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毅老师说 || 学医圣 - 如何组个优雅的调衡方

 道德之易 2018-01-10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中医治病的目的从大的角度看是达到平衡。


但如何达到平衡,在组方上就有很多方式,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如何运用组方内药物之间的相互呼应、彼此增益、协调平衡,使调治对象恢复平衡。简言之,以平衡之方意,来调失衡之证。



 一、《周易》的平衡观念与技巧 


1

得 中 理 念


《易》的平衡观可从多个角度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得中”理念。

“中”为中位



什么是中位?

六十四卦都是由上下两个三爻的八卦叠加而成的六个爻的卦。(如下图,既济卦)

其中从下往上数,第二与第五爻,叫得中。


因为第二爻为下卦之“中”爻,第五爻为上卦之“中”爻。



天地人位

为了能明白得中的重要性,这里还得引入一个天地人位的概念。

 

在判卦的看爻技术中

初爻、四爻分别为下卦、上卦的下爻,称为地(下)位;

二爻、五爻分别为下卦、上卦的中爻,故为人(中)位;

三爻、上爻分别为下卦、上卦的上爻,故为天(上)位。



得中为什么吉?

中位其实就是天地人位中的人位,既然中位就是人位,而人处天地之“中”,因此,“中”,既指人与天道相合而持恒不偏,亦说明事物行至此处既无太过亦无不及的恰好状态。

因此,“中和”就是一种最佳状态及理想境界。何爻居之,皆谓得中,多主利。《周易·系辞下》就有:“二多誉”、“五多功”之说。

孔子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老子也说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得中的方式

得中方式有很多,这里只介绍其中的“应”

 

中孚卦之彖曰:“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

这句话说明了:一、《易》尚中和;二、相应为和。

 

这里就引出一个“应”的概念了。


 


2

   什 么 叫 “应”?



关于“应”,《易》有“类同则应”,也有“阴阳相应”。这里不想从技术层面介绍得太复杂,简而化之,仅从哲学角度看:

“类同则应”为“同气相求”之应,与“气论”的关系更亲密;

“阴阳相应”则属“异性相吸”之应,从属于阴阳学说的互根、互用,乃至互求观念。

 

也就是说:中和状态的达到,经常是以应为方式或手段的。

 


我们熟悉的“应”方式有哪些?

国画与书法的用笔用墨,讲究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等表现手法或位置经营。

“润含春雨,干裂秋风”是枯涩浓谈之“应”;

“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是布局中疏、密之“应”;

“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是字画虚实互衬之应。

 

盆景中可通过高低,起伏,疏密,纵横、开合等变化安排景物,以表现各种“应”之韵。

 

音乐中的和弦是多个不同的音阶,按照一定的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相互和应。讲白了就是把好几个不同的单音拼到一起变成一个新的具有这几个单音特色的音,它的声音远比单音饱满、圆润,给人听觉上的享受更丰富。

 

围棋里,动与静、起与落、进与退、虚与实、已落子与未下子、棋势与实地、中腹与四边、确定和不确定之地……无不可应。

 

武者一旦动手,我们绝少见到有上动而下不动,或下动而上不动者,总是手、眼、身、法、步无处不动,无处不应,无处不关联。

运拳时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眼与心合、心与气合、气与力合,全身内外、上下、形神无不相应。

 

外攻打、内接应,兵家谓之里应外合。

 


医家之应何在?

医家“应”的方式颇多,但我们为了应题, 就主要将目光聚焦在方剂上。

 



 二、组方如何以“应”的方式 

 达到“中和”目的?



最具代表性的“应”之方是那个?

若论“应”层次之丰当首推桂枝汤。

 

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首,我们不妨找找桂枝汤中藏了多少个“应”?看其是否实至名归?

 

桂枝汤的功效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实表散邪,养阴和阳。主治以太阳中风证为代表。



什么状态叫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者,太阳经被风邪所中,俗云“伤风”。

  

其表现以“恶风,汗出,发热,脉浮缓”为主症,同时可以有诸如头痛、鼻塞、咳嗽等兼症。

 

风能入中,意味着患者卫气本虚,卫虚则腠理疏松而易招风,风性开泄,无孔不入,腠理疏松则汗出;汗出为营阴外泄。

 

汗孔又称“气门”,汗出则气随汗泄而气更虚,所以又称表虚证。

 

因此,风邪外袭,卫阳不能外固,营阴不得内守为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的病位纯粹在表吗?

卫之支配虽在肺,卫之化源实在脾胃,而营阴亦源于脾胃,是以太阳中风虽为表证,病位却是肺胃(脾)失和。

 


——


『  桂枝汤中藏了多少个“应” 』


桂枝汤的任务实繁重,药仅五味,既要解表,又要补虚;既管营卫,也顾肺胃。药物间若不是配合无间,相互呼应,任务如何能完成?

 

《易》可以玩“应”,方自然也可玩,我们就找找桂枝汤中藏了多少个应吧!

 

一应

方中桂枝味辛甘,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以对治风之凉性。

若细加考量,辛能发汗解肌,甘能补虚实表,甘又能缓,使发汗而不致过汗。发中带缓,刚中含柔,旋转于表里之间,和营卫、暖肌肉、活血脉,其功用在于半散半补之间。一味桂枝已体现出表里、补泻、刚柔与阴阳之应了。

 

二应

以桂枝辛甘发散,又恐其走泄阴气,且汗症亦需补充汗源,以载邪外出。故用酸微寒之芍药益阴以增汗源,酸以收之以和营阴,使表邪得解,里气以和而营卫自调,起着融汗补二药于调和营卫一法之中。桂枝配芍药,一散一收、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阳一阴,一外一内,一解卫一和营,开合相济,仍是阴阳相应。

 

三应

生姜与大枣为辛甘配对,是该方的另一精彩组合:生姜辛散为主,得大枣乃不至过散,大枣甘守功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借大枣之甘缓,不使透表为汗,惟旋转于营卫之间,而营卫遂因之调和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生姜》)

更因生姜温燥,与脾喜燥之性合;大枣柔润,与胃喜润之性投,亦能调脾胃以和里。如此,阴阳表里,燥湿刚柔,糜不相合,还是阴阳相应。

 

四应

生姜配桂枝、芍药配大枣则又是另一种应:

以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

以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里。

与前面阴阳之应不同,这里是同气相求之应。

 

五应 

甘草之用,更堪玩味,《本草乘雅》谓:“甘具生成,路通能所,草从柔化,和协众情。和具四义,一合,二纯,三分明,四接续,甘草四德备焉。青苗紫花,白毛槐叶,咸出于黄中通理之核,土具四行,不言而喻矣。土贯四旁,通身该治,是以土生万物,而为万物所归。”

 

方中甘草能调和气血,即是调和表里,而有安内攘外之功。

其中桂枝、生姜配甘草,足以攘外,且辛甘又化阳;

芍药、大枣配甘草,足以安内,且酸甘又化阴。

 

即以土性之甘草为“中”,化出阴阳分明之太极-桂、姜、草为属阳之左半圆,芍、枣、草为属阴的右半圆,乃以甘草接续阴阳,和之使合。

 

六应

更有桂枝配生姜走肺发表;甘草、生姜、大枣调补脾胃,助益营卫,亦扶正气以祛邪气之用也。发表而兼和里。

 

因此,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卫,内证得之,调和阴阳。

 

七应

甘草和协众情,调和诸药,则诸应和而合之。

 

八应

行文至此,读者可能觉得,药仅五味,却无处不呼应,无处不相合,也该有个完吧?

 

没完!

 

可谓好戏在后头。

《伤寒附翼》言:“而精义尤在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外邪勿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勿复留,复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自不至于亡阴,用之止汗,自不至于贻患。”此汤粥之应,是为同气之应。

 

还有吗?有!

 

九应

此方最大的一个“应”要揭盅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言:“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即谓麻黄汤、桂枝汤等治疗太阳病之方的最佳用药时机是巳、午、未三时(早上9时至下午15时)。

 

为什么?

 

因为太阳为寒水、为表,不论是伤寒还是中风,均是表偏寒之证。而巳、午、未时是一天中自然界阳气最旺的三个时辰,天地阳气开散。天人合一,此时人体的阳气不但最为盛壮,且趋向于表,以自然与人体之表阳以对抗病在表之寒,故在表之风寒,易随此三时而发散,在此时段服桂枝汤自可奏事半功倍之效。正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所言的“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这也是同气相求之应。

 

九之阳数已足,且又回到最大的天人合一之应,就此打住。

 

我们不应将桂枝汤视作一个单独的方,实际上他有众多的兄弟姊妹:


桂枝汤的加减变化常见的有: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新加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等等。


所以能“外证得之,解表和营卫,内证得之,调和阴阳”,说明他是个调衡高手,且是以组方自己内部应和的协调平衡方式,达到让调治对象的协调平衡。

 

桂枝汤的药物组成中完全没有霸气侧漏、斩关夺将的猛药,大部分其实就是食材,却以其对对、层层、叠叠,比应和合而显严谨法度,更以四两之力,拨动人体千斤之衡,尤如太极,这不就是一种帅气吗?

 

而且,帅气得来,还很优雅!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首,实至名归!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