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惯了在石头和木头上雕刻的各种美丽图案,但是你见过在灯泡上雕刻的吗?1月6日,山西运城盐湖区66岁的刘玉华老人,用电钻在薄薄的灯泡壁上清晰的刻画着“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以及在灯泡底部刻有“梅、兰、竹、菊”四个字,让人不禁称奇。 古典式根艺台灯、笔架,形状各异的石头摆满了客厅;阳台上还有自己设计的小型假山和喷泉……初到刘玉华家里,还以为来到小型根艺、奇石展览馆。刘玉华老人年过六旬,平时喜欢收藏艺术品、摄影、雕刻,每天戴着500多度的老花镜进行艺术创作,家中收藏了上百件艺术品。图为,刘玉华老人展示自己在深山找到的纯天然“飞天英雄”根雕。 刘玉华今年66岁,由于父母早年在四川宜宾从事革命工作,他就出生在了宜宾。11岁时,刘玉华随父母回到老家夏县定居。尽管他在运城生活了50多个年头,但话语中还是有些“南方口音”,不像地道的夏县人。 刘玉华从小就喜欢艺术,喜欢大自然,尤其是对奇石和根艺很感兴趣。图为,刘玉华老人用电钻在薄薄的灯泡壁上创作。 1970年,18岁的刘玉华被分配到夏县邮政局工作,负责给山区群众投递报纸,传送信件包裹。“山区不方便骑自行车,只能步行。我平均每天步行60里地,服务4个大队。”刘玉华说,山区道路崎岖不平,但有很多优美、奇异的景色,从那时候起,他就四处留心发现自然界的美。每次见到造型奇特的天然树根、天然奇石,他就用笔记录下来,梦想有一天能把他们收集起来。图为,刘玉华老人用毛笔现在灯泡上勾勒轮廓。 2007年,55岁的刘玉华从夏县邮政局退休。退休后,他比以前更忙了,常常带着干粮,前往中条山采风。“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心愿,就是要回到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找到那些天然奇石和根艺,让这些珍贵的物件实现它们的价值,让人们发现他们的美。”刘玉华根据以前标记的地点将那些记录在纸上的“宝贝”一个一个运回了家。图为,刘玉华老人用电钻在薄薄的灯泡壁上创作。 两个多月前,刘玉华突发脑梗,出院不久,他就前往盐湖区文化馆学习绘画。“我学习绘画是为了让自己恢复更快一些,也是为了让自己的老年生活能够过得更有意义。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老年人要有丰富的娱乐生活,不能得过且过,没有追求。”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一共参加了十三次绘画课。 老师教的是兰草,刘玉华却在家练习画人物肖像,老师在纸上作画,刘玉华却别出心裁,想要在灯泡上作画,觉得在纸上画太容易,提不起兴趣,想要自己创新,提高难度。于是他购买了20个灯泡,找出平时给石头钻孔的金刚钻,用在文化馆学习到的绘画技巧,结合自己之前从古书摊上收集整理的绘画作品进行创作。 “微雕艺术和在平板玻璃上雕刻不同,灯泡的玻璃比较薄,雕刻难度大。弄不好就失败了,下手重了容易碎,轻了容易打滑。但是,难度再大,我也要把作品的艺术美感展现出来。”刘玉华说,每次雕刻前,都要先用毛笔在灯泡表面勾勒线条,需要花费半个小时,出现一点失误就要重头再来,时间长了眼睛就酸涩发胀。为了在灯泡上雕刻,眼睛已花的他不得不带上两个老花镜进行创作。 从灵感到创作成功,花费了三天时间,损坏了18个灯泡,直到最后才成功一个。刘玉华说,他要向大家证明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刘玉华说,“不怕人老,就怕心老。”老年人只要心态好,有追求,也能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我觉得老年人的时间寸时寸金,不能荒废。”刘玉华说,现在经常感觉时间不够用,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今后他还会尝试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他还有一个心愿,希望将来有机会把这些艺术品进行义卖,把钱捐赠给需要帮助的残疾老人。图为,刘玉华展示自己用电钻在灯泡上雕刻的作品。 ![]() 据了解,这枚雕刻成功的灯泡耗时三个半小时,刘玉华从开始在灯泡上雕刻到最后完成作品耗时十天时间。图为,刘玉华展示自己用电钻在灯泡底部雕刻的“梅、兰、竹、菊”四个字。 ![]() 刘玉华收集的奇石、根艺中,有两个“凤凰”造型,一个是天然奇石,一个是天然树根。两只“凤凰”有头有尾,代表河东“凤凰城”文化元素,在老人的稍加修饰下,栩栩如生,曾参加2017年春节在关王庙举办的“春节文化展”。2012年,刘玉华在运城康杰中学举办了艺术作品展览,并捐赠给康杰中学47件根艺、摄影作品11件、奇石2块。“我把这些艺术品捐赠出去,是为了让它们能实现更大的价值,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它们。”
|
|
来自: KyunraWang >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