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剩”女还是“圣”女?-从心理学视角解读(下)

 jqjb2vl0ybntdo 2018-01-10

本文约2200字,大约需要占用您6分钟左右。

书接上回。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分析,造成女性朋友在择偶方面选择延迟满足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独立的经济能力增强了女性的择偶资本

纵观整个社会阶段的发展,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男性依靠体力掌握着经济的主导权,进而在社会生存、择偶方面占据着主导位置。虽说在某种特殊程度上,女性是择偶行为的主宰者,虽说生命的延续一直以女性的子宫为基础,但实际上,女性在择偶过程中并没有占据与其身体构造相匹配的地位。

在远古时代、奴隶时代和封建时代,女性更多的时候是作为男性的附庸存在,所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女性的整体社会地位。即使在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唐朝,立女户(女性自己到官府单独立户口,表示不依附于母族或夫族)也是一件让人非议的事情。所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女性很难在经济和其他方面独立出来。

然而,自从进入脑力时代,男性的体能优势不再显著,女性开始和男性一样有了经济独立、独自生存的能力。所以,无论是择偶前、还是择偶后,经济独立的女性在男性面前的底气越来越足。单亲妈妈宁愿自己带孩子也要离婚的社会现象,就是大量鲜明的例子。

医学的进步提供了女性延迟婚姻的重要条件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经济生活的发展,女性可以通过运动、化妆、保养、医美等法宝,使自己的颜值长时间维持在一个“青春”的水平,这对天性看重女性年轻、貌美的男性,增加了持续的诱惑,也为女性延迟婚姻计划创造了可能。比如,著名演员刘晓庆在其58岁时开启了她的第四段婚姻,恐怕跟她的青春状态也是不无关系的。

进化心理学发现,自身的择偶资本越强,对异性就拥有越多的选择权。既经济独立又颜值在线,这种状态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女性的择偶资本和心理优势,促使很多女性在寻找配偶的时候,选择“宁缺毋滥、绝不将就”的策略。她们不愿过早结婚、随便找个人嫁掉,所以主动选择延迟满足,自然也就越难脱离单身的状态。

近乎完美的择偶标准提升了女性的择偶难度

复旦大学团委曾经在校园里做过一个调查,询问女生“什么样气质的男生比较吸引你?”统计结果发现,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进、幽默、绅士。

为什么会是这三个特质入选?其实也不难理解,让我们来解读一下:“上进”意味着男生未来有可能通过努力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幽默”意味着较高的情商,可以机智地化解尴尬局面,这种优秀品质有助于男性在职场的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男性发展出融洽的人际关系,拥有上佳人脉;“绅士”意味着男生彬彬有礼、家教良好,同时在财务支出方面比较大方,不会斤斤计较。试问一下,有上进心、有人脉关系、脾气又好、家境又好、对女朋友还大方,满足这些条件的男生,怎么会不获得女生的青睐呢?

当然,每个人都有寻找完美另一半的本能倾向,特别是当一方具有优势的择偶资本时,就会以更加挑剔严格的标准去选择另一方。但是,如今一些女性朋友的择偶标准过于苛刻、十分具体、趋向完美,不是抱着“三长补两短”的心理,而是打着灯笼寻找“十项全能”,不仅要求人帅、性格好、还要有钱、空闲时间多,众多条件,反复权衡,自己都挑花了眼——浪漫的人靠不住,靠得住的人不出门;有才的人长得丑,长得帅的人不挣钱;挣钱多的人不顾家,太顾家的人没出息;有出息的人不浪漫......

一圈找下来,全世界竟然没有一个男人达标!于是女性们悲愤了:找一个伴侣咋就那么难?找不到心仪的“白马王子”,我宁可保持单身!这就像决策心理学里提到的“布里丹效应”,说的是一头饥饿至极的小毛驴,楞是站在两捆差不多的草料面前,不知道应该如何挑选、自己该动嘴先吃哪一个,最后竟然活生生的被饿死了。

现代自由恋爱让女性产生期待错觉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问过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不能走回头路,只有一次机会摘一颗最好的麦穗回来。于是柏拉图充满信心地出发了。过了半天,他垂头丧气、两手空空地回来了,告诉老师:“途中倒是看到过貌似不错的麦穗,但由于只有一次机会,不知道它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只好放弃,直到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这就是爱情,爱情是一种理想,而且很容易错过。”

这个小故事很真实的反映了当代许多女性找配偶的爱情观。理论上,自由恋爱可以给女性提供和任何一个男性谈恋爱的机会,但在现实中,这又是不可能的,结果是绝对的自由导致了绝对的不自由。

于是,许多女性就会给自己设定条件,用来筛选、筛选、不断地筛选,再加上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交通便利,更是给予女性无限希望——只要我不停寻找,相信那颗最好的“麦穗”就在前方,我终会遇到一个集所有优点于一身的配偶。殊不知,这个“他”在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从这个角度看,自由择偶可能降低了择偶速度,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在等待中寻求延迟满足。

写在最后的祝福

当然,对于大龄未婚女青年“剩”下的原因,肯定不止前面分享的几种,我们对一部分“三高剩女”心态的解读,也势必不能代表所有的大龄未婚女性。连续撰文两篇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把大龄未婚女青年看作一群“特殊”的存在,更不要以冷冰冰的字眼“剩女”来称呼她们。

无论怎样,一个信奉“婚姻至上”乃至“婚姻是人生唯一幸福通道”的社会,是缺乏想象力的;一个叫着“剩女光荣”的社会,同样是乏味而无力的。“三高剩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有信念的“单身贵族”,是一群不肯放弃自己择偶标准的“圣女”。

社会发展至今,尊重他人的选择,理解社会的多样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作者介绍

王明姬,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客座教授,长期受聘为多家组织的管理咨询顾问,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

姚兵,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生/心理咨询师/税务师/会计师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