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译《德道经·道经》第三章( 帛书本) 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甲骨文中与“丕”字形相同,金文中字形相似。《德道经》中多为“丕”义。或因形似而誤释。此章中义同“丕”,义大,很,特别。“上”:甲骨文形为下面一长横,上面一短横,表示在上面。此处有两义,一为上面,指高位,社会的上层。一为使其上到上层,有尊崇提高义。《说文》:“上,高也。”,《诗·大雅·文王》:“文王在上。”《诗·陈风·宛丘》:“宛丘之上兮。”《战国策·秦策》:“上客从赵来。”《战国策·齐策》:“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孙子·谋攻》:“全国为上。”《诗·邶风·燕燕》:“下上其音。”“贤”:甲骨文形,左为如竖眼的“臣”字,右如手,本义当为有才能会做事的臣子。亦如今之真“精英”。《说文》:“贤,多才也。”《玉篇》:“有善行也。”《周礼·太宰》:“三曰进贤。”《庄子·徐无鬼》:“以财分人之谓贤。”《礼记·投壶》:“某贤于某若干纯。”“民”:甲骨文形上面似一只正视的眼睛,下面似一变形的手直指眼球,金文中上面的眼没有了眼球,下面变成了锥形刺向眼睛。据说本义为被刺瞎一只眼睛的奴隶。此处义所有的人。《说文》:“民,众萌也。”《广雅》:“民氓也。”《诗·大雅·瞻卬》:“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书·咸有一德》:“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治。”《礼记·缁衣》:“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不上贤,使民不争”义即大力、大张旗鼓地尊崇、提高那些有能力会做事所谓贤能的人到高人一等的地位上,这样促使人民大力、努力去争做贤能的人。 ②,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贵”:与贱、便宜相对应,此处有提高稀少难得,因精工费时费力的物品的价位,使其贵重而珍贵。《说文》:“物不贱也。”《玉篇》:“高也,尊也。多价也。”《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商君书·画策》:“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为”:甲骨文形,如手引着立起的似象的动物的鼻子。本义做,作,此处义通“伪”,义假的,不真实的。《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为。”《左传·定公十二年》:“子为不知,我将不坠。”《管子·心术上》:“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枢言》:“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盗”:甲骨文形,如一个站在船上的左向而张开大口的人,对着面前下的两点。本义偷东西,此处义为如今天的仿造,山寨,盗版。在不讲知识产权保护的时代,不失为一种改变稀缺昂贵现象的有积极意义的行为。在春秋时期,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三盗”之一。《说文》:“私利物也。”《荀子·修身》:“窃货为盗。”《荀子·不苟》:“盗名不如盗货。”《诗·大雅·桑柔》:“职盗为寇。”《谷梁传·哀公四年》:“春秋有三盗:微杀大夫,谓之盗;非所取而取之,谓之盗;辟中国之正道而袭利,谓之盗。”“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义即要大力尊贵、看着和高价那些新颖、精致,精细难做的货物,以促使民众去大力、努力仿造、山寨那些不是真正偷盗的货物,以平抑物价。 ③,不见可欲,使民不乱:“见”:甲骨文形如一跪着的人,头如一只大眼睛,义看视。《说文》:“见,视也。”《礼记·大学》:“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又古同“现”,一说是“现”的古字。显露,显现,显摆。《广雅》:“见,示也。”《战国策·燕策》:“图穷而匕首见。”《墨子·公输》:“见我于王。”“可”:与第一章的“可”同义,适可、适当而被认可、承认和接受。“欲”:金文字形左为山谷,右为“欠”,义为像山谷一样难以满足。有的金文右为心,义为心愿如山谷一样。本义为难以满足的愿望,此处义为愿望、期求,想达到,想实现的。《说文》:“欲,贪欲也。”《广雅》:“欲,贪也。”《荀子·正名》:“欲者,情之应也。”《论语·子路》:“无欲速,不见小利,欲速,则不达。”《礼记·曲礼》:“问疾不能遗,不问其所欲。”“乱”:甲骨文形似上下两只相对的手,中间一缕装在架子上的丝,有的在右边向下抽出一根丝,本义为治丝理乱,此处义治理。《说文》:“治之也。”《尔雅》:“乱,治也。”《玉篇》:“理也。”《书·泰誓中》:“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书·皋陶谟》:“乱而敬。。”《书·洛诰》:“四方迪乱,乱为四辅。”《书·梓材》:“厥乱为民。”《书·立政》:“丕乃俾乱之类,皆训治也。”“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义即大力宣扬、呈现和展示那些努力希望、期求成为被人认可和接受的做正当、适可的事情的人和事,促使民众大力、努力地做治理维和的事。 ④,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圣”:甲骨文中有两种字形,一种上面如两手相合,中间或下面一横上如火苗形的“土”字,本义为双手合掌,祭拜土地。另一种上如大耳朵下似立人,或在耳朵左下或右下加一口形。此处为“聖”,同本义为耳大口大,善听能言者,或说聪明睿智的人。《说文》:“聖,通也。”《书·洪范》:“睿作聖。”《管子·四时》:“听信之谓聖。”《诗·邶风·凯风》:“母氏聖善。”《韩非子·五蠹》:“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虚”:甲骨文形,上似虎头,下在象征大地的一横上如爪形,本义当为在虎狼横行之地,空无人迹。此处又义“丘”,高山,高阜。《尔雅》:“虚,空也。”《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周书·文政》:“无虚不败。”《商君书·去強》:“仓府两虚,国弱。”《庄子·天运》:“以游逍遥之虚。”《诗·傭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其”:甲骨文形如簸箕,本义簸箕或簸。此处为代词,代“他”“他们”。是此处的关键字,究竟指代治人者还是被治者,但一直被认为是指被治理的“民”,所以老子也一直被指责为主张施行愚民政策者。其实我认为指代的是善于治理的“聖人”。“心”:甲骨文形如空心的心脏形,金文在其中加如血管之形,本义为人的心脏。此处义思想情绪。《说文》:“人心也,在身之中。”《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诗·小雅·巧言》:“他人之心,予忖度之。”《礼记·大学》:“富盈屋,德盈身,心广体胖。”《左传·召公十九年》:“尽心力以事君。”“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义即所以那些善听能言,聪明睿智的人对民众的治理,像高山大丘一样高阔而虚空自己的心思。 ⑤,实其腹:“实”:甲骨文形上似屋,下如实物和钱贝,本义充实,塞满,又义富、荣,诚、真。《尔雅》:“实,满也,塞也。”《说文》:“实,富也。”《墨子·经上》:“实,荣也。”《广雅》:“实,诚也。”《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礼记·表记》:“其君子尊仁畏义,耻弗轻实。”《仪礼·聘礼》:“庭实设。”“腹”:此字一直被译为肚子,胸腹。其实也是被误读的字。据关于对《离骚·天问》:“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一句考释的作者考证,甲骨文中没有肉字旁的“腹”,只有“复”和加立人的,其义都为往来、重复。“复”的甲骨文形如城邑的方框的上下有门,下面为足形,义就是人在城邑中往来进出。“腹”字是汉时出现的。所以“伯禹腹鲧”不是说大禹是鲧生的或怀抱,而是禹重复鲧去治水,因而屈原问天,禹为什么会有变化而与鲧不同呢。可见老子笔下的“腹”义亦为“重复”,“持续”。“实其腹”义即诚实地充实做满可以往来重复的事,不要去做虚妄不可持续的荒唐事。 ⑥,弱其志:“弱”:甲骨文形如弓弦松弛状,且双弓并立。本义无力,弯曲,松弛。与“强”相对。此处义削弱,使衰败。《说文》:“弱,桡曲也。”《正字通》:“弱,衰也。”《左传·昭公三年》:“姜族弱矣,而妫将始昌。”《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专祸楚国,弱寡王室。”《韩非子·难一》:“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志”:金文字形上为“之”下为“心”,“之”义“往”,即心欲前往。此处同本义即心愿,意趣。《说文》:“志,意也。”《春秋·说题解》:“思虑为志。”《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弱其志”义即削弱衰减他那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的异想天开的志愿,念想,以致计划规划,政策命令。 ⑦,强其骨:“强”:与“弱”相对。硬,健,壮,大,有力。此处义使坚强。《说文》:“弓有力也。”《广韵》:“强,健也。”《墨子·公输》:“不可谓强。”《战国策·秦策》:“兵革之强。”《礼记·学记》:“强立而不反。”《国语·楚语》:“强忍不义。”“骨”:本义动物的骨头,此处又义事物的主干,中坚,如骨干、骨气。“强其骨”义即像强健他的骨头那样让他努力实现实事求是的可持续的心志愿景,即增强这种骨气。 ⑧,恒:甲骨文形如代表天和地的“二”中间立一月牙形,此处义为如天地日月一样恒常持久。《说文》:“恒,常也。”《孟子·梁惠王上》:“有恒心者也。”《诗·小雅·小明》:“无恒安处。”此处的意思即将上面所说的坚持下去,久而久之。 ⑨,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民”:指民众。“无”:甲骨文字形,似人两手各持如花草的物件起舞,与“舞”同源。金文中又有一字形如“元”的一撇上透至上横,本义因亡失而没有,又义不要。此处义同“舞”,乐舞,乐于。《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知”:义知识,晓得,懂得。又义管理,主持。《说文》:“知,词也。”《玉篇》:“知,识也,觉也。”《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书·皋陶謨》:“知人则哲,能官人。”《庄子·外物》:“心徹为知。”《国语·越语上》:“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又古“智”字,义智慧,理智。《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论语·里仁》:“择不处仁,焉得知。”“夫”:此处义为代词,这个那个。《论语·先进》:“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韩非子·和氏》:“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其”:此处指代包括治人者在内的所有“民”。“敢”:甲骨文形如手持猎具擒野兽。此处义不怕,英勇,有胆量去做。《说文》:“敢,进取也。”《广雅》:“敢,勇也。”《荀子·非十二子》:“刚毅勇敢不以伤人。”《战国策·燕策》:“人不敢与忤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义即习以为常后,促使民众像快乐起舞一样乐于去运用知识和智慧,理智地处理欲望使适可适当而为人们认可和接受。同时也促使他们懂得和知道特别敢于这样做。 ⑩,弗为而已:“弗”:甲骨文形如用绳索将两不规整的棒状物捆在一起。本义矫正,整治。此处又义“不”。《说文》:“弗,撟也。”《韵会》:“弗,违也。”《公羊传注》:“弗者,不之深者也。”《书·尧典》:“绩用弗成。”《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溢,荆人弗知。”《公羊传·桓公十年》:“其言弗迂何?”“为”:通“伪”,此处义虚假,不真实。“弗为而已”义即总结前面所说,其实,就是不弄虚作假,实事求是罢了
11
今译: 大力、大张旗鼓地尊崇和尊重贤能的会做事肯做事的人才,把他们推上社会的上层,以此促使民众大力地努力去争做会做事肯做事的贤能的人才。大力、特别地提高高技术含量,精工高质量的稀罕难得的货物的价位和品位,使民众大力、努力去学习、模仿制作不属真正偷盗的物品。大力、努力宣扬、呈现和展示那些想做且实干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事情的人和事,促使民众大力、努力参与治理维和。所以那些善听能言、聪明睿智的人的治理方法是:像大山高丘一样高瞻远瞩而弱化虚空自己的任性、一厢情愿的心思;充实做满那些实实在在的能往复可持续的事业;抑制、衰弱那些不切实际的豪情壮志;还要努力增强这样做的骨气。这样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会促使民众像欢乐起舞一样乐于运用智慧,理智地处理欲望,去做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事情。同时也促使他们特别敢于这样去做。其实就是用管控矫正的方法使其实事求是,不去弄虚作假罢了。也就会像欢乐起舞一样乐于大治了。 |
|
来自: liuhuirong > 《道 德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