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免疫学总结】免疫耐受

 好大水 2018-01-10


免疫耐受


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及或特异性抗体,从而不能执行免疫应答的现象,称免疫耐受     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耐受原


第一节  免疫耐受的形成及表现


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

⒈胚胎期嵌合体形成中的耐受

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


⒉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胚胎发育期,不成熟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发生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

㈠抗原因素

⒈抗原剂量

抗原剂量过高或过低引起的免疫耐受,称为低带及高带耐受


⒉抗原类型及剂型

单体易激活耐受,多聚体易产生应答  


⒊抗原免疫途径

静脉注射及口服易致全身耐受


⒋抗原持续存在


⒌抗原表位特点

能诱导Treg细胞活化的抗原表位,称为耐受原表位


⒍抗原变异


㈡机体方面的因素

受客观环境因素影响


第二节  免疫耐受机制


中枢耐受 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外周耐受 指成熟T、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显示免疫耐受


一、中枢耐受  

T细胞及B细胞分别在胸腺及骨髓微环境中发育,此间进行阴性选择,启动细胞凋亡,致克隆消除,减少出生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


诱导中枢耐受的抗原:

 1)体内各组织细胞普遍存在的抗原


 2)组织特异性抗原

如部分内分泌相关蛋白,胰岛素、甲状腺球蛋白可表达于胸腺髓质上皮细胞。


二、外周耐受

1.克隆清除及免疫忽视

克隆清除

指体内某些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很高,且外周存在对其有高亲和力的T细胞克隆,一旦与抗原接触后,可经APC提呈,但因这些未经活化的APC表达较少的协同刺激分子,不能产生第二信号,致使此类被自身抗原活化的T细胞发生凋亡,而被克隆清除。


免疫忽视

指体内某些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低,或外周存在的T细胞克隆对其亲和力低,虽由活化的APC提呈,因缺乏第一信号,不足以活化T细胞,表现为自身组织特异性抗原与自身应答性T细胞克隆并存状态,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称为免疫忽视。


2.克隆无能及不活化

绝大多数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太低,不足以活化相应的T细胞。当抗原浓度适宜,自身反应性T细胞与组织细胞MHC-I—自身Ag复合物接触,产生第一信号,但无第二信号,细胞不能充分活化,导致细胞克隆处于无能或不活化状态。


3. 免疫调节细胞的作用

调节性T细胞(Treg):CD4 CD25 Foxp3 ,具有负调节作用,通过细胞间的直接作用,抑制CD8 、CD4 T细胞的应答。


后天诱导Treg细胞和其他类型T细胞,通过分泌IL-10、TGF-β,抑制DC的成熟,抑制Th1、CTL的功能。


4.细胞因子的作用


5.信号转导障碍与免疫耐受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ITIM基序等分子是负信号调控分子,如果这些负调控分子表达不足或缺陷,会破坏免疫耐受,致自身免疫病。


6.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致免疫应答

脑及眼的前房部位为特殊部位,抑制同种异型抗原的组织,不诱导应答,移植物不被排斥,为免疫隔离部位


原因:

①生理屏障

②抑制性细胞因子

③PD-1的负调控作用


第三节  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一、建立免疫耐受

⒈口服免疫原


⒉静脉注射抗原


⒊移植骨髓及胸腺


⒋转染基因


⒌脱敏治疗 抑制IgE产生


⒍防止感染


⒎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拮抗作用的调节性细胞 小鼠EAE是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脊髓炎


⒏自身抗原肽拮抗剂的使用


二、打破免疫耐受

⒈免疫原及免疫应答分子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⒉抗免疫抑制分子及调节性T细胞用于肿瘤免疫治疗


⒊细胞因子及其抗体的合理使用


⒋多重抗感染措施,防止病原体产生抗原拮抗分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