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骨碎补

 六阿哥哥 2018-01-10



中药骨碎补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的干燥根茎。又名猴姜、胡孙姜、石毛姜、石庵 。 功能主治补肾强骨,续伤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

骨碎补始载于唐朝的《本草拾遗》,“藏器曰∶岭南虔(今江西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亦有之。叶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于木。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从古文献资料上整理来看,历代本草记载的骨碎补并非槲蕨基源这一种,有海州骨碎补,大叶骨碎补,中华槲蕨,石莲姜槲蕨等,但是总体上还是以现在植物槲蕨为主,为古今用药的主流品种,中药骨碎补原植物槲蕨古今较为一致。


附生树干上的槲蕨


槲蕨为多年生附生草本,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或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极少生于泥土之上,其根状茎,密被鳞片;鳞片斜升,叶有二型,基生不育叶和能育叶,成年后的能育叶背面产生孢子囊,可以传播繁殖,其根茎也可以掰段,进行繁殖。


附生岩石上的槲蕨


着生于腐殖质土上的槲蕨。能育叶大,有柄,长圆形,互生羽状深裂,绿色。


成年叶片下面沿主脉两侧有2~3行孢子囊群


春季刚长出的绿色不育叶


基生不育叶圆形,基部心形,浅裂至叶片宽度的1/3,边缘全缘


槲蕨不育叶短小掌裂,无柄,黄绿色(水分充足的时候),干燥水少不足时,叶片黄褐色,干膜质。不育叶能积聚攀附植物上的枯枝落叶,也能尘土和雨水,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变成腐殖质,供植物体生长,因此又名腐殖叶;干旱的时候覆盖在根茎上,又能为保护根茎,减少水分蒸发,冬季的 又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防冻的作用,它虽不起眼,不育叶却一直为能育叶默默地付出。


去除不育叶后,根茎呈扁平长条状,多弯曲,有分枝,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的小鳞片


槲蕨附生于海拔200-1800m的林中岩石或树干上,偶生于墙缝。多产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因为骨碎补野生资源蕴含量比较丰富,并全年均可采挖,现在中药骨碎补均为采挖野生资源使用,尚未有人工进行规模化种植。主要来源于四川省达州市、南充市,湖北省利川市,贵州铜仁市产地野生采挖供应。在当地药材收购站进行收购农民采挖的骨碎补,再流向中药市场。


刮去或火烧燎毛后的鲜骨碎补

鲜品断面黄白色,维管束呈黄色点状,排列成环


山区农民采挖野生骨碎补,再卖往当地药材收购站


中华槲蕨(秦岭槲蕨)


中华槲蕨Drynaria sinicaD iels,在查找中国植物志以及中药资料的时候,一直查不到中华槲蕨,知道后来才知道中华槲蕨,在植物志上的名称是秦岭槲蕨,而中药的相关资料上都称为中华槲蕨,这就是中药上的植物和植物志上的名称不统一造成的不方便,学中药的很少了解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的,也不会了解中药。



秦岭槲蕨通常石生或土生,偶有树上附生。叶也为二型叶,但是基生不育叶,不是常用,比较少见。在原来10版《中国药典》是收录其中华槲蕨同样做骨碎补使用的,后来10版就不再收录了。跌落出“事业单位”的《中国药典》的中华槲蕨也就沦落为中药骨碎补常见的伪品之一了。野生采挖骨碎补的也就避开他了,对它也是个保护作用的好事。


 秦岭槲蕨原植物                        图片来源于:小女子25


孢子囊群在裂片中肋两侧各1行,通直


中华槲蕨(秦岭槲蕨)和槲蕨主要区别就是叶后面的孢子囊群,槲蕨孢子囊群3-4排,而秦岭槲蕨只有2排,且平行通直,秦岭槲蕨能育叶小裂片基部收缩狭窄,且叶头圆钝。而槲蕨基部翅状变宽,叶较尖锐。


秦岭槲蕨的根茎


分布及生境产中国陕西、山西、甘肃、青海、西藏东部、四川、云南。生于山坡林下岩石上,海拔1380-3800米。


大叶骨碎补


大叶骨碎补Davallia formosana Hay来源于骨碎补科,骨碎补属植物。植株高达1米。根状茎粗壮,长而横走,粗达1厘米,密被蓬松的鳞片;叶片比较大,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宽各达60-90厘米,先端渐尖,四回羽状或五回羽裂;与槲蕨很容易进行区分。


产台湾、福建(南靖、上杭)、广东(罗浮山、惠阳、阳春、高州、珠江口沿海岛屿)、海南(五指山、吊罗山、尖峰岭、崖县、儋县)、广西(瑶山、十万大山、靖西、明江、凌乐、武鸣)、云南(思茅、金平)。生于低山山谷的岩石上或树干上,海拔600-700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