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风、痨、臌、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绝症”。这“四大绝症”,简单说就是现代医学上的中风、肺结核、肝癌和食道癌之类。现代医学的发达,古代“四大绝症”的前两个基本解决,后两者所属的癌症还有待新有科学进步。 古代科技不发达,人类生存条件恶劣,死亡率很高,导致平均寿命很低。据林万孝《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大约是:夏、商时期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 护士 对于古代平民来说,死因很多,并且没有文献记载。女子死于难产的,则是难以统计。有文献记载的,自然是些名人、达官显贵。但留在正史或相关史料中,古人的死因竟大出人们所料,并非古代的“四大绝症”中的“风、痨、臌、膈”,,而是“疽发背而死”: 孟浩然 《史记》:范增、周丘; 《后汉书》:朱穆、盖勋、刘焉、刘表; 《三国志》:曹休; 《晋书》:庾翼; 《宋书》:刘禹、庾悦、姚绍; 《魏书》:南安王桢、崔亮; 《南史》:萧明; 《北史》:王勇、王士隆; 《旧唐书》:张守珪、李洧、韩简; 《新唐书》:孟浩然、薛存庆; 《旧五代史》:阎宝、龙敏、和凝、胡进思; 《宋史》:韩令坤、张澹、何继筠、卞衮、明镐、唐介、王雱、种谔、宗泽、刘羲叟、张嵲、周克明、符惟忠、曾觌、留从效; 《金史》:田琢、移剌瑗; 《辽史》:萧陶隗; 《明史》:徐达、朱恩鑙、何申、李鋐、王鸿儒、杨一清、毛伯温、仇鸾、张慎言、张宗琏; 《清史稿》:庄元辰、姚启圣、朱善张、张曜…… 姚启圣/剧照 “疽”是一种什么病,这么可怕?《说文解字·疒部》:“疽,久痈也。”“痈,肿也。”痈是人体上较大的肿块,久痈引起溃烂即为疽。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总论》云:“五脏不调则致疽,疽者肿结皮,强如牛领之皮;六腑不和则致痈,痈者肿结薄以泽是也……腑脏不调和而腠理开,受于风寒,折于血则结聚成肿,深则为疽,浅乃为痈。” 南宋李迅《集验背疽方·察疽发有内外之别》云:“初发疽时,不拘小大,身体无热,自觉倦怠,生疽处亦不热。数日之间,渐渐开大,不肿不高,不疼不痛,低陷而坏烂。破后,肉紫黑色,此为内发。有此证者,未发见之先,脏府已先溃烂,百人百不救,虽有神仙药,亦付之无可奈何。” 古人所称的痈危害性不大,疽则危害性极大,疽发病时,脏器已溃烂,根本无法医治,死亡率高。《诸病源候总论》云:“疽重于痈,发者多死。” 据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疽可以发在身上的任何部位,然疽发于背部以外区域,有医治的可能。“疽发背”,治愈的可能极小,几乎就是绝症。“风、痨、臌、膈”在古代亦为民间咒骂用语,“疽发背”则淡化了这种色彩。 但是,史书所载死于“疽发背”的历史名人,死因也并不可信。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一生著述400余万言,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明亡后,方以智出家为僧。康熙十年(1671年),方以智因粤事牵连被捕解往广东,途经江西万安惶恐滩头,因疽发卒于舟中。 方以智 其实,方以智并非“疽发背而死”。著名学者余英时在《方以智晚节考》认为,方以智行至惶恐滩头时,想起前朝文天祥事迹,自沉于江殉国。用古代的绝症作为死因,方以智的后人得以保全…… 女子柔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