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已不存 现在连城村主体部分所在的连城,除了鲁土司衙门、妙因寺、显教寺等古建筑群,部分民居院落,及主要街巷外,多已不是明清时格局。据搜集老人回忆,结合实地勘察,大致可知1958年前后,连城的总体格局。 连城四周城墙全备:北城墙即是今衙门建筑群北至;南城墙距衙门照壁百米左右;西城墙至今西街灯山处;东城墙至今连城供销社东街道东侧。四墙相连,基本方正,城墙四角出圆形戍台。东、西、南三面城墙开门,上有城楼。东城门楼位于今连城供销商场楼东门正对街道上的张家门楼右侧,西城门楼位于今西门通崖头坡路处,南城门楼位于今南门田家范家宅院间,南城门嵌“王国屏藩”石匾。南城门外修筑瓮城,西向开门。四门楼旧制今已不存,但名称仍旧。城墙及其附属建筑自1958年前后起陆续拆毁。北城墙于六十年代末被局部后移改造成提灌水坝,至今弃用。故北城墙尚余残迹360多米,其墙底宽 4.5米 ,高12至13米,夯层厚20厘米左右。由此大体可知其它三面城墙的规模。城墙在拆毁时,墙体间有明显的先后夯筑夹层。经考证,此城是明初起在原宋代南宗堡、大同堡旧址上改造而成。
城内有东、西两座灯山。今新建的西街灯山就在原西灯山旧址。东灯山位于今东街东口与九十年代新开市场口交接处,已不见遗迹。灯山为二层阁楼式建筑,高约六七米,东灯山供有观世音菩萨,西灯山供有长寿佛。灯山正面设有摆放灯具的支架。地方有习俗,每逢节庆时,如春节,元宵,二月二,八月十五等,便在灯山燃灯数百盏,摆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元旦”、“太平”等字样,尔时,灯火辉煌,民众聚集,闹社火,耍狮子,节日气氛浓郁。东、西灯山间有街道连接,并从衙门照壁后绕行,形成连城的东西向主干街道。该街道并不笔直,而是北向衙门呈弧形,该布局别具一格,有人认为它是连城的腰带,大照壁则是带扣,东西灯山是两端带钩,故而有人称街道为玉带街。也有人说,此街如弓,南街似箭,别有寓意。以此街为界,北部大部分为鲁土司建筑群,以南为民居。有一条北南向街道从大照壁东侧起直通南城门。以南部分由两条东西向街巷划分,即显教寺巷道(西侧不通底)和南城墙巷子。这两条街巷至今基本未变。因而,整个连城形成三横一纵的主体街道格局。 1958 年前后,玉带街以北,鲁土司建筑群中,还有一些今已不存或者变迁的建筑。在今牌坊和照壁间原建有东、西辕门,辅以拒马叉子连接照壁和牌坊。照壁前还曾有两个高大旗杆,悬“威震番夷”红旗。牌坊以北左右两翼原有东、西吹鼓楼,用于门卫传讯、用膳奏乐和打更。现在辕门、东西吹鼓楼、旗杆均已不存。 在今官园东南,现镇幼儿园南侧街道民宅处,原有直接对外的官园出入门。官园内北城墙角处,今连城卫生院内,还有与官园同时修建的土地庙,仅单座建筑,解放前已迁出城墙,在城墙与民门公路交接处。今官园绿照亭东侧有牡丹池,正前方有戏台,后方城墙上有三官楼,楼前有山字石,中有曲径幽洞可上三官楼,解放前均已被拆除。有人说三官楼象征一顶乌纱帽。土司官园内种植有椿、榆、核桃等六株数百年古树,象征南斗六星,连城东门外道路两旁有据传明初所植的七株巨大的吊柳树,东门外四株,向长流水坡方向三株,呈北斗分布,象征北斗七星,人称“七星柳”,它们组成左辅右弼,拱卫紫微星——官园八卦亭。“七星柳”下浓荫连片,摊点散布,真是“夹道浓荫断复连,青旆摇曳树中悬”(清人杜其昌诗句)。解放后尚存五株,今只有官园内三株核桃树,古柳不存。 此外,旧时在今牌坊西侧至大堂西耳房之间,由南向北还依次建有粮仓、马号、中军院等附属建筑。最南端粮仓院在牌坊西侧临街建造,解放前曾由土司出卖给赵姓。中部马号院正房、东西厢房各五间。粮仓院、马号院后皆被永登县公安局连城派出所拆除,建成派出所新办公楼,今又重新恢复修建。后部中军院,在妙因寺山门东侧,现有正房和西厢房。 妙因寺山门西北并排修建有厨房和数间僧房,直至大经堂处另辟角门供出入,此角门后搬迁至现山门外西南墙根处。另外,在大经堂的北面原建有鲁迦囊、支迦囊、石迦囊、本康等八十余间,供活佛和喇嘛居住,1958 年后所有囊欠、佛塔均被拆除。支迦囊紧邻大经堂,一进三院,正房七间,前置东、西厢房六间和马号三间。支迦囊东是石迦囊,它只有三间,西侧三间是法台房,东三间是僧官房。支迦囊、石迦囊后直到北城墙的大片区域是鲁迦囊,鲁迦囊并置东、西二院,西院正房、厢房均七间,院内中央并置三座二十多米高的大佛塔,四角建四个大本康(一种类似佛塔的建筑,呈立方体,有的四周有走廊,有的人可进入其中走转,宗教上起安镇地方的作用),东院主要有马号八间以及数间油果房。 今妙因寺西侧,原连城镇中心小学校园,是鲁土司的教场。教场上,出妙因寺角门稍北有一个大戏台。教场以北建有五神宫(也称妈祖庙,妈祖信仰据说是八世土司鲁光祖自南京带来)。五神宫处于妙因寺的西侧,教场后部,北城墙之前,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南侧由山门及戏台进入内院,戏台后对称建有东、西配殿和厢房,东厢房即是东岳庙,中轴线最后是正殿和前殿,均面阔五间。可知,五神宫是一处颇具规模的道教建筑,六十年代拆除,今荡然无存。光绪三十二年(1906)连城创办义学,地点在五神宫。民国十三年,利用五神宫及教场建成连城高级小学(平番县第三高等小学)。 山陕木商开业贺幛 南城门瓮城外正对山陕会馆,再南为鲁土司的演兵场(大教场),演兵场方正平整宽广,四周杨树林立,原建有大演武厅,已拆毁。会馆是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多由工商各行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协调关系,联络感情而建。连城山陕会馆即为山陕商人所建。南城墙南侧即是山陕会馆照壁,由此开始,整组建筑群由北向南沿中轴线依次布置有山门、戏台、拜殿及关公殿,拜殿的东西配殿对称布置土主庙和山神庙,关公殿左、右耳房布置火神庙和妈祖庙。今关帝庙(老爷庙)和连城村戏台,大致就是原会馆旧址。 城内教场以西,玉带街以南,基本为民居,所居者多为与土司有一定关系之家,多经商少务农。城东门外是旧大路,基本是今民门公路。大路东西两侧,南城墙外,北城墙外(城背后),西城墙外,也散居有一些民居,外来人居多,且多务农。城内外民居,多是土木结构普通建筑,与土司官式建筑群形成巨大反差,阶级分明。也有一些家产殷实或身份特殊的人家,庭院四合,布局合理,装饰优良。
明清时连城是个手工业和商业较为集中的繁华镇子,许多农户也是农商兼顾,加之连城林区出产各种木材、药材、山货等,城里头东西街、南街,东门外大路两边,店铺林立,摊点集中,商业兴隆。连城成了八宝川和东西山区民众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集散地。至解放前,市况萧条,商号等所剩无几。有木商“祥泰公”(陕西韩城柳氏“祥泰公”是清末、民国兰州木商业“老大”,连城分厂是其最大分号。柳氏私宅“柳合山堂”位于今兰州市七里河五星坪)、“福兴成”、“天德公”、“世裕家”等大小十余家。有日用百货店铺孙家“福德和”、张家“德顺魁”、孙家“永盛祥”、吕家“万顺公”、钱家“万和成”、黄家“福源涌”、田家“永成元”、孙家“义兴成”、范家“福顺和”、鲁土司的“泉盛涌”等字号四五十家。有雷家“星兴德”、杨家“星兴堂”等六七家药铺。还有饭馆、典当铺、旅店、待招(剃头)等众多。沿街道旁,七星柳下,摊点很多。家庭手工业作坊分布民间,有鲁家纺织、周家水烟坊、孙高王石四炉烟家的生铁铸造、梁杨闫三家的烧酒坊、李家黄酒坊、张徐来袁四家的染坊、吕鲁姬闫王等家的醋坊、鲁赵常李何朱等家的油磨坊、柯靳何支王等家的铁匠、钱缪卜杨四家的银匠、刘瞿二家铜匠、钱石钱龚等家的石匠、田周索常高家的香坊、赵家纸炮坊、巨满二家寿衣店等等。旧时有人趣说,连城是“金盆养鱼倒淌水”之地,意思是连城川低平,上不到长流水坡,下不到浪排闇门沟坡,看不到连城;也说外来连城的人,生意好做,就是带不走财产。清末连城内共有约百余户人家,“过专商业颇盛,非窑街可比”。 旧时的民生、政教、工商等,是新时代连城文化的历史根源。抚今追昔,感受这从破旧立新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迁,我们也必将看到古镇连城的美好未来! ( 2011年10月)
东门之杨 2018年1月8日
|
|
来自: 昵称10079158 >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