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老军垦的故事(四) 作者:鲁玲 鲁敏

 阿福根 2018-01-10

1957年,全国'反右'运动开始了,也不例外,每个人都卷入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去,都要写思想汇报,开展批评、相互揭发'右派'言行。当运动进入尾声,又开始了机关精简人员,当时工程支队有子弟小学,由于师资缺乏,组织决定我到子弟小学教书育人。那时学校设在温宿县城边,教室是解放前俄国人盖的,十分结实,铺有木地板,门窗高大、采光很好,带有走廊,室内有高大的壁炉。学校生源大部分都是工程支队的子弟和服刑人员的子女,学生全部寄宿在学校,只有寒暑假回家,每个班级都有专职阿姨照顾生活,学生们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保障。

温宿县是一个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的小城,也是维吾尔族同胞们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到处是郁郁葱葱的果木,清澈的潺潺渠水,产杏子、葡萄、苹果,水稻远近闻名,气候宜人,水资源丰富,比起兵团人开发的戈壁荒滩有着天壤之别。

子弟小学的学生一入学,学习、生活都交给学校的老师、阿姨。那时我看一遍花名册点完名基本上就能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姓名。除了上课之外,还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情况,因为他们远离父母,老师就是他们的依靠,要及时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有个五年级的刘姓同学,从湖北来疆,个性倔强,经常和同学们争吵,随便拿同学的东西,有一次和同学吵架后一个人出走,跑到果园,全校老师出动,找了个遍,最后还是他自己回来了。为此我专门找他谈心,得知他没有母亲,千里迢迢来到新疆,人生地不熟,感到寂寞,经常想念妈妈。我鼓励班上的同学主动接近他,和他一起玩,他很快改变了恶习,融入到同学中去。


那时革命丛书'红旗飘飘'刚出版,这是本记录了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回忆录,故事非常感人,讲完课后,我给他们讲书中的英雄,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树立起革命的人生观,以英雄为榜样,以父辈为榜样。

1958年底,工程大队又接受了新的任务,开垦万古荒原塔里木,并在塔里木河上建立了第一座木桥,我们随学校迁至塔里木河南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