退却。也就是说,“做事”是形式,“做人”才是根本。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人生苦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定一个目标,不为功名利禄的诱惑而动心。《菜根谭》说“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必胜非勇,能胜能不胜之谓勇”。明代王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皆为至理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