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绕在员工身边的六条线

 Confucius365 2018-01-10

围绕在员工身边的六条线

私企内务管理研究/潘文富

十个老板,有八个半老板会说员工不好管,员工这里有毛病那里有问题。其实,客观点来说,大多数老板对员工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不是不好管,而是没有管。

当然,这么说的话肯定有无数老板跳起来抬杠,我们有管理啊,有划分责权利、有岗位职责啊、有考核啊、有规章制度啊、我们还有企业文化呢。而这些所谓的管理,只是一些简单粗放的单方面动作而已。所谓考核,只是把结果直接当成了要求;所谓规章制度,只是笼统的做了些硬性要求;所谓岗位职责,只是大概齐的列举了工作范畴;所谓企业文化,就是试图在培养奴才,或是逼员工喝鸡汤打鸡血;所谓的责权利划分,往往过于理想,或是过于拔高了员工的实际状态。总而言之,就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体系,或只是有些简单且零散的管理动作而已。甚至,有些老板到现在还认为不需要搞什么管理体系,只要员工听我的话,服从我的指令就行了,你以为你是谁啊,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吗?

在没有管理体系的前提下,也就无法实现对员工进行岗位范畴明确,职业技术能力量化,对应的技术辅导培训,明确的工作方向和过程指引,工作中的软硬件匹配与支撑等等,这些都没有,只有靠员工自行发挥了,在老板的心目中,员工最好是能自己想方设法来搞定工作中各种难题,确保达成老板的既定目标,还能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主动考虑到老板还没考虑到的事情,主动为公司做出贡献~~~~~~,怎么可能!员工要是能这样,早自己当老板去了,怎么可能还在这里为你打工呢?!

总而言之,其实就是没有真正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自然也就不可能让员工进入有序有效的工作状态,从而出现各种员工管理问题,也是必然的结果。

绝大多数员工一辈子都是员工,根本原因是无法突破自己,无法给自己建立目标和规划,存在太多的指望和依赖心理,无法控制自己的惰性、容易消极、不可能主动来考虑工作细节、缺乏学习提升意识、缺乏行动力~~~~~,本性就是如此,恐怕是终身无法改变,也是带着这些状态在上班。按说,这也是正常的,员工就是这样的状态,若是遇到一个粗放式管理,或是压根没有管理的老板,那后果可想而知,本来就没规划没进取意识的员工,遇到这样的老板,员工会直接感觉到没人管自己,当前的工作状态混乱,未来茫然,基本上也就是自生自灭了。

员工自己没有规划意识,没有主动进取意识,那就需要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来补上员工自身的缺陷,让员工进入公司所设定的基本轨道,对公司产生安全感,和一定的依赖感,在公司的引导下,逐渐清晰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自己岗位所对应的职业技术结构,持续获得公司所进行技术学习辅导,半主动半被动的持续提升,总而言之,在公司管理体系的推动下,让员工按照既定的轨道一直向前跑,也就是与公司一起前进。而不是仅仅让员工自主自发的跟着公司跑。

当然了,员工是各种各样的,尤其是90后的员工个性越来越多元化,老板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员工来制定管理措施,这就需要公司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通用性,能将各类员工纳入其中,或者能说顾及到大部分员工。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司是一个车间,员工就是一个个工人,进来之后就得进入各自的工位,整套流水线已经设定好了,员工按照设定好的动作和标准流程来做事,不然的话,要么每位员工都需要老板盯着,或是每位员工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那么老板就该疯了。

完整的人事管理体系过于庞大。这里,笔者介绍一个较为基础的人事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六条管理线,将员工包围在其中,初步实现对员工的包围引导作用。这六条线分别是:

一,职业规划线

绝大多数员工自身是缺乏规划能力,即便今天在公司上班,也不知道自己未来究竟要做什么,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要划分成多少个阶段。

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非常有必要,所谓职业发展规划 ,就是帮助员工厘清自己未来的发展轨迹,明确行业、专业、岗位、收入、价值等等具体指标,并按照时间轴划分阶段。虽然只是几张纸一个小时的成本,但却能帮助员工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未来规划,不一定是发展规划,起码也得要是时间规划。

二,技术量化线

员工的工作执行主要依靠职业技术。并且,每个岗位都会有对应的职业技术要求,这个得要把每个岗位的职业技术分解量化,也就是告诉员工,每个岗位,需要具备哪些对应的职业技术,每类职业技术等级需要到什么程度,若是全部都具备,那就是合格的员工,若是缺乏,那就不称职,就得需要通过在职培训来弥补。

三,技术学习线

与技术量化线所对应的,自然就是技术学习这条线了,通过量化评估,缺乏的职业技术需要学习弥补,已经掌握的职业技术要强化,新的职业技术更要学习,在职期间的学习应该是常态化的,与日常工作应该是交织并行关系。

四,定期沟通线

人事管理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而是劳资双方的互动行为,管理工作虽然有规范和硬性的一面,但也要有人性化的一面,老板得要保持与所有员工的定期沟通工作,若是公司人多,则可授权其他管理层干部,保持与所有员工的定期沟通,在这类面对面的单独沟通中,综合评估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回顾职业规划与晋升的实际进度,收集员工的意见反馈。至少,在形式上,可以充分体现出公司对每位员工的尊重。

五,晋升推进线

但凡正常的员工,在进入公司后,自然也想持续向上走,这就涉及到一个晋升问题,老板们虽说都重视这个晋升问题,但在实际行为上却采取的是模糊化措施,只是告诉员工好好干,以后不会亏待你等等,老板说的轻松,员工可是一头雾水,什么叫干的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转换成实质上的提拔晋升,又能晋升到什么程度,绝大多数老板都没说明白,好处不说清楚了,员工怎么敢主动投入。这就需要一套员工晋升系统,将员工的晋升问题全部分解量化,主动告诉员工,具体要做哪些事情,做到什么程度,就能晋升到什么程度,全部说清楚,也方便员工随时核对,自己离晋升还差多少。

六,价值评估与薪资线

员工来公司上班,主要还是奔着收入来的。不过,有两个问题却一直很纠结,一个是我的付出和收入是否是对称的,员工总是认为所拿的工资与自己创造的价值是有差距的。一个是我先主动付出还是公司先对我付出,老板们都喜欢说先好好干,再涨工资,员工们却总想着先涨工资,再好好干。这就需要一套客观的评估体系,来综合员工的实际工作质量,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实际的成果产出,对应的成本消耗和浪费,同类公司同类岗位的产出情况,等多个角度,进行客观的评估分析,作为员工薪资的调整依据和解释说明。

再次强调,管理员工不是发号施令那么简单,员工没有那么多的自觉主动意识,本身更多是被动的,甚至是懒惰的,对自己并没有足够清晰和量化的认识,也没什么发展规划。这需要被引导,成体系立体化的引导,一边是鼓励尊重,一边的持续推动。不然员工就放大自己的惰性,或是被负面的东西所误导。

以上所说的这六条线,虽然还不全面,但也可以基本把员工包围在其中,让员工感觉到公司一直在关注自己,引导自己,能客观的评估分析自己的实际状态,能推动自己一直向前走,自己现在的路乃至未来的路,将逐渐清晰起来,这也就是上班的意义所在。并且,再来对比其他公司仍然简陋粗放的管理模式,对公司的认可度和依赖感将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员工的在职稳定性和工作态度。

作者:潘文富

私营业主出身,经营家族经销商公司多年,期间在数个生产企业兼任业务经理及培训师等职。研究方向为中小型私企的内部管理,主要课题为人事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后台搭建,复转军人进私企等。对私企内部管理所涉及到四百多个课题进行持续拆分,并保持着素材收集和解决方案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