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毅老师说 || 中医之根 vs 西医之基(下)--兼论中医的科学性评价

 道德之易 2018-01-10



本文缩简版《与西方原子论比较看中国元气论》曾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文 | 潘毅



中医研究的对象是怎样的?


以“元气论”为基的“元整体观”所建立的中医学强调的是以宇宙一体,天人合一,整体不容分割的大视野来看待事物的整体性。


万物由气聚散而成,一切事物都在气的动态流衍及气化氤氲之中融会贯通。任何一个局部都是整体中的局部,不是独立的部分。“牵一发而动全身”,万物因气而建立联系,是以联系性及协调性是其关注点。整体、动态、联系、协调是其主要特点。


因此,任何破坏或妨碍整体、动态、联系、协调的研究方法均难窥其全貌,应属常识。



目前研究中医的主要方式合理吗?


目前不少研究者对中医的元整体特征所取的态度往往是视而不见。或天真地以为,只要仪器够尖端,指标够先进,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但是,作为支配研究方式、研究仪器、研究指标的方法论真的可以搁置不论吗?


国医大师陆广莘曾在访谈中提出过“中医研究”“研究中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当今时行的中医相关研究,由于心态上唯恐“不科学”,因此,无论在方法学、还是应用仪器或检测指标上多是拼命地追新,以为越新就越科学。若以陆老的分类观点为判,此大抵为“研究中医”,而非“中医研究”。


把复杂的事物通过还原、降解使之简单化是此法的基本方式,但面对不应分解、不可还原的对象和内容,譬如“元整体”背景下的中医学时,勉强的分解,实是对整体联系的破坏。复杂现象的复杂性机制是无法简而化之的。


须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在自然科学上都是一个常理。


整体不是由其中多个部分简单堆砌而成,而是各部分有机组合的一个整体,所以有机协调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无论这个整体是合整体还是元整体。


即便是研究合整体背景下的西医学,还原分析方法其实也时显力不从心,局部分解得越精细,越微观,其在整体中的关系就越复杂,而处理复杂关系并非此法之所长。


再进一步看,还原分析方法是建立在“原子论”的物质是“原子”态,现代进阶为粒子态的物质实体基础上。但随着科学的发展,物质的存在形式并不仅以粒子的形式呈现。


面对容含了粒子、波、场、引力等内涵的“气学说”,还原方法无力把丰富的“气”现象和规律完全还原为粒子现象和规律。


从边界清楚的结构出发,发现功能是还原论方法之长;从边界不清的功能出发(比如中医),寻找相关的结构则是其短。


因此,以还原分析方法来肢解“元整体”的对象,企求在还原出对象的真象同时而又不使信息丢失的想法不知算不算一种天真?


天真,做人或者可以,但从事科研研究,恰恰是最不需要的品格。



中医有多复杂?


中医学天人间、人体内层层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特性比“形态科学”之西医复杂。


因为中医学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的问题,还涉及同样充满复杂性的方药问题。理、法、方、药、针、灸等于理上是“吾道一以贯之”,于方法学上却是复杂相牵。


天人合一的命题,自然与人的多层次互动,道与理相贯的要求,又使系统的复杂性大增。


更不用说还有一个形神关系密切度高于西方的形神合一观候在那里。复杂心理与复杂有机体间相互作用的因果、主从关系的复杂性难以想象。而心理问题,由于超出了纯自然科学研究范畴,则又带出了范畴间的沟通问题。


最后,还有一个古今复杂性科学之间存在的通约性程度问题需要评估。


中国科学院朱清时院士对这个问题看得透彻:“以中医为代表的传统科学总是把复杂事物看作整体来研究,他们认为,若把事件简化成最基本的单元,就要把许多重要信息都去除掉,如单元之间的连接与组合方式等等,这样做就把复杂事物变样了。


                  

我们自主审“真”意识是否丧失了?


某日看锵锵三人行节目,嘉宾为陈丹青先生与查建英女士,以整容引出话题。


学油画出身的嘉宾陈丹青聊到西方人的面部轮廓分明,块面清晰,立体感强,阴影易察,因此,以快面、光线、重彩、雕塑感见长的油画很适合画他们。


而中国人的脸部立体感没那么明显,尤其是女性面部线条柔和,块面不分明,阴影难察,使其至今仍在迷茫油画能否画好中国人的脸。而古代的人物画以线条为主,色彩轻敷,却很能表现出中国人的气韵。


实际是不同的审美对象导致不同的画种或画法产生。或者倒过来说,不同的画法适合不同的审美对象。


话题再延伸,三人聊到西装。感觉西人穿之,挺拔、立体、潇洒;国人穿之显得头大,身小、扁平,劣势尽显。一个身材再好的中国男星如果旁边站一个平常的西方男性,大家都穿西装的话,中国男星很容易就被比下去了。道理却很简单,西装并不是按东方人的身材来设计。


但由于集体心理暗示,当大家都穿西装时,穿西装就成了美,这是一种从众心理,是自主审美系统丧失的表现。


这就引出一问:由于还原论方法在近现代科学中不断取得成绩时,人们下意识地将之当作唯一的科学标准或潜在的标准是否也是一种从众心理或集体心理暗示?是否同样也属失去以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能力?



科学包括了哪些范畴?


学术界在引进西方科学的同时,首先淡忘了科学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中医具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双重特性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而评价人文科学的标准却不同于自然科学,假如中医现代化是在坚持其文化内蕴的前提下进行,那从逻辑上来说,还原论标准就不应成为评价中医是否科学化的唯一标准,而应根据中医的学科特征作出修正。


否则,中医的文化和学术特征及优势将荡然无存。


特色,指的是卓然独立于其它体系之外的内蕴,其要点是“异”;标准,则是公共的规范,其要点是“同”。


矛盾因此而产生,还原论下的狭义科学标准与中医特色,实是同与异,鱼与熊掌的问题,想同时兼得,学科很难不被逼得精神分裂,中医的百年困惑或由此而来。


再进一步,即便是自然科学本身也至少包括还原科学和系统科学。


基于世界的复杂性,研究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或系统性科学由此产生,业界已开始正视诸如量子论、超弦理论、M理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泛系方法论、灰色系统论、系统动力学、运筹学、协同学、模糊数学、系统工程学、量子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学、知识工程学、传播学、物元分析、相似论、现代概率论、奇异吸引学、混沌理论、紊乱学、模糊逻辑学等在内的系统科学。科学界已出现了一股从物质实体论到关系实在论的思潮。


科学方法由重分析向重综合过渡亦渐成潮流,从而与研究古代复杂性科学的中国传统象思维方法论形成共鸣。



评价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准本身很科学吗?


中医属什么科学形态?应属从古贯今的系统科学或复杂性科学,但一般常言的中医“科学化”的标准:“客观性、重复性(或曰预见性)、数学量化性”实际沿用的是还原科学的标准。


其偏或在于:一没有考虑到医学并非纯自然科学(尤其是中医),二是还原科学并不是自然科学的全部,以还原科学准则代替所有科学的准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由此而导致了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多走弯路甚或岐路。


近现代,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研究领域不断地深入与外拓,人们眼界大开,越来越感受到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与复杂变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人们已从最初对还原论方式取得炫目成功的惊讶中逐渐冷静下来,并不断反思。线性、简单性、分割性、静态性思维难以完全解决复杂性系统问题也渐成共识。


既然还原论思维不可能完全认识复杂世界的所有层面,因此,以之作为判断一个学科或一种思维方式是否科学的标准,其不合理性就显而易见。


但不少人一方面扯起“科学”之旗,一方面又罔顾还原论思维局限的基本事实,以之作为判定中医是否科学的唯一依据,实难说不违科学客观、公正的基本态度。


《鹖冠子·天则》曰:“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此之谓也。


这提示学界中人不能只将眼光盯在自己的学科的窄小范围内,实需有鸟瞰整个科学界全貌的背景知识及高远眼光。



该用什么眼光看中医?


回看中医,若从还原论的角度看,中医的确存在不少“问题”。但若从“元气论”或复杂性科学的视野看,这些所谓的“问题”或者不一定是问题,大多仅是因视野、视角、文化表述或认知习惯的不同而被误解。


如果结合西方科学划界标准已从清晰走向模糊、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倾向,以历史的、多元格局的眼光看中医,则以“元整体”为背景的,道器合一的中医自然是现代主流科学之外的另一种科学形态,一门以古贯今的复杂性科学。


朱清时院士对复杂性科学是如此认识的:“近一二十年人们理解到原来复杂性科学不能用还原论的方法,还得用中医这种宏观、整体的思维方法,还得经过反复实践、形成经验、经过直觉或顿悟上升到概念或理论,这些概念或理论再到实践中去验证或修改,然后实践证明他的正确性。这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特别是对复杂性事物。


 学者蔡辉认为:“物质世界是复杂的,即使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也具有无限的多样性、层面性和可能性。这就决定了人类的科学学说可能而且应当产生众多的大大小小的流派和风格,即使在同一学科内,也会产生不同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哪一家,无论产生在什么地方, 只要它以理论的形式揭示了世界某一方面的本质和规律,就应当承认它属于科学的范畴。······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文化是多元的,科学也是而且应当是多元的。


这种真正尊重真理的大视野科学观较之“科学主义者”们僵化的科学观,其合理性、普适性不容置疑,其对各种科学形态的催生意义亦难以估量。


以此为判,中医是否科学实是最明白不过的事,围绕的争论几无意义。



中医的发展路在何方?


综上所述,以“元气论”为根的传统的意象思维虽然在具体应用中或存某些缺陷需要弥补,却非如一些人想象中的原始、朴素、落后,在方法论上仍有趋时合宜之处,于人体这个复杂有机体的研究更为现代或未来复杂性科学提供了理论养分及实践真知。


现代复杂性科学的崛起与今后的走向成熟,也将为中医的发展、创新提供值得期盼的机遇。


科学的发展当无止境,因此,中医与现代或未来科学的汇流应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过程,即复杂性科学足以解决从宏观到微观、从无机物到有机体、从自然到人体、从心理到生理诸般复杂问题的时候。


因此,中医的现代化或未来化,不应是被新的理论和方法异化或全面取代。而应在通透了解中医的基础上,以保留其真正内蕴,不失疗效为前提,沿着其自身发展逻辑而与不断进步中的复杂性科学磨合、印证、交汇过程中逐渐演进,由此完成中医自身的创造性发展。


因此,这个汇流与发展过程即使以最乐观的态度估计,也应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存在其他医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中医都有作为“独立人格”存在的必要。


学者毛嘉陵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科学的标准,科学的模式,也应当是多形式的。东西方文化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学及价值评判标准上的差异性,决定了东西方知识体系不可能用统一的标准予以评价······我们希望能够从更广泛更现实的意义上来看待中医药的科学问题。


同时,中医是不是该考虑建立与自己的学科内涵相匹配的评价体系了?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